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的辩证思考
2011-08-15王卫华
王卫华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湖南衡阳 42100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也是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时处处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是高等学校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应将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学生价值作为工作的目标和核心.学生工作者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推动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学生工作者进一步加强人性化管理,要在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与方法,准确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以及家庭背景等相关情况,以学生健康成才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维权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学生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具个性.原来那种老师灌输学生接受的管理方法已不再适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学生管理工作应更具针对性,更多的关注个体教育的有效性.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根据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不断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方法,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在学生工作中做到人性化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优点发扬与缺点改造等五个辩证关系.
1 坚持两手抓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体现了高等教育首先应是教会大学生怎样做人,其次,高等学校作为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担负着为社会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必须以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高校教职工中根据工作分工的不同,被人为地划分为教学系统、学工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不少数人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为专业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系统的工作,而大学生生涯规划、养成教育、素质拓展、人文关怀等则是学生工作的事,把教学与学生管理人为地割裂开来.其实,教学系统与学生管理系统只是从两个不同的工作侧重面去达成同样育人的目的,教学系统的老师除了应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做事;而学生管理系统除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养成教育、素质拓展教育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真正能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那些既会做人又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人才.[1-3]
高校对学生工作系统成绩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影响学工系统偏重成人教育而忽视成才教育的重要原因.不同院系的学生学的是不同的课程,考试成绩具有不可比性,因此,对学生工作成绩的评价便偏向于学生平时的纪律状况、院系学生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在学校重大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等现实表现,因此,大家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学生的成人教育也就在所难免,要改变这一现实矛盾,必须改变高校学生工作系统工作成绩评价体系.
2 点面结合
高校学生工作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一种专门工作,由于教育对象都是青年大学生,具有许多群体的共性,从这些共性中找出规律,可以为做好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学生工作者,可以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完成角色的转换,也往往能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对规律的把握与认识,各高校都出台并形成了许多有关学生管理方面严格的规章制度,并逐步上升为学校的一种管理文化,这种纪律的约束与文化的熏陶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群体性的,我们把这种通过掌握青年大学生群体思想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的面上的教育称之为群体教育.它是各高校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
然而,组成群体的具体个体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成长环境及所接受的教育具有差异性,使得每一个个体又具有鲜明的个性,仅靠群体教育的方式并不一定对所有的个体都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才能解决学生内心世界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们评价事物的好坏往往看总体,是的,个别特例影响不了大局,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生而言,教育的失败影响的是一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甚至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作为学生工作者,必须怀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特别是对于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更应当与他们交心,用真诚换取信任、用道理开启心智、用热情送去关心,真正使他们迷途知返,学有所成.任何以老资格自居的学生工作者,如果脱离了学生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者,也必然为学生所不喜欢.做学生个体教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必备的素质.[4-5]
个体教育是学生工作者的基本功,群体教育则是学生工作者做好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做好全体学生的个体教育则是学生工作的最高境界.一个真正的学生工作者,既要有做个体教育的基本功,也要善于总结提高,学会做群体教育工作,还要用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指导做好个别“问题”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使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成为我们的左膀与右臂.
3 铁的纪律,爱的教育
所谓刚性管理是指根据成文的规章制度,依靠组织职权进行的程式化管理;所谓柔性管理则是指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对学生的管理既可以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直至惩处、强迫等手段进行刚性管理;也可以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柔性管理.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工作普遍以刚性管理为主,即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和规章,利用约束、监督、强制、惩罚等手段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保证了大学生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渐渐发现刚性管理存在的一些缺陷,这种教育模式往往忽视学生的尊严和情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容易造成学生对制度的不满,严重影响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1].例如,对待学生考试舞弊的处理,各高校均有相当严厉的惩处措施,一些高校更是一旦发现即处以“极刑”——开除或勒令退学,姑且不论这种以剥夺学生受教育权利的行为是否合法,但对于被处理对象而言,显得过于残酷,学生上学的目的是接受教育,教育教育既要教更要育,送回家的作法既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更是对家庭、社会的不负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走向人性化和民主化,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人性化教育、人本取向的教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管理工作随着现代教育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呼唤着柔性化管理.与“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不同,柔性管理,究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是在研究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学校意志变为学生个人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强调管理是引导,不是去左右;管理是影响,不是去支配;管理是感染,不是去教训;管理是解放,不是去控制.真正的管理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美好,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同学间友谊的纯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2].在学生管理中推行柔性管理,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有利于“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也有利于缓解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取得持久的、深层次的教育效果.
