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城建类硕士专业学位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模式研究——谈地方工科院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观

2011-08-15杨留栓曹恒慧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应用型

杨留栓,曹恒慧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36)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人才和发展与传承科学技术文化的重任,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河南省高等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城市建设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大力发展城建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推进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河南省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然要求。

1 河南省城建类硕士专业学位人才需求分析

1.1 “三化”协调发展急需大批城建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河南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走“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加速推进城镇化,就必须大力推进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核心的城建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2 河南省建设行业发展概况

《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目前我省城镇化建设还存在着整体水平较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城镇承载产业、吸纳就业、集聚人口等功能不强,城乡规划的引导调控能力不足,雨季道路积水、城市管网老化等问题。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以城镇化为统领,健全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次推进、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以上,“十二五”末达到48%;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10万套,全面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商品房屋竣工面积达到2.1亿m2;西气东输二线新增用气城市建成完备的燃气配套设施,省辖市燃气用气普及率达到80%,县城燃气用气普及率达到40%;省辖市中水回用率达到4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8%以上;大幅提高乡镇供水、供燃气的普及率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率。同时,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全面提速,一批重大项目如保障性住房、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城市管网改造等的深入推进以及河南省建筑业“走出去”的迫切要求,为河南建设行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建设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1.3 河南省城建类硕士专业学位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河南省有一级以上施工总承包企业、甲级以上设计院等大型企业500多家,以每年每家需要建筑施工技术、工程结构监测与加固、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硕士各1人计,每年需求将达到1500人;河南省现有18个地级市、158个县区,以每个市、县(区)五年内需要2名高层次规划人才,每个给水厂、污水厂、市政规划设计院需要1名工程硕士人才计,每年至少需要400名高层次城市规划、市政工程方面的人才;到2015年河南省天然气年用气量将由目前30亿m3增长到130亿m3,按照10万m3/d供气量需要10名专业技术人员计,需要2740人,即使按照工程硕士占比10%计,每年也需要60人左右。考虑到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工作人员学历结构的改善和行业发展的要求,每年需要城建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将在2000人以上。

当前我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不够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城建类硕士专业学位点数量偏少,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仅有5个,年培养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及建设行业的实际需要。与此同时,从现有培养能力和需求分布看,在给排水管网优化技术、城镇供水工艺技术、小城镇规划设计与管理、燃气工程、工程结构检测与加固等培养方向上呈现空白状态。

2 探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道路

专业学位一般指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设置专业学位的目的在于“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近阶段新兴并着力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类型,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有显著区别,应当积极探索其培养的新道路。

2.1 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型学位教育的区别

在办学定位上,专业学位要坚持“三从一大一导向”的办学思想,即从实际需求(地方需求、行业需求、企业需求)出发、从校企联合(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攻关)入手,从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两双”培养制度,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统筹规划的机制)起步,加大经费投入(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化投入),建立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培养目标上,专业学位要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的特殊需求,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独立担任行业一线的技术和管理负责人的业务骨干。

在培养模式上,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从招生办法、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专业学位的培养自始至终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工学结合。切实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及创新的统一、校内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教学及实际动手训练的统一。学术学位则偏重于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

在管理方式上,专业学位强调“两双”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双培养主体、双指导教师,实行以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在管理上的作用,建立一整套校企共同参与的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到就业,从校内教学、实验到校外实习实践,从学生管理、服务到教师遴选聘用等管理制度。

在具体培养措施上,要紧紧围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注重和突出校企联合培养,其基本特征是:企业参与招生和培养全过程;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搭建培养平台;建立协商机制,实行“双导师”制。理论学习阶段主要在学校完成,任课教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担任。工程实践阶段主要在企业完成,由企业安排指导教师,参与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直接来源于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等具体工程项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双方共同参与指导;建立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双方共同参与制定管理制度,分别建立以学校为主的资源整合和信息融合的管理平台和以企业为主的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平台;共建远程信息教育管理平台,配备专门的咨询服务系统、技术及学习支撑系统。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教育及管理模式和监控机制,确保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2 应探索更适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培养模式应有所不同,校企合作的“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模式。

“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四联五段式”培养法,就是坚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指导、联合考核”,抓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定向实习”、“项目专业研讨”、“综合技能实践”、“学位论文(设计)撰写”五个阶段,通过前后呼应的培养流程,使培养对象在学习、实践的交替融合中提升理论水平、知识层次和综合实践能力,成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较强专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基本要求如下:

(1)基础理论学习阶段

学生入学后,首先需在校内进行本专业学位课程的系统学习,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接受必要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教育。

(2)专业定向实习阶段

在理论学习阶段的基础上,结合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学生在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下,进入合作培养单位(企业)进行实际工程项目方面的实习,担任项目的技术员或技术助理,参与完成企业的工程项目。

(3)项目专业研讨阶段

在本阶段主讲教师以“双师型”教师和合作培养单位兼职教师为主。教学内容为结合学生在专业定向实习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合理确定选修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灵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进一步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考方法,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4)综合技能实践阶段

在前三个阶段的培养基础上,本阶段学生在合作培养单位以技术负责人(或助理)的身份参加具体工程项目实践,使学生从置身学校学习氛围转变为面向企业新环境,全面接受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整合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同时,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合,进一步提高解决工程项目关键技术的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在此期间,学生要注意结合参与工程实践,收集资料,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和开题工作。

(5)学位论文(设计)阶段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设计)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工程实践,具备实际应用价值,其形式可为工程设计、重大工程施工总结、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研制报告或研究论文。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由校企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完成。

2.3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亟待管理创新

为适应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新的培养模式,我们应积极探索适宜的管理方式。我们认为,可以建立以“四共同”为核心的新的管理方式,即共同成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委员会,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共同建立教学管理信息共享平台,校企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共同协商制订实施方案,确保教学秩序稳定和较高的培养质量;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规章制度,对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

3 对地方工科院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办学观的思考

3.1 更新教育观念

河南省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时期,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大众教育时期,如果仍然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显然就脱离了社会需要,不能满足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特殊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有类型和层次之分的,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专门人才。从层次上看,有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从类型上看,有学术型、应用型和技能型。层次并不简单对应类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二者只是类型的区别,而不是培养层次的差异,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2 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形成优势

近十几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先后批准了100多所专科学校改建为普通本科院校,河南省目前共有此类院校18所。这些本科院校绝大部分布局在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对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与科技服务支持,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已经成为当地的教育和科研中心,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这些院校的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历史积淀不多、知名度不高,但只要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发挥优势,就一定能在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上展现出实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学校的主办者与管理者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善于从高等教育全局进行综合把握。

高水平的学校不只一种类型,也不只一种模式。只要准确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形成优势,就都有可能在自身的类别和层次中办成高水平的学校。

3.3 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有两点:一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非常之快,早就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兴国强国的基础与核心就是人才。人才怎么培养?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已明确指出,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之健康成长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因此,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紧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企业、行业最急需和必要的教育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地方建设迫切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独立担任行业一线的技术和管理负责人能力的业务骨干。

[1]杨留栓,曹恒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学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3):81-84.

[2]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149-153.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应用型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