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信仰与人的本性

2011-08-15赵晓鹏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有限性终极本质

赵晓鹏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浅论信仰与人的本性

赵晓鹏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心理现象,体现着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具体表现为:信仰的统摄性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信仰体现着人的超越性、信仰是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

信仰;人的本性;精神世界;终极关怀

恩格斯在谈到宗教信仰时指出:“即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1]647弗洛姆曾经说过:“人没有信仰也能生活吗?婴儿不相信母亲的奶水行吗?我们不相信我们周围的人,不信任我们所爱的人以及我们自己行吗?没有对我们生活的规范有效的信仰,我们可以生存吗?事实上,没有信仰,人就不会做出成绩,就会叫人失望,就会在灵魂最深处充满恐惧。”[2]343-344谈到信仰是人的本性时,我们要问人的生活为什么离不开信仰,信仰究竟是什么呢?其实,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价值观念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对某种观念、理论、主义的信奉,并把它看做具有终极的价值,以此来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一种强烈情感和坚定追求。

心理学家荣格说:“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身体需要盐,但每个人都出于一种本能的要求摄取着盐分。……大部分的人从记忆难及的洪荒时代起就感受到了一种信仰的需要,需要信仰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性。”[3]127从古到今,人类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信仰,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会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一个没有人生信仰的人,就会感到生活空虚。人需要信仰同时又能够有所信仰,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本质的特点。所以,信仰时刻体现着人的永恒本性。

一、信仰的统摄性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信仰作为一种特定的精神现象,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且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具有一定的统摄、指导作用,它为人们提供生活的方向和精神的归宿。

信仰对人的生活起某种“统摄”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信仰为人的生活提供一种世界观,把个人对周围各种事物的认识统一起来,使思想具有最大的明确性;信仰为人的生活提供一个最高的价值观念,提供一个关于人的行为善恶的最高标准;信仰可以把各种零散的信念组成一个有序的价值系统,从而提高人生活的自觉性;信仰为人类提供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将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统一起来,使人保持心理健康;信仰还为人类提供一条与他人进行精神沟通的渠道,用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精神倾向相同的人联系在同一个社会群体中,使每个人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它的统摄性是通过它的内在机制的外化来影响人类的精神世界。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人的主观世界,包括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有认识、情感、意志、性格、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兴趣、爱好等。它表现为文化,使人类主观世界里的智慧、情感、精神等可以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文化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类超越客观的自然世界的主观意识世界,包括信仰、艺术、道德与科学等。精神世界的发展表现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扩展[4]。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5]96。人的精神世界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人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人的生存方式也发生着变化,这影响到人的精神世界的生成。市场经济的确立,虽然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欲求和对金钱的崇拜,认为金钱的价值大于一切。同时作为国家主导信仰内容的部分失范,使许多人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人一旦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便会感到生活没有意义。这样,人们的精神世界面临严重的危机。面对人们精神层面出现的种种问题,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显得尤为必要。信仰作为一种特定的精神现象,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具有一定的统摄和指导作用,它能为人们提供生活的方向和精神的归宿,同时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建构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信仰体现人的超越性

信仰存在的必然性,不仅来自于人对自身有限性的自知,更来自于人对自身超越的内在渴望。人既是有限性的存在,又是不断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去追求无限性的存在。引导人进行自我超越的力量,既不是动物的本能,更不是某种神秘的力量,而是人自身的本质力量。所以,超越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

人的自我超越性,是指人对自身现实存在超越的一种永恒的努力和冲动。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冲动呢?马克思认为,这是人类生活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即人类生活的有限性。因为人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偶然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人类正是由于自身的有限性,总是想去追求一种完满性、无限性,这种追求正是一种超越。人的超越性可以这样划分,从超越的形式分,有观念的超越和实际的超越之分,信仰则属于观念的超越;从超越的层次分,有一般超越与终极超越之分。一般超越的目标离现实存在比较近,终极超越的目标离现实存在相对较远,但终极超越代表了人的终极本质力量,即人的类本质力量的完满,也即人的完满。人的超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意识的超越性和实践的超越性。人的超越性就是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来实现的,并且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生成。