目前,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抱着“严师出高徒”的目的,过分强调刚性管理而忽视柔性管理;另一种倾向就是过分强调柔性管理以致于疏于管理.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提出的 “铁的纪律,爱的教育”的管理原则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虽然刚与柔本身是一对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学生工作者要学会做到刚柔相济,既要用严格的纪律来约束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更要用引导、激励待等措施使广大的学生真正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自我成才的目的.
4 瑕不掩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算是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亦有诸多毛病,何况是年轻的大学生呢?怎样对待学生身上的优缺点是值得学生工作者深思的话题.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只要经过玉器工匠的精雕细琢,哪怕是一块劣质的玉石也终能成器,达到瑕不掩瑜的至高境界,育人又何偿不是如此.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进入大学深造的大学生整体的文化素质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这是不争的事实.由此,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的老师这样评价现在的大学生:真是一届不如一届.我不想为今天的大学生辩白什么,如果仅从文化基础来评价如今的大学生未免有失偏颇.想想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有的连计算机是个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如今那个不是运用得如鱼得水;过去那个学生不是盼着老师联络好实习单位,今天的大学生大多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如果要将过去和现在的大学生进行对比,主要应该体现在:过去的学生在单元文化主导下思想比较单纯,现在的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有了更多的价值追求;过去的学生注重的是专业的学习,现在的学生更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过去的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收,现在的学生多了更多的理性思考与主动选择.所有这些应该说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是学生素质提升的表现.
现在的大学生身上依然存在许多缺点与不足有待改变与提高,作为学生管理者既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与不足,更要善于用放大镜去查找他们身上的优点以期将其无限地放大,而不能在显微镜底下去挑学生的毛病将学生贬得一文不值.学生到学校来是接受教育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玉石变成器,老师充当的自然就只能是玉器的加工匠,一味地埋怨原料的质量,永远也无法完成精美的艺术佳作,更不用说成为一名玉器艺术大师.
5 爱生如子
学生管理工作要认同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尊重他们、为他们服务.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大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出发,把职业规划、心理疏导、帮困育人作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把教育从消极的防范和控制转向积极的引导和真诚服务上来,自觉把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把社会需求与尊重个性结合起来,把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结合起来,把人格成长与心理解困结合起来,让学生管理工作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怀.通过为学生提供周到满意的服务建立起一种“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平等与民主的氛围感受尊重与关怀,在温馨与愉悦中接受熏陶与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与质量.
长期以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思想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人们对于老师要为学生服务在心理上准备不足,一些老师甚至认为当老师上好每一节课就足够了,学生听不听不关我的事,更别说其他生活方面的关心.父母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学校跟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老师多多关心,请把我的小孩当成是您自己的小孩.一句最朴实不过的话语,寄托的是父母无限的期待.大学生在生理上虽然已经成熟,但有的还是第一次远离父母,他们仍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关爱.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挑起这幅重担,让父母放心,让家人满意.
俗话说“爱生如子”,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要使学生在校能感觉到在家的温暖,吃住行有人过问、人生道路有人指引,不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
[1] 蒋茂贵,夏永全.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柔性管理[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6):123-126.
[2] 田建国,陈 燕.高校如何教育管理改革开放中成长的新一代[J].高校教育管理,2009,(1):1-5.
[3] 王文鹏.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182-185.
[4] 任万斌.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精髓[J].教育与职业,2009,(17):40-42.
[5] 沈 剑.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9,(6):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