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包容性增长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

2011-08-15陈俊国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包容性社会保障目标

余 洋 常 振 陈俊国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论包容性增长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

余 洋 常 振 陈俊国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含义是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这涉及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的宽窄、保障水平的高低以及财政支出的多少等方面。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目标就要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提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包容性增长;社会保障;相互关系;完善机制

近来,“包容性增长”成为舆论热点。2010年9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的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胡锦涛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目标将成为指导经济发展和各项工作的方向。由于肩负着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制度安排的职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在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包容性增长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出发进行探讨,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进而理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与方向。

一、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含义是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即实现经济社会更加全面、更加均衡地发展,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包容性增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经济增长与其他方面的增长应是互相协调、和谐增长、可持续增长和科学增长。经济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与生态、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经济增长应该是一个科学、合理、健康的增长,必须坚持生态环境的低污染,资源能源的低消耗、区域之间的小差距和经济投入的高产出的兼容性;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必须与社会建设同步进行,要兼顾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是否稳妥,兼顾社会管理方式是否适应,兼顾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否满足,兼顾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否合理,更要兼顾弱势群体的诉求是否实现。当前,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表现突出。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公平分配经济发展成果,并更多地向低收入人群倾斜。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的低收入人群都能从经济增长中获益。由于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1]7,因此,担负着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制度安排职责的社会保障制度,也越来越受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涉及领域广阔而复杂,由此产生的问题繁多,就要求从不同层面采取措施解决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着力促进包容性增长目标的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符合当前包容性增长的要求。可以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在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目标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包容性增长和社会保障制度相互关系的分析

包容性增长的目标实现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完善关乎社会问题的解决,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有利于包容性增长目标的实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就社会保障制度与包容性增长的关系进行几点分析。

(一)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宽窄是包容性增长中公平性的体现

在包容性增长的指导下,经济增长所惠及的就不仅仅是个别人、少数人,而是全体社会成员,更多的是广大的普通老百姓。在公平性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弥补制度性缺失,因为部分社会成员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就是最大的不公平,即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宽窄是包容性增长中公平性的体现。

尽管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各地区的发展还不均衡,地区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显得偏窄,相当数量的劳动者尚未纳入到社会保障的范围。截至2009年底,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3498万、40061万、12715万、14861万和10860万。此外,全国有2716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积受益4.9亿人次[2]。经过近年的发展,覆盖面虽然有所扩大,但离全民保险的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值得一提的是非公单位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的数量急需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让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承担责任,强化对制度覆盖面的重视,才能够逐渐解决不公平问题,进而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保证包容性增长目标的实现。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是包容性增长中合理性的体现

包容性增长要求实现经济社会更加合理地发展,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那么,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强抵御危机和风险能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实施并着力建立满足人民生存需要的保障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很显然,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的合理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群众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因为社会保障体制和管理等原因,保障水平还难以保持相应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社会救助相关项目上,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保障金的需要。截至2009年底,首先,在城市低保方面,全国共有1141.1万户、2345.6万人享受城市低保救助,同时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为227.75元,全国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水平为172元;其次,在农村低保方面,全国共有2291.7万户、4760万人得到农村低保救助,同时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100.84元,全国农村低保月人均保障水平为68元;再次,在农村五保供养方面,全国共有529.4万户、553.4万人得到农村五保供养,其中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71.8万人,集中供养年平均标准为2587.49元/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81.6万人,分散供养年平均标准为1842.71元/人[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尽管保障水平有所提高,但按此标准,我国农村救助金发放的平均水平还达不到城市居民最低保障的一半,这和我国的经济增长下的全民共享发展成果还是不相称的。因此,只有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重视不同层面的保障水平,才能够保证人们对基本物质的需求,从而在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的基础上,保证包容性增长目标的实现。

(三)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多少是包容性增长中可持续性的体现

包容性增长中的经济增长与其他方面的增长是互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在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努力实现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就需要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使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使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进步中得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说,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多少是包容性增长中可持续性的体现。

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一过程中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可持续性,尤其是在我国人民群众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进一步解决国民对教育、医疗服务等社会福利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现在对社会保障的预算安排和支出对满足未来社会福利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是存在差距的。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财政预算安排是8000多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3%左右,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而将这两者的比重逐步提高到15%和8%以上才符合我国社会保障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4]。因此,强调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力度,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正常充足供给,而且还能够尽可能弥补由于市场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保证社会保障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进而保证包容性增长目标的实现。

三、从两者关系看包容性增长对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新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全与完善有利于包容性增长目标的实现,二者关系密切。正是包容性增长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密切关系,更需要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包容性增长的要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目标,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合理性建设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朝着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目标的方向发展,就要求其自身不断提高建设的合理性。在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下,一方面,加强与农村、农民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推进,如加强农民工养老保险、新农保等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以促进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增强社会保障中各类制度的灵活性、兼容性,实现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的相互衔接与协调,如完善转移接续制度、简化异地就医报销手续、做好农村与城镇基本社会保障系统的衔接等,进而形成整合的保障能力。

(二)提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保障水平过高,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社会发展缓慢的同时还会引发对劳动者的负面激励和道德风险等问题;相反,保障水平过低,长期存在不均衡,势必又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最终损害包容性增长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社会保障水平不以追求最大化为目标,而应以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均衡为前提,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同时明确政府、集体(企业)和个人三方的责任并合理确定我国社会保障的筹资比例及相应的保障水平。

(三)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要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目标,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还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从而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有效的发展。在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抗风险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继续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极稳妥地开展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全面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00225_402622945.htm.2010-02-25.

[3]民政部.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006/20100600080798.shtml.民政部门户网站,2010-06-10.

[4]胡晓义.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J].中国发展观察,2010,(7).

编辑:杨桂芳

2010-11-22

余 洋,男,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养老保险、医疗卫生政策。

常 振,男,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陈俊国,男,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包容性社会保障目标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亚洲的崛起需要各国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实现包容性增长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