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力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2011-08-15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职位技能职业

谢 伟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大学生就业力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谢 伟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习得和拥有的胜任某职位或职业并保持和发展相关职位和职业的个性特征、技能特长等特质的综合性体现,具有系统性、独特性、差异化、相对性的特点。大学生就业力模型构建过程对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发展具有导向、评价和管理作用,能有效整合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家庭、个人资源,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力;模型;构建;应用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DFEE)对就业力的定义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国际劳工大会(ILC)认为,就业力是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在英国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合作组(ESECT)中,就业力被定义为“一组使个人能更好的就业并能使他们成功地胜任所选择的职业能力,包括成就、理解力和个人特质”。定义中的成就不仅包括学术成就,还包括与工作相关的活动,如工作经验或职场经验以及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一些项目[1]。国内专家张体勤认为,就业力是通过学习与实践使高质量大学教育向高价值人力资本转化的结果,要具备充足的就业力,个人不仅需要充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有利于就业的态度和特质,还需要搜集有用的职业信息以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并且需要积极尝试实际工作,从工作经验中学习与成长[2]。

结合国内外关于就业力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就业力是大学生获得职位的决定性因素;是大学生在社会长期进行职业发展的综合就业力;是个体适应和胜任某职位和职业个性特征、技能特长等特质的综合;是可以不断变化和提升的一种综合性表达,其在不同的职位、职业和环境下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学生习得和拥有的胜任某职位或职业并保持和发展相关职位和职业个性特征、技能特长等特质的综合性体现,针对不同的职位、职业和环境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具有系统性、独特性、差异化、相对性的特点。

一、大学生就业力构成模型

比较有代表性的就业力构成理论是英国学者 Knight和 Yorke(2001)提出的就业力模型。就业力由学科理解力(Subject Understanding)、个人特质(Personal Attributes)、从业技能(Skills)等三个相互影响的部分共同组成。美国劳工部职业信息数据库(O*NET)列出46项从业技能并划分为两大类:一是胜任各种工作所需的通用技能,如理解性阅读、积极倾听、口头表达、算术、学习、自我反思等;二是适应特定产业和工作要求的专业技能,如决策、领导、谈判、顾客服务、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不同工作需要不同类型从业技能且重要程度也存在差异,以就业力构成和分类方法为基础,就业力就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测量的工具。国内学界刘鑫认为,就业力具体包括就业观、核心能力、职业成熟度三个方面。就业观,就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是对就业目的和意义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态度 (包括择业观、就业期望值等)。而丁怡认为,大学生就业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3]。

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和作者实践研究,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力构成模型是指大学生习得和拥有的胜任某职位或职业并保持和发展相关职位和职业个性特征、技能特长等特质的综合性体现,针对不同的职位、职业和环境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具体体现在大学生长期以来学习和养成的各种技能、专业特长、思维方式、综合素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象气质等的综合,主要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具备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多年来习得和内化为自身素质修养的一种综合体现。综合素质的含义非常广泛,包含个人志向、性格、兴趣、价值观等,同时也包括了解国家和世界主要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国际、国内时势,国家大政方针等内容,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素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底蕴和人文素养;具备基本的文化艺术知识和底蕴以及文化与艺术鉴赏能力和水平;具备科学常识和科学精神,以及较高的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意识等坚强的品质。综合素质能帮助那些既有知识又有技能的人做事做得更好、更快和更有效率,也可以让那些暂时还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迅速得到发展,直到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工作中去[4]。第二,基本技能。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文字运用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内容,最终形成融会贯通的基础和工具知识结构系统,是大学生就业力构成的基础性内容。第三,专业技能或者特长。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专业化协作的社会,多数职位需要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世界各高校现在也基本上按照专业大类进行专业培养,大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或者特长是重要的就业力,最终形成学有所长的专业知识结构系统。第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思维能力关系到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是可持续适应该职位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在具有高效学习方法知识结构系统,具有系统完整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就业力构成要素。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大学生长期以来学习和养成的各种技能、专业特长、思维方式、综合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大学生应聘过程中使其所表现出的能力和素质与其他学生相比具有竞争优势,具有更高适合度和胜任能力,构成独特的就业力。