人的超越性首先表现在人通过意识而实现对自身的超越。有意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恩格斯曾经把意识比喻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因为没有意识,动物与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则把自己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6]50。人不仅在意识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同时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着对自身的超越。

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6]50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特性,并把这一特性看作是人类同动物根本区别开来的普遍规定性。在实践活动中,人凭借着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主体客体化,否定了原来对象的存在,构建了一个新的对象,这是人对对象的超越。在同一个实践活动中,通过客体主体化,人将外在的力量存在于自身,丰富了自身的本质力量,这是对自我的超越。这种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随着实践活动由有限追求无限,这个无限的超越活动为人的信仰活动的超越提供了无限的基础。所以,实践活动决定了人具有超越的特性。

信仰作为一种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信仰的本质和人的自我超越性是直接同一的,人正是借助于信仰活动实现了自我超越。所以,信仰构成了人的超越的“极点”,信仰所实现的超越也具有了终极的性质。

三、信仰是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

人的终极超越性决定了人对终极关怀的渴望,人对终极关怀的渴望决定了人对信仰的需求。

首先提出“终极关怀”思想的是著名的哲学家、神学家蒂利希。蒂利希主要是从宗教的角度来理解终极关怀的,基本上就是把宗教等同于终极关怀。我们可以把“终极”称为“终极存在”或者是“终极实在”。如果从人的角度说,“终极”就是人的生命本体。关怀,就是关心、关注的意思,但是如果“关怀”和“终极”连起来的话,关怀就具有了“超越”和“向往”的意思,就是指一种超越,一种追求。

从人是一种有限性的存在和人具有的精神超越性来看,我们可以把终极关怀看成是人的一种本性体现。对于终极关怀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终极关怀的根源就是死亡的意识。人生存的根本特征是人的有限性的存在,人最大的有限性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自觉的归宿,是人不可避免的,也是别人不可替代的。“‘人必有一死’的死亡的必然性,不是无关痛痒的知识,不是逻辑的推理,也不仅仅是哲学思辨的题材,它是每个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是最深刻、最能震撼我们甚至摧毁我们的意念和体认。”[7]9-10面对死亡的思考,求解人生意义的答案,在超越现实的形而上的追问中寻求可靠的精神支撑,成为人的终极的关怀。黑格尔曾说:“死亡,如果我们愿意这样称呼那种非现实的话,它是最可怕的东西,而要保持住死亡了的东西,则需要极大的力量。柔弱无力的美之所以憎恨知性,就因为知性硬要做它所不能做的事情。但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躏的生活,而是敢于承担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的生活。精神只有当它在绝对的支离破碎中能保全自身时才赢得它的真实性。”[8]21第二,终极关怀是对人自身生存的终极意义和终极价值的的关怀。这说明人是寻求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与其他万物的不同之处,人不但需要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支持,而且还需要人生意义的支持。信仰就是对人的生存的意义的终极关怀。

如果说信仰是一种终极关怀,那么信仰的终极关怀是一种怎样的关怀呢?总起来说,信仰的终极关怀是一种精神性的关怀。人的生命既表现为肉体,又表现为精神,肉体的生命和精神的生命构成人的真实生命的整体。与之相适应的是,人的生活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人生活的根本性基础,精神生活虽受其制约,但它却具有超越的性质。精神生活之为精神生活,就在于它要超越物质生活,为人的存在寻求价值的支撑和意义的归宿。人的精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为自身生存的意义生活,所以说信仰关怀是人的生存本身,是人的存在的根据和意义。蒂利希说:“我们终极关怀的东西,乃是决定我们存在还是不存在的那个东西……人终极地关怀着他的存在和意义。”[9]29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瑞士)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苏克,译.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87.

[4]刘耀霞.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导刊,2006,(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孙利天.死亡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8](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王珉.终极关怀——蒂利希思想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编辑:杨桂芳

2010-11-03

赵晓鹏,女,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有限性终极本质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终极发明师
浅析人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论“神化”学校教育倾向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浅谈学术自由的合理性及其有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