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德育教育引入传统文化创新研究

2011-08-15王丽玲汪虹王丽梅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内圣德育传统

王丽玲汪 虹王丽梅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2.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0)

高校德育教育引入传统文化创新研究

王丽玲1汪 虹1王丽梅2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2.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0)

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到大学生的人格之中,以此来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净化社会风气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高校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矫治高校德育教育的“无效化”。

传统文化;高校德育教育;创新研究

一、在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受到空前关注,高校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偏重于灌输,学生容易听而生厌,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弱化,收效甚微。另外,高校传统文化的缺失也使高校“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一些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严重脱节、传统美德观念淡薄、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合作精神、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等等。还有一些学生缺乏诚信,考试作弊、骗取助学金等不良现象也时有发生。现在大学生中存在两个极端:一是主体性的消泯,大学生被置于被动的纯粹客体地位;二是主体性的张扬,造成了主体与自然分离,主体与社会分离和主体自身的异化。这两个极端都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思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些不足,可以通过借鉴传统文化思想来弥补。如“知行合一”思想对于纠正高校德育中的知行脱节毛病有一定的裨益。传统文化蕴涵着潜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那些传统美德“一旦内化成人们的态度和信念”必将“持续地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1]。所以引入传统文化,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德育理念——和谐之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人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这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不谋而合。“和谐之道”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和谐”四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存并发展,人与大自然相通相应,是个息息相关的统一体。中华传统文化不讲“征服自然”,而是非常重视“顺应天时”、“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天的关系是和衷共济的。古人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近些年,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我们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气候反常、各种灾难不断。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社会物质财富的繁荣和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以毁坏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中华民族一向以节俭为荣,以奢靡为耻。我们强调的节俭,提倡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政策表明人类认识到向人与自然“和谐”回归的必要性,使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得以延伸下去,这也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的重要作用。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我国自古崇尚伦理道德,传统的社会结构是靠政治伦理维系的。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中和”、“中庸”思想就是古人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礼义廉耻、改过迁善、倡导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等,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构筑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人际关系的“和谐”

“和谐”观念是中华民族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儒家以仁爱之心、忠恕之道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表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中就是“礼”,即所谓“礼之用,和为贵”[2]8。儒家文化提倡“孝道”,强调孝敬父母,忠孝仁爱、诚实守信、重义轻利。这些都有助于当今人际关系的“和谐”。诚实守信自古就被我们民族先人看成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正所谓“君子养心莫于诚”。“信”是诚实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重诺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

(四)追求内心的“和谐”——寻道与立志

以上三个“和谐”都是内心和谐的外在表现。探寻内心和谐的过程是寻道的过程,也是人人必经的心路历程。古人对寻道十分重视。“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这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古人不论资排辈,强调“有志不在年高”。

儒家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的治学之道,主张刻苦学习,不甘人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古人这种“自强不息”的寻道精神、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3]16君子找到自己信仰的真理,会将它如生命一样珍视,怀着戒慎与恐惧心情,时时生怕违背了它。得了和谐之道,就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确实,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人们的心越来越浮躁了。现在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的,但一部分学生更倾向于追求物质利益,迷恋五光十色的商品文化,功利意识增强。人活在世,最怕没有坚强的毅力去努力保持自己内心的和谐。一个人总要清心寡欲,持志不动,这是人心向上的最好状态。这种重“道”思想对今天浮躁的社会还是有用的。

三、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最具有实践价值的指导原则——内圣与外王

“内圣外王”是“和谐之道”具体化。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树立理想境界、磨砺坚强意志;外王,即是服务社会,管理国家、平治社会。

(一)当今大学生如何做到“内圣”

“内圣”适用于“修身、齐家”、“穷则独善其身”阶段。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内圣要求内心和谐,保持“中庸之道”,即无过无不及的尚中状态。无论处于何种境遇,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随遇而安。要顺应自然,自得其乐,强弱盛衰都会发生变化。对于大学生来说,要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我,要谦虚进取,吃苦耐劳。只要能够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地做下去,终究会超越自我,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与价值。

(二)当今大学生如何实践“外王”

“外王”,指的是在得志时的“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阶段。这个阶段提倡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推崇仁民爱物,经世济民。“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对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和道德境界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内圣”到“外王”既是从弱到强的两个发展阶段,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外王”也离不开“内圣”,没有“内圣”的积淀,“外王”也失去了源头活水。

四、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一)高校应该对传统文化这一德育资源进行发掘和优化

高校要有针对性地改革德育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实思政课内容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人其中,以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已出版不少,但一般都比较抽象,很难为大学生所理解,我们要结合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智特点,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进行优化。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传授传统文化,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文化为矫治高校德育无效化服务。

(二)高校德育要不断生活化

德育不能游离于日常工作和学生日常生活之外,德育是一种体验和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最根本的是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回归现实生活,保证德育与现实相一致,实现德育生活化,乃是当代高校德育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高校德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应把教育主体置于生活之中。立足于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使学生的道德教育融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在人际日常活动中体悟做人的道理,将道德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从而使得达到一种如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德育成为一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氛围渗透于学校日常工作和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营造全方位育人的氛围。校园的人文传统以及各种制度、硬环境体现出校园文化品位。品高人自殊,有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人格气质。教师的师德风范、人格魅力、自身的素质、工作理念、目标、方式、作风,本身就是一种德育资源。德育熏陶可以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严谨、求实、创新、爱生的人文传统和良好的科研教学氛围以个性的方式体现到学生的课堂上,它们与教师本人的道德风范、人格魅力一起构成师生间德育熏陶的良好文化心理氛围。

在学校开设中国儒家文化、古代哲学等有关科目的公共课,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做某种精神或某个传统理念的专题讲座,并在学生中举行讨论会、征文、演讲比赛等校园活动,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并力求在这些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把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成细致入微的养成教育。

[1]卢先明.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10,(4).

[2]张伯峻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夏子全.四书五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编辑:杨桂芳

2010-11-18

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立项课题“传统德育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效化’矫治研究”(编号:20100328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0年度教研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及对策”(编号:J YYB201009)的阶段性成果。

王丽玲,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汪 虹,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丽梅,女,燕山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内圣德育传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浅释
牟宗三“新外王”顶层设计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