APP下载

论中医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2011-08-15姚丽娟

关键词:归化英语翻译译本

姚丽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 外语系,湖北 武汉430065)

论中医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姚丽娟

(湖北中医药大学 外语系,湖北 武汉430065)

中医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理论。今天越来越多的医学界专家和学者学习和研究中医,中医走向世界也就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为了促进中医的全球化交流和合作,首先要有正确有效的译本向全世界介绍中医的知识、理论及临床实践。但是目前在中医英语翻译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导致了外国学习者的重重困难,并且阻碍了中医的进一步发展。

一些翻译家把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看作是水火不容的对立面,夸大二元对立和二者差异。本文从文化方面对它们进行了细致的对比,认为二者的存在各有其文化背景,不是完全对立的。因此在中医英译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归化法或异化法甚至两者并用。

中医英译;归化;异化

1 .引言

中医被认为是中国民族文化宝藏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的、完整而又独特的科学体系,并且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极其有效。由于中医的这些特点,世界卫生组织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经验向全世界推荐,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中医的重要性。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医学界专家和学者学习和研究中医,因此,中医走向世界也就成了一个必然趋势,中医英语翻译充当着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然而,由于中医历史悠久、理论独特和语言特殊等原因,这座桥梁尚未令人满意的发挥作用。首先,中医与西医相比有其特殊性,中医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术语具有其含义的特定性和多义性。许多中医术语言简意丰,经历了历史文化的沉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往往难以在英语中找到同等的表达法;其次,中医理论体系常以经典著作作为理论建构来指导临床,而经典著作又是用古代汉语表述,即“医古文”,其中字词含义和语法修饰于今不同。所以要准确地将中医学术著作翻译为外文,不仅要有扎实的外语基础,还必须精通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同时熟识翻译理论和技巧,还要结合中医和西医知识。但是目前在中医英语翻译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外国学习者的重重困难,并且阻碍了中医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从翻译的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归化”还是“异化”入手,以中医术语翻译中的一些实例为证,指出在中医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是相互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各有其特点和使用价值,两种方法应该相辅相成,共同使中医翻译起到跨越不同文化的桥梁作用。

2.目前中医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中医英语翻译的难度较大。首先,中医与西医相比有其特殊性,中医理论建立在中国古代哲术,尤其是道家理论的基础上,大量的哲学用语进入了中医语言,有些名词术语带有很浓的哲学色彩,如“阴阳、五行、精神、元气、气化”等,这些术语在英语中极难找到对应词[1]。另外,中医理论体系常以经典著作为理论建构与指导临床,由于中医经典著作都是用古文写成的,现代中医语言中又保留着大量的医古文词汇,字词含义及语法修辞与今不同。因此,中医术语大都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医古文又十分简练,修辞格丰富,在翻译过程中极易造成语义模糊,并引发学术之争。

但是中医翻译研究起步较晚,尚处在一个发展的初期,目前无论是国内或国外的翻译作品质量都不高,无法引起英语读者的普遍关注与兴趣;同时又没有既定的中医英语翻译标准可循,在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中医术语翻译多样化、因理解错误而导致误译现象严重,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与原则。

2.1 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

在现行的中医翻译活动中,许多译者是不懂专业的翻译家或者是懂英语但欠缺翻译技巧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中医医生,他们往往借助于汉英中医词典或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和习惯去释义和翻译,而没有重视其译语是否符合中医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翻译的基本原理,因而造成了中医翻译界存在种种混乱现象。因此,要准确地将中医学术著作翻译为外文,不仅要有扎实的外语基础,还必须精通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同时熟识翻译理论和技巧,还要结合中医和西医知识。

例如:“气”在中医学中是最常见的一个词,与之有关的还有“宗气、元气、真气”等。有的辞典将“气”译成“energy”,有的译成“vital energy”,有的译成“qi”或“chi”。这种对中医基本概念英语翻译的混乱局面不仅使国外中医学习者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知识,而且中医术语英译的不统一会使西方读者误认为中医是一门社会学科,而不是一门自然学科,这样会直接影响中医的对外交流。

2.2 译语冗长

现代中医语言特点之一是,大量引用中医典籍语句,含有大量古汉语词语,而且多是四字词组,如“清热解毒”、“疏风醒脑”等,读时琅琅上口,颇有韵味。但是,简洁精炼的中医术语往往在被翻译成冗长繁琐的英语解释,原有的神韵荡然无存。

例如:

“明目清肝”是一个四字词组,翻译成英语时却成了8个英语单词:“improving eyesight and removing heat from the liver”;

“辨证论治”被翻译成了一个短句子:“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symptoms and signs”;

“奔豚”是一个两个字的中医术语,翻译成英语时却变成了一个冗长的短语 “a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a feeling of gas rushing up through the thorax to throat from the lower abdomen”。

