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防洪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08-15戴春子
□戴春子 □苏 枫
(河南省豫北水利工程管理局)
近年来,我国极端灾害性天气突发多发,连续出现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多条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发生超过历史记录的大洪水,一些中小河流出现漫堤溃堤,洪水灾害人员伤亡主要是中小河流洪灾、山洪灾害及强降雨引发的泥石流、滑坡所致,充分暴露出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防洪基础设施薄弱等主要问题。中小河流已成为江河防洪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此,重视和加强中小河流防洪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一、中小河流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治理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属于地方项目,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主要由地方负责筹集治理所需要的资金。长期以来,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治理资金严重不足,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本身就紧张,收取的水利基金有限,对中小河流投入不足,治理不够。过去,我国的中小河流治理投资主要依靠农民出工、出资解决。然而,随着“两工”政策取消,群众投劳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这就形成了一个空白: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顾不上,农民的投资跟不上,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日趋减少。投资问题是困扰我国中小河流治理的首要问题。
(二)河流防洪标准偏低,受灾损失增大
我国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普遍偏低。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为3-5年一遇且大部分中小河流达不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一般年份,中小河流洪涝灾害损失占全国的70%~80%。近年来,中小河流洪水灾害和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约占水灾伤亡人数的2/3。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灾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和财产值增加,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损失愈来愈大,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显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三)河流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抗洪能力降低
分布在中小河流附近的工矿企业、居民点,防洪设施偏少,多数防洪标准低,有些防洪设施存在病险问题或者甚至根本没有建设防护工程措施,造成抗洪能力降低。沿河两岸的农田,特别是山地丘陵区沿河的滩地和盆地平原,有相当大部分的地面高程低于汛期洪水位,只要遭遇稍大的雨洪就会形成灾害。
(四)河道淤积严重,防洪排涝能力下降
许多中小河流主要是20世纪50-80年代进行过治理,后期有的进行了阶段性的疏浚治理,各河道的实施情况不尽相同,多数河流从未进行过系统、全面的疏浚治理,普遍存在河床淤积严重、防洪排涝能力明显减弱等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防洪排涝压力。
(五)人为加重灾害风险,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中小河流管理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监管,使得很多中小河流受到人为侵占。近年来,我国中小河流人为加重灾害风险的问题日益突出。河砂乱采乱挖,导致河势紊乱,危及堤防安全;围河围湖造田,缩小行洪面积,降低行洪能力;河道层层筑坝雍水,降低行洪排涝能力,大水来袭,坝体土方全部淤积在河道内部,加重河道淤积;山区道路修建、大量弃土弃渣推入河道,导致河床淤积、行洪能力萎缩;山区盖房破坏山体稳定性,缺少必要的固坡防滑措施;人水争地,在行洪河道上盖房屋、种植林木等。
(六)缺乏防汛抢险实战经验
一些地区由于多年来不发洪水,年年防汛不见汛,防灾意识淡薄,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同时,缺乏必要的防御洪水的抗洪抢险技术和实践经验。有些干部、群众防灾避灾知识匮乏,发生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易造成较大的损失。
二、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机制
国家应加大对中小河流治理的投入力度,对其进行系统治理,使之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从根本上提高中小河流的抗洪能力。对中小河流治理适当予以补助,加以引导,可以采取长期贴息贷款补助,建立防洪保险基金等办法。地方政府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措施,把中小河流治理同群众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谁投入,谁受益,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激励当地群众投资投劳,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机制。
(二)强化河流分级管理机制
健全中小河流分级管理的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职责。中小河流归地方管,钱由地方出。结合各中小河流的具体情况,将责任的主体分解到各个河段,并建立合理的考评与奖惩制度,对出大力者给予补贴,对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对怠于管理者给予严惩,逐步解决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小河流怠于治理的问题。
(三)加强河道管理
水利部门要按照流域防洪规划的有关要求,加大中小河流治理,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加大河道清障工作力度,要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明确任务和责任,依法限期清除阻水障碍和违章建筑。依法加强河道管理,要严禁盲目围垦、填堵坑塘、侵占河滩及行洪通道,要坚决杜绝在河道范围内乱采、乱挖、乱倒等一切违章行为。
(四)加强洪水监测预报预警
加快完善洪水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不断改善监测预报预警物资装备条件,依托现代技术提高其实效性和准确性,能够对雨情、水情、工情、险情及时掌握,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提前作出防御安排。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做得好,可以更多地争取到降雨发生到洪灾形成的时间差,实施应急转移和逃生,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广泛开展宣传培训
印发洪灾防御宣传资料、图册,制作宣传标语、墙报,设置群众转移路线、安全区和危险区等标志,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介,采用多种方式和技术手段来加以宣传。结合有关法规的贯彻实施和知识普及,举办短期训练班,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扎实有效地开展防汛应急演练,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掌握洪灾防御相关知识,增强主动防范意识,提高防灾避灾、自救互救的能力。
(六)加强中小河流防御洪灾的科学研究
中小河流汛情变化大,遇暴雨天气河流往往陡涨陡落,具有较强的突发性。正确认识我国洪水灾害的历史、现状和它的特点,研究洪灾规律,灾害的实况和变化趋势,分析其形成原因。不间断地收集资料,分析研究,针对新的特点及时调整和完善防御措施,提前做好各项防灾避灾的准备。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人们抗御灾害的手段和能力也有了显著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水土资源过度的不合理开发,人类经济活动与洪水争夺空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从而引起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中小河流的防洪任务既不可能一劳永逸,而且负担还会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去关心、探索和研究,做出新的更多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