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2011-08-15朱祚亮曹诗红蔡世凤邹德寿高玉华
朱祚亮 曹诗红 徐 蓉 蔡世凤 邹德寿 王 珍 高玉华
(1 宜都市植保站443300 2 宜都市姚家店镇农技术中心443300 2 宜都市五眼泉镇农技术中心443319)
宜都市地处鄂西南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兼有山区、岗地和平原,热量丰富,土地肥沃,是水稻生长的适宜区,也是多种病害的常发区。2007年6月中旬在宜都市枝城镇洋津畈村首次发生水稻细菌性基腐病,造成 0.17hm2水稻绝收。2008年、2009年宜都市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面积分别达到100 hm2和153.3 hm2。为迅速有效控制病害,宜都市植保站同发生地农业服务中心一起立即采取措施综合防治。经过三年的努力,2010年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面积仅8 hm2,发生面积大幅度减少,扩散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止。
1 为害症状
该病在水稻分蘖始期开始发病,主要危害水稻的根节部和茎基部,在茎基部叶鞘上产生水浸状椭圆形或长条形病斑,并逐渐扩展为边缘褐色中间白色的不规则形大斑,植株心叶外端卷曲枯死,叶片自上而下发黄,直至全株死亡,根节部和叶鞘变褐腐烂,有恶臭味。拔节期发病轻于分蘖期,先在叶鞘上产生较大长椭圆形褐色斑块,后逐渐向叶片发展。自下而上逐渐发黄,中间灰绿色,也伴有臭味。
2 发生特点
2.1 远距离调种,是病菌传播的初始来源。该病2007年在宜都市为首次发现,初始发病田块种植的水稻品种为Ⅱ优084,系农户从外地自行购入。故该病应为外来种子携病原菌调入所致。
2.2 病情发展快、危害重。由于为外传病害,在宜都市没有自然生态控制因子,水稻定植后气温升高,气候条件适宜,使得该病菌迅速传播蔓延,10d左右便造成了0.17 hm2秧苗全部死亡,发病的田块一般减产30~50%。
2.3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小。近几年,宜都市发病的品种有Ⅱ优084、珞优8号、香两优66等,这些品种的发病时间和发病程度差异不大,说明上述品种对该病的抗性差,且品种间无明显差异。目前,还未发现抗病品种。
2.4 偏施N肥田块发病重,NPK配合施肥的田块发病轻。
2.5 沿灌渠随水流传播。该病的病菌主要从叶片上的气孔、伤口及叶鞘、茎基部和根系伤口侵入,侵入后在根基的气孔中系统感染。发病田块主要分布在淹水严重的稻田,呈带状分布,病菌的传播方式主要为随水流传播。
3 防治措施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发生后,针对该病的发病特点,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蔓延。
3.1 隔离灌水渠道 该病主要传播方式为随水流传播,及时关闭发病地块进出水口,防止病菌随水流继续传播蔓延。
3.2 加强栽培管理 大力推广健身栽培技术,适时播种,适时晒田,干干湿湿,湿润管理,增施叶面肥,增强水稻抗病能力。
3.3 对发病田块的稻谷进行隔离处理。印发资料,加大宣传宣传力度,普及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知识。发病的水稻单独脱粒,单独加工,焚烧稻草、稻壳,防止病菌随农事活动人为传播。
3.4 化学防治 采用 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2% 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和 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等药剂交替使用,每5~7d一次,连续喷施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