如此冗长的翻译更像是名词解释,甚至没有解释清楚这些中医术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很难发挥正常的交际功能,从而失去了实用价值。

2.3 过于直译

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各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医的许多专有名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如果在翻译中生搬硬套、直译过了头,就会产生歧义,甚至让译语显得荒诞。

例如:

“黄帝内经”被译成“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Medicine”,但是“黄帝”并不等同于“Yellow Emperor”,而是属于专有名词,应该音译为“Huangdi”;

“健脾开胃”被直译为“strengthen spleen and open stomach”,这种译文让西方读者迷惑,因为在中医中,“开胃”是指“增加食欲”(“improving the appetite”)。因此,“健脾开胃”可以被译成“reinforcing spleen to improve appetite”;

“寸口”被译成“inch-opening”,纯粹是望文生义,中国古代的“寸”与英语中的“inch(英寸)”显然不对等,而应该译成“cun-opening”。

因此,要准确地翻译中医术语,要将原文与译文在概念上准确传递,而不是仅仅要求表面用语和结构上的对应。

2.4 中西医用语混杂翻译

目前中医翻译多采用西医化的翻译方法,也就是说翻译中医术语时多选用西医专用词语。采用西医化翻译法确实有其积极作用,能够尽快打开“缺口”,便于西医领域的人士接受中医,通过此缺口来达到推广和传播中医知识的效果。但是,西医英语多来源于拉丁和希腊语的词素,也只有西医专业人士才能看懂,至于那些没有学过拉丁和希腊语的广大读者还是看不懂的。这样,中医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也就有了难度。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医英译不仅仅是一个学术上的问题,更应该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中医如果失去了自己的语言特点,一味迎合西方,忘掉了所担负的文化使命,其结果永远都是西医的一个附属物,永远都不可能以一个完整独特的医学学科进入世界。

有一部分中医术语从表层意义上看似乎在西医中有对应词,于是一些人在翻译时直译或者干脆借用与之含义并不相同的西医用语,致使中医翻译中中西医用语混杂,硬套西医用语而产生歧义。

例如:西医和中医的病名中都有“牛皮癣”,虽然西医中有这样的用语“psoriasis”,实际上并不与中医中的“牛皮癣”对应,该词在中医中相当于西医的“neurodermatitis(神经性皮炎)”;

中医中的“痰”不仅仅是西医中的有形之痰,即由呼吸道分泌的痰液(“phlegm”或者“sputum”),更多的是指“无形之痰”,即导致多种病症的一种病理因素。

因此在中医翻译中必须保留中医语言特色和风格,进一步发扬光大,而不能将它变成一个大杂烩。

3.中医英译中应采取的策略

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中医理论,翻译中一般采用两种策略,即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作为两种最基本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的争议由来已久,两者主要是“对语言转化过程中两种语言符号的本身结构差异与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作出的不同处理”[2]。一些翻译家把归化和异化看作是水火不容的对立面,夸大二元对立和二者之间的差异。而作者认为归化和异化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这两种翻译策略可以同时为翻译者所使用。因此,本文从文化方面对归化和异化进行了细致的对比,认为两者的存在各有其文化背景,二者之间不是完全对立的,在中医英译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归化法或异化法甚至两者并用。

3.1 归化法

归化法主张以地道的译语表达形式和相应的文化因子进行翻译,它的主旨是以译语文化为中心。奈达作为归化法的代表在他的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中指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文体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3]。

在中医翻译中首先要考虑到中医翻译属于医学翻译的范畴,因此传递中医语言的医学信息要摆在第一位。同时,中医译本的读者大都是对中医和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他们很难去理解和欣赏中医语言中的文学、哲学和宗教色彩,在翻译时也要考虑这些因素。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归化法适用于中医翻译,简单易懂的中医归化法的译本易于让西方读者接受中医,为孕育中医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英语国家固有文化的相容性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3.2 异化法

异化法主张直译原文的语言形式,保留原语言隐含的文化因子,它是一种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理论。韦努蒂是异化理论的代表,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源语的特色”[4]。

中医英译对外交流的实质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输出,因此在中医翻译中要尽量保持中医特色,译出中医的味道来,这对弘扬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要。当归化法的译本渐渐被西方读者所接受,中医良好的临床疗效会使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对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研究中医之后,将会不满足于简单的、缺少源文化个性的归化法译本,而需要原汁原味的译本。要满足这些读者的需要,最贴近的翻译方法就是采用异化法的策略。

因此,中医英译的归化法译本和异化法译本都是必要的,它们是针对不同发展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层次读者的两种必不可少的译本。

4.中医英译中应采取的方法

本文通过从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角度对中医英译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列举了中医翻译中的常见方法:替代法、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