二、大学生就业力特点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力是系统化的就业竞争优势。人在社会中活动或者工作,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社会对于人才要求是全方位和综合性的,求职者就业力的高低体现在多方面,大学生就业是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胜任某职位的一个集中体现,是大学生长期保有和实现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就业力的集中体现。

(二)大学生就业力具有差异化的特点。一是社会职位的差异化。社会分工的不同造成社会职位的要求千差万别,即使同样的一个职位不同的单位要求也不一样,对于求职者来说,每一个职位都是差异化竞争的结果。二是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决定了就业力的差异化。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相同能力和素质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的表现也可能完全不同,大学生求职者个体的差异化最终决定了就业力的差异化。

(三)大学生就业力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大学生就业力是体现在相对于某一职位而表现出来的适应性,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内部因素的变化性使就业力存在相对性,是一个相对概念。一是职位的相对性。对于不同的职位要求具备的能力素质不同,所体现的大学生就业力也就不一样。二是就业的相对性。就业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就业中,大学生就业力是相对于适应某职位的适应性,就业力高低是相互比较的结果。三是时间的相对性。就业力体现在求职者和职位在某个特定时间和环境的情况相对应,时间的变化能够引起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变化,或者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就业力也会产生变化,主要体现在求职者和职位适应性的变化,就业力在时间上具有相对性。

三、大学生就业力模型构建的应用

(一)大学生就业力模型构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大学学习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开始职业生涯之前就业力提升和发展的关键阶段。高校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针对学校特点,不断探索和构建具有特色的各专业大学生就业力具体模型,更好地引导学校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就业力的模型中可以有效地引导高校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具体职业和职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就业力构建标准,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导向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大学生就业力模型构建对大学生发展的导向作用。不同的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想的职业发展方向构建不同的大学生就业力模型。大学生构建自我就业力模型的过程,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技能、性格、特质、理想、家庭和价值观等有充分的认识。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自我职业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确定自己就业力提升方向,同时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加深对社会、职业的认识和了解,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在具体实践中确定具体内容和标准。不断探索和了解目标行业、职业及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不断完善自我认知和对目标职业认知,最终逐渐清晰自我和目标行业以及职业的发展途径和标准,确定就业力提升的分阶段目标和途径。大学生就业力模型的构建过程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全面地发展自我,围绕就业力提升,科学合理地安排大学学业和生活,不断提升就业力。

(三)大学生就业力模型构建对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整合作用。大学生就业,涉及大学生个性特征、教育培训、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具体职位要求等方面情况,所以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都要考虑到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学生在构建自己就业力模型过程中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在学校学习、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的互动中逐步提高、完善,大学生在构建就业力模型的过程中受高校、政府、家庭、社会、企业等提供资源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大学生在构建就业力模型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途径,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中能够有效整合政府、社会、高校、学生本人的相关资源,有效提升就业力实现自我。大学生就业力模型的构建和就业的实现过程,实际上也是大学生就业力的表达过程,是将大学生潜在的就业力在社会实现的过程,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构建就业力模型过程中,着眼社会需求(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政府政策导向、企业具体需求),围绕大学生就业力模型科学规划大学生就业力提升途径,充分整合利用高校、政府、社会、企业、家庭、自我的各种有利资源,整合有效和积极因素,在高校、政府、社会、企业、家庭、自我的互动中不断提升就业力。

(四)大学生就业力模型对大学生培养和大学生发展的评价和管理作用。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最终还是得由社会来检验,大学生就业力是大学期间学习和锻炼的最直接的成果体现之一,就业力的提升和大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素质拓展、发展辅导和就业服务等内容息息相关。高校根据大学生就业力模型建设不同学科专业的就业力具体评价标准,结合评价标准进行大学生培养方案设置,根据具体内容对大学生学习和实践情况进行评价和管理,科学、规范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力。通过建立就业力模型可以进行比较和评价,找到不足和差距,有助于社会选才,同时也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和实践。

[1]苏敏.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张体勤,江岩.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7).

[3]丁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

[4]穆林.就业关注: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的理性思考和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编辑:王 玮

2010-12-02

谢 伟,男,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职位技能职业
领导职位≠领导力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职位之谜与负谤之痛:柳治徵在东南大学的进退(1916—1925)
我爱的职业
画唇技能轻松
美最高就业率地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