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1-08-15河南省封丘县一中鲍海霞

河南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教师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 鲍海霞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河南省封丘县一中 鲍海霞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习惯采取“题海战术”,学生每天疲于应付海量的题目,只来得及做题,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与总结,更不用说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了。那么,如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呢?笔者认为,应对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精心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习题和例题;应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得提高,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寻求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大胆突破,在教与学观念上也应有所更新,要改变过去那种唯师为尊的思想和做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乐于听数学课。本文,笔者结合高中数学课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在教学理念上要有所创新

1.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创新。所谓直觉思维能力,是指不经逐步分析、严密推理与论证,而根据已有的知识迅速对问题的结论作出初步推测的一种思维能力。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浓缩性与高度跳跃性,受学生所喜爱,它极易创造一种“冒险心理”和“满足感”,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在讲解习题和例题时,可以选择一些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题目,先让学生凭直觉猜测结论,然后依据逻辑思维给予证明。经过一次次的对比、总结,使学生的猜测一次比一次准确,这样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使他们乐于创新。求异思维要求学生从已知出发,合理想象,找出不同于惯常的思路,寻求变异。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熟悉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公理、定理、法则、公式,让学生清楚它们各自的适用性。在具体题目中应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考,让学生思路开阔,时刻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

3.加强教学过程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过程,这样造成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遇到问题多采取生搬硬套的做法,学生在听课时看不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推导过程,如同当初科学家发现该结论时那样既体现各种不同的思路,又分析各种思路正确与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使他们的创新能力获得提高。

二、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

1.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精髓,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方法的本质体现,是形成数学能力和数学意识的桥梁。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数学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系统掌握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生逐步形成技能和技巧,才能自如地驾驭知识,才能在处理数学问题时思维敏捷、思路清晰,方法巧妙灵活、得心应手。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培养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蕴涵于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因素,发挥典型范例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是具体的数学知识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大于具体的数学知识。

2.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数学而言,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发生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数学思维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俗话说: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可见主动提问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疑难问题,如果教师给以恰当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是需要勇气的,学生会有负担,怕老师责备,怕同学嘲笑。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提问氛围,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解决问题,不但保护和激励了学生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满足,而且由自己发现思维事物比由他人告诉的事物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长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时,教师应给学生正确的信息反馈,使学生收获问题解决的喜悦。

3.利用情景式教学求新创异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如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让他们感受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培养创新兴趣。

(3)利用数学中的美、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学生,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4.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它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有效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首先,知识和能力如果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就比别人强加的要掌握得更好,也就更具有实用性。其次,发现是种令人愉快的事,所以通过创新进行学习是具有促进力的。第三,自主探索促进了将数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来体验观念的形成。因为指导下的创新意味着要在创造的自由性和指导的约束性之间以及在学生取得自己的乐趣和满足教师的要求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所以答案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而且,学生可以创造一些对他来说是新的,而对指导者是熟悉的东西。

5.加强情感教育,进行“开放式”教学。一节优秀的数学课,首先要有良好的情感氛围,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调动学生的情感,要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在知识的交流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毫不夸张地说,情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润滑剂、催化剂。而开放式的课堂能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开放式的训练教学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求是、求佳、质疑。鼓励直觉、猜想、挑战和不怕失败,打破思维定势,以问题解决的方式组织教学进程,以各种知识为载体,要前进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发散思维以收敛思维作为结果,而收敛思维以发散思维作为前提,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可能获得创造性成果。

综上所述,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体操,高中数学教学必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养成创新意识的主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与时俱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落实到课堂中,让学生不但会继承,更能发展创新。

猜你喜欢

教师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培养思维能力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