4.1 替代法

替代法也是很多翻译者所定义的找到译入语中与源语相对应的词或短语。在中医英译中,为了跨越语言理解的障碍,让译文被更多外国读者读懂和接受,也就有必要尽量去寻找西医中与中医相对应的术语。

中医和西医都属于自然学科,有些医学上的术语可以完全相对应,比如:“心悸”(palpitation)、“便秘”(constipation)、“黄疸”(jaundice)、“白喉”(diphtheria)等。

另外还有一些治疗方面对应的术语,比如:“放血”(bloodletting)、“驱 虫 ”(anthelmintic treatment)、“正 骨 ”(reduction)、“止血”(hemostasis)等。

但是,直接在西医中找到中医对应术语的情况毕竟是少数。

4.2 直译法

按照奈达的“功能对应翻译理论”,可以在中医英语翻译实践中运用直译法尽量忠实地传达原文中的医学信息以及当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以“相生”和“相克”为例,“相生”被译成“mutual promotion”,“相克”被译成“mutual restriction”。

虽然不能在英语中直接找到“相生”和“相克”的对应语,但是“mutual promotion”和“mutual restriction”这样的直译不会造成英语读者的理解障碍。

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术密切相关,大量的哲学名词术语如“阴阳、五行、精神、元气、气化”等在英语中极难找到对应词。中医中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与西医中的“heart,liver,spleen,lung and kidney”在功能上不完全一致,因此有些翻译者建议用“Xin,Gan,Pi,Fei,Shen”来翻译五脏。但是,这样的翻译容易造成英语读者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本文建议还是将中医中的五脏“心、肝、脾、肺、肾”翻译为首字母大写的“Heart, Liver,Spleen,Lung and Kidney”,既便于译文读者理解,也表明了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例如:“肺主气司呼吸”可以翻译成“The Lung controls qi and manages respiration”;

“脾主运化”可以译成“The Spleen controls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在很多情况下,过于直译的中医术语就会产生歧义,而且译语显得荒诞,难以理解。这时就需要在翻译实践中采用直译与加注相结合的方法。

比如“釜底抽薪”和“逆流挽舟”是独特的中医治疗手段,而且是借用了汉语成语。在翻译这类中医术语时就需要在直译的基础上给出必要的注释。

因此,“釜底抽薪”被译为“withdrawing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boiler”,其注解为:“To reduce the substantive heat by laxatives,just like withdrawing wood under the boiler so as to lower the temperature”;

“逆流挽舟”被译为“hauling the boat upstream”,其注解为:“Stop diarrhea by diaphoresis:the methods of treating dysentery at its initial stage with the exterior complications by using the pungent and cool diaphoretics and drugs to dissipate the damp pathogens,analogous to rowing about up the stream”。

但是,过多的注解会让译文显得冗长,而且妨碍了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4.3 意译法

为了使英语译文流畅,并且符合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在翻译时有时有必要进行语言结构上的转换以适应译文读者的思维模式,让译文读者充分理解中医文化,因此,在中医英译过程中可以采用意译法。

例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被误译为“Yin and Yang are the way of heaven and earth”。这里,“天地”指的是“自然界或宇宙”(natural world or universe),“道”指的是 “基本法则”(basic law)。因此,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Yin and Yang serve as the basic law of the universe”。

再如:“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被误译为“Following Yin and Yang ensures life while violating it causes death.”。原句中的“则生”和“则死”都是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实际上是指“健康”(good health),而“死”是指“生病”(disease)。

4.4 音译法

正因为中医术语极少能在西医中找到完全对应语,所以一些基本的中医理论和概念都采取音译法来保留中医的韵味,以期忠实地传递当中蕴涵的中医文化信息。比如“阴阳”(Yin and Yang)、“气”(Qi)、“五脏六腑”(Five Zang-organs and Six Fu-organs)。

为了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术语的英语译文,有必要在音译的同时结合意译法或加上注解。

例如:“肾气”和“肺气”被译为“Kidney Qi”和“Lung Qi”,“失笑散”和 “二妙散”被译为 “Shixiao powder”和“Ermiao powder”。

5.结束语

本文从文化翻译的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归化”还是“异化”入手,以中医术语翻译的一些实例为证,指出中医英语翻译在语言结构方面应遵从归化的原则,在语言内容方面,应更多地使用异化的策略。在中医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各有其特点和使用价值。总之,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应相辅相成,中医英译“归化法”译本和“异化法”译本都有其特定的阅读对象,是针对不同发展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层次读者的两种必不可少的译本。

[1]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

[2]胡翠娥.归化与异化再思考[J].外语与翻译,2000,(1):45-48.

[3]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39-141.

[4]常晖.翻译文化建构主义与特点的几点思考[J].外语论坛,2008,(2):37-41.

猜你喜欢

归化英语翻译译本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归化(双语加油站)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