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现象之成因及建议
2011-08-15王芳
王芳
(仙桃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仙桃 433000)
探析《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现象之成因及建议
王芳
(仙桃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仙桃 433000)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出发,从中西方文化起源不同、思维模式不同、行为规范不同和价值取向不同四个方面分析比较中西文化差异现象的本质原因,并对电大系统成人英语专业的学员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跨文化交际;文化起源;思维模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
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已经成为英语学习者面临的问题。电大自1996年对英语专业“专升本”试点工作开始,就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以增强学习者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中西文化比较意识。笔者自2000年以来,一直担任《跨文化交际》这们课的教学和导学工作,发现学员对跨文化交际的case studies(要求学生回答及分析有关中西文化比较方面的问题)练习无从下手。即使是类似的case studies,换了一种场合和说法,学员又不知道怎么答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学习者不了解导致中西文化现象差异的本质原因,如果知其然,必能举一反三。《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教授的中西方在待客、礼貌、隐私、称呼、问候、告别、称赞、致谢、道歉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其本质原因可归结为中西方文化起源不同、思维模式不同、行为规范不同和价值取向不同。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分析比较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原因,并对学员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1.文化起源不同
从文化起源来看,文化差异乃客观形成,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宗教信仰也不同,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演进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欧洲“陆海相间” 的地理结构,发达的航海业和工业革命,使之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商业文明。商业经济活动需要在人人平等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为规范,来保护商业经济的正常秩序。因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体现平等、民主的城邦制政体,形成个体本位制(Individualism)的西方社会。西方文化讲究天赋人权、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主体性、追求独立人格、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义。“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和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原则,使西方人偏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崇尚自由,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独立性,乐于表现自己。注重个体思维定势和追求自我实现的西方民族由此形成冒险竞争、独立自信、坦率真诚的外倾性民族性格。
中国封闭的“ 内陆外海” 型地理格局、土地栽种的生产方式和家庭化的活动方式,只能因地制宜地发展起农业经济,形成了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对土地的依赖强化了个人对家庭的依赖,在家族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建立的是君主制的宗法制政体,形成家庭本位制的中国社会。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文明等级森严,父对子、长对幼均有着绝对的支配权,他们之间不存在平等。而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偏重人伦之道,形成了君义臣忠、父慈子孝、 夫唱妇随的外儒内法的社会结构,培育了自省、自律,从集体本位主义(Collectivism)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中国人谦和、礼让、重社会责任。汉民族有机整体的思维定势和群体取向造就了其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谦和谨慎、含蓄内向、仁慈宽厚的内敛性民族性格。
民族文化的截然不同,必然导致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是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最本质原因。
2.思维模式不同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待客,称呼,隐私,致谢等方面的误解都是由思维模式不同引起的。
3.行为规范不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中西方文化中的一些禁忌(taboo),和非语言文化(non-verbal culture)如体态语言.
4.价值取向不同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中西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的称呼,年轻人与长辈亲人之间的称呼,人名称呼等的不同都与各自的价值取向联系紧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确实存在本质差异,在我们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必定会有很多语言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作为英语专业的成人学员,我们不仅要学好《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还极有必要在其他方面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避免语用迁移
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异大于同,因此不同语言中完全等义,等值的词语是十分有限的,大部分的词语要么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要么即使两种文化所表达的意义相同或者相近,但由于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附加在词语指称意义上的联想意义也不同。不了解这种联想意义的差别,就不能完全接受一个词语所承载的全部语言信息量。导致一些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就是对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了解不透彻,又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将本身文化迁移到他国文化上,即语用迁移。因此,学员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词汇含义的解释和挖掘,这样能更深层次地了解中西方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最大化地避免语用迁移现象。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我们周围缺少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因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就是观察西方人如何交际。学员可以通过现代各种视听媒体,上网查找言谈,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节目,一方面各种节目中精彩的片断和对白对学习外语是很好的教学示范,另一方面,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能使学员领略到不同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同时学员也应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重视非语言文化交际如体态语言的差异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中西文化在体态语言方面的冲突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在学习语言文化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非语言文化。
[1] 胡怡亭.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3] 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1.
[4] 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4.
Causes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Analyzing Culture Differences on the Cours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ANG Fang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phenomenon existing in the cours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different cultural origin, thinking pattern,behaviours and values.The author also recommends on how to improv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for adult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origin; thinking pattern, Behaviour and values
G72
A
1008-7427(2011)04-0050-01
201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