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2011-08-15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万俊丽

河南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思维教师

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万俊丽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万俊丽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一个日新月异,百舸竞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的潮流中,谁能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谁就能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与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老师用科学的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可谓一举两得。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和经验。

一、营造鼓励创新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就会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是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这说明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强化剂。郭沫若也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主动、积极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所以,要想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意义。首先,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一种愉悦的探索氛围。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如教师可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游戏、耐人寻味的故事等,再现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从而使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或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的画面形象,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形成创新能力。另外,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等方法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创新思维。地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泛滥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泛滥?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四、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所表现出的特征,往往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品质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呢?首先,教师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中东地区的人们石油资源开采完后,应该如何发展?”“人类怎样节约用水?”等问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正反推理、求异与求同、逻辑与直觉、逆向思维等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不但提出问题,而且会分析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创新思维训练课,采用“思维震荡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培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1.在课堂上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学生集体的智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从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地层、火山、地震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3.要促成创造性人格品质。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兴趣广泛、勇于探索等。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跨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总之,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地理教师责无旁贷。正如陶行知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教师多给学生以宽容、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创新、在课堂上创新、在活动中创新、在生活中创新,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世界。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思维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美教师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