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内涵及价值

2011-08-15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志愿志愿者

吴 鼎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内涵及价值

吴 鼎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通过对志愿者活动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实现和完善志愿功能,弘扬志愿精神。志愿活动使学生增进友爱、充实心灵、提升道德境界;同时促进校园文化、学校精神文明发展,普及人文关怀,增进社会和谐。

志愿者;长效机制;价值

一、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内涵

志愿服务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1]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公民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已成为一项推动社会发展、催生现代文明的世界性社会运动,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热情参与和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志愿者,英语Volunteer,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指不受私人得益的驱使、不受法律强制,是基于某种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才能及精神,而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或人群。”[2]国外并没有严格区分志愿者与青年志愿者之间的界限。由于我国尚未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志愿服务立法,所以对于志愿者的概念也没有一个严谨、权威的定义。从目前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来看,志愿者概念表述较为明确和全面的是2006年11月7日由共青团中央颁布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该办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志愿者(Volunteer,也称志愿人员、义工、志工)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根据我国志愿者的整体情况,笔者认为志愿者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来说,是泛指任何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及精神,在不谋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狭义上讲,则是指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并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和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群。这就决定了志愿服务活动必须具有长效机制,即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即以高校为特定主体建立相应志愿服务管理制度,使得志愿者服务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实施。保证志愿者管理各个机制有机结合,有机渗透,发挥系统功能,具体管理方法随着时间、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不断掌握志愿者需求,形成有针对性的科学管理体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志愿者管理理论。

二、实现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价值

志愿服务提倡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精神,通过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协助他人改善社会,不求私利与报酬,实现这种服务的长期正常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高校作为目前志愿活动的主要参与组织,在志愿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于学生、学校、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

(一)对个人的价值。高校志愿者服务中,在校大学生是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培养在校学生的志愿者精神、奉献意识可以促进个人人格的完善、道德情操的提升。由于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社会转型及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生活的追求、人生的信仰等方面出现困惑和迷茫,这使得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极端现象,诸如对拜金主义的追捧、对他人困境的漠视等。而高校传统德育模式无法应对现实的冲击,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都略现苍白无力,很难对学生产生根本性的启发和影响。通过开展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传播志愿精神,可以让学生减少极端追求利益导致的计较与冲突,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爱,充实心灵、提升境界。我们在常州大学城六所院校的调查中发现,有76%的参与过志愿活动的学生认为志愿者活动对其产生了较大的触动和影响,尤其是暑期的“三下乡”和救助弱势群体等活动,让学生直接面对社会基层甚至是底层的生活现状,亲身体会社会基层人民生活的疾苦,有时甚至是心灵的震撼。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从而起到较好的教育目的。首先,在志愿活动中传递志愿精神。从我们调查的志愿活动来看,在志愿活动之前都会对志愿者讲述志愿活动的目的,这本身就是对志愿精神的一种表达,学生在接触志愿活动之前先了解志愿精神,也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志愿活动的本质和意义。其次,通过志愿活动的过程,学生直接接受教育。传统德育模式都是以讲授的方式,远不及亲身经历所带来的记忆深刻,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志愿活动,用自己的双手服务社会,切身感受自己的劳动给他人带来的温暖和关爱,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奉献、友爱、互助的精神。再次,志愿活动本事也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考验。学生参加志愿活动,从活动的策划、准备,到实施整个过程也是对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体现,通过各种志愿活动,更多地接触群众,融入社会,锻炼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素质。

(二)对学校的价值。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学校是活动的主要管理机构,对志愿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所调查的志愿服务活动中,70%以上的活动是以学校的名义进行的,部分活动虽然以个人名义,但是在活动现场,志愿人员也会通过佩戴校徽、挂横幅等方式反映所属学校。从目前来看,学校是大部分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志愿活动的发展取决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同时志愿活动对于学校也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首先,志愿活动可以促进学校社团活动的发展。现在大学生社团活动几乎成为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在校除了日常教学安排,参加最踊跃的就是各类的学生社团。在我们所考察的六所学校中,七成学生参与过学生社团,社团活动除一些兴趣社团外,志愿活动是学生社团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规范和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对于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接受实践教育有促进作用。良好的志愿者服务机制是开展各类志愿活动的基础和保障,并可以拓展校园文化的发展。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提升学校声誉,扩大学校影响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也对学校起到宣传作用,志愿者们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是学校教育水平的体现。在我们调查的常州近年来多项志愿活动中,学校志愿者的出色服务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在中国江苏网、武进网等有过多篇报道。再次,学生个人道德水准的提升符合学校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的要求。志愿者行动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志愿者行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能够把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需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并且将这种信念逐渐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自己内在的品质,变成自觉的道德习惯,从而提高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修养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志愿者服务不仅让大学生有了一个施展才华和锻炼自我的广阔平台,而且也给予了校园文化内容与形式的丰富性。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同学们不是德育工作的实施人群,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使校园文化在代表与融合社会进步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影响、教育和感染每一名大学生。

(三)对社会的价值。社会是一个有关联的整体,而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在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校是社会文明建设的窗口,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核心重点,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水平、思想觉悟和行为作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其精神面貌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风气,具有强烈的表率作用。同时对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物质利益多样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问题逐步凸显出来,不同的社会阶层已经形成,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分布格局越来越明显,大量失范的社会现象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和社会危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3]大学生志愿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与劳动保障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服务,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互助,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接触。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一种载体,成功地把不同阶层的人基于共同的目标和价值理念集合在一起,缔造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在“友爱”的旗帜下,志愿者活动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使人民群众释放出建设和谐家园的巨大能量,形成融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

2.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更多地遵循市场规律来办事。由于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本质特性,所以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公民的需求。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在这样的体制背景下,就有可能产生“政府失灵”的情况,这就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强调自愿和力所能及的互助,激发社会成员以及不同群体的内在自觉,或提供咨询、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或扶老助残、助医助学、扶贫济困,或护绿环保、抢险救灾、应对公众性突发事件,为弱势群体、受难人群和贫困地区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广泛的宣传。例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科学发展观的宣传等,将国家方针政策及时地传达给社会公众,从最广泛的层面上唤起社会群体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形成共识。面对我国短期内难以缩小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和贫富差别,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以满足群众和社会的需求为己任,以多种多样的方式积极服务困难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压力,弥补了体制的缺陷,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建立了缓冲地带。

3.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当今全社会的共识。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直是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重要领域,多年来,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植树造林、环保宣传、湿地保护、藏羚羊保护等领域,尤其关注空气污染、耕地减少、水资源缺乏、土地沙漠化等热点问题。调动了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倡导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推动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高校志愿者长效机制的建立可促进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发展,通过志愿者行动让大学生对国家、社会情况以及民情有了切身的了解和感受,提高了对社会、对人、对事的判断力,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同时带动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体现了当代高校的精神面貌,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进步。

[1]安国启.志愿者行动在中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第二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06-10-11.

编辑:王 玮

2010-10-12

2009年度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实证研究”(编号:SGSY2009YB388);本文为200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志愿者行动的功能、模式及激励机制研究”(编号:09SJD840003)阶段性成果。

吴 鼎,男,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法律志愿活动。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