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1-08-15刘树声
刘树声
(黑龙江省肇东市畜牧兽医局 151100)
经过多年的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在基层已经全面铺开,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获得了广大生猪养殖户的认可。但是在多年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实践中,发现一些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运用好这项技术,取得更大的效益,推动生猪产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下面就针对这项技术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存在的问题
1.1 公猪质量良莠不齐,本交配种现象仍然存在
受利益驱动,个别农户的种公猪未经技术部门鉴定、没有种用证明、未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仍从事本交配种或采精配种,干扰了生猪人工授精工作的开展。
1.2 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技术操作不规范
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院校教育,对本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培训后没有取得相应的资质即上岗,导致操作不规范,容易出现操作失误,造成精液质量不佳或输精效果不好,受胎率不高。
供精站点自身管理混乱,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精液质量不稳定,常出现精子活力较低、有效精子数不达标、精子畸形率较高、精子存活时间短、精液受细菌、灰尘污染等问题。
输精技术不规范,受胎率低。母猪发情鉴定技术不过关,不能适时输精;输精前不检查精液质量、输精部位不准确、对母猪外阴不清洗、输精时间过快、子宫炎症未消除仍然输精、输精时硬挤精瓶导致精液倒流等问题在授精时都时有发生。
1.3 供精站的实验室、采精室建设不合理
实验室、采精室布局不合理或没有经过科学改造、设备简陋,造成采精过程精液受到污染。冬季取暖不好导致环境温度不稳定,致使精液在操作过程中遭受冷打击,使精液质量降低。个别供精站的实验室、采精室、器械卫生不达标,精液中杂菌和污染物过多,导致精子过早死亡,从而影响受胎率。
1.4 采精设备及耗材质量对精液的影响
在开展猪人工授精工作中,有的站点对所用的采精和实验室设备操作和维护不良,对精液质量和输精效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目前市场上专用的耗材质量不一,使用伪劣耗材,尤其是选用了劣质稀释粉,就会严重影响精液质量和输精效果。
1.5 精液保存和运输状况不符合技术要求
夏季和冬季精液保存环境没有达到17℃。夏天运输箱不采取降温设施,环境温度过高,精液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暴露,导致精子过早衰弱死亡;冬天精液运输箱没有加温设施,环境温度过低,对精液造成冷打击,以及运输箱过大,填装不满造成精液瓶在箱中颠簸等,这些都影响了精液质量。
2 对基层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2.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技术推广力度
政府应列专项资金用于培训专业人员、购买高质量的种公猪,开展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购买实验室、运输和保存设备等。成立生猪人工授精工作专门组织,直接督导、指导、检查生猪人工授精工作,重点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精液质量和技术推广效果。
2.2 加强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建立新机制
加强对猪精液生产人员和授精技术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确保猪人工授精的效果。在培训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主要掌握公母猪饲养管理、公猪调教;采精、精液检测、稀释、贮精、精液运输;用具清洗、消毒、干燥;母猪发情鉴定、输精、母猪妊娠检查等各环节的实用技术理论与实践操作方法。督促各供精站制定技术人员的工作考核办法,按照生产精液的质量和数量兑现效益工资。以新的机制推动生猪人工授精工作开展,增强技术人员责任心,促进其生产出更多优质生猪精液 。
2.3 加强供精站点和生猪人工授精市场的管理
生猪人工授精工作的主管部门要依据本省猪人工授精供精站的建设标准,按照规定的“选址、确定基础设施的建设内容、必备的仪器设备、种公猪质量、技术力量”等方面,对现正在进行猪人工授精的站点,经验收合格并核发许可证后,方能允许其从事精液生产和供应活动。要组织生猪人工授精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其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精液的产品质量和实际工作效果。生猪人工授精的主管部门应按照《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严格执法,依法对生猪人工授精市场进行管理,对无种用证明、谱系不清、无《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非法采精供精站依法取缔。
2.4 制定技术规范,严格执行
制定切合基层实际的《生猪人工授精技术规范》,严格各个站点遵照执行。做好供精站采精室和实验室改造升级,合理布局,采精室和实验室都要加装调温设备,保证室温稳定。加强各站点无菌操作管理,必须保证采精室和实验室清洁无尘、所有备品定期清洗消毒、采精猪体干净无皮屑。采出的精液必须做好原精品质、密度、活力、畸形率等项检查。对各个供精站的耗材质量进行不定期的检测,建立市场准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