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养育方式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2011-08-15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养育子女

高 明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父母养育方式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高 明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国内外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是对儿童发展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家庭因素,长期以来,心理学界对此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综述父母养育方式的概念、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父母养育方式国内外研究工具、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在中国的应用情况等文献资料来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父母养育方式;人格障碍;抑郁;焦虑

学校、同伴、家庭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三个主要动因。Shek认为,中国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积极的心理发展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尤为重大。而国内外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是对儿童发展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家庭因素。

一、父母养育方式的界定

国外有不少关于家庭教育的心理研究成果。Frances定义父母养育方式是一种与养育密切相关的信念和态度的稳定的集合体。Laurence Steinberg和Nancy Darling定义父母养育方式是一系列的态度方式,这些态度方式在父母与孩子交流时表现出来,并形成一种情感气氛,父母的养育行为便通过这种情感气氛表现并影响孩子[1]。

在国内,父母养育方式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一种行为风格、行为倾向,表现在家长教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是对父母各种养育行为的特征概括,具有相对稳定性。另有一些研究者将父母养育方式定义为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为了既定的养育目的在特定的家庭养育氛围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

综上所述,父母与孩子交流时的态度、情感气氛的集合体构成了父母养育方式,它通过父母的行为来表现和传达,将体现父母职责的特定的目标定向行为和无意间流露的诸如语调、手势、姿势、情绪等无目标定向的养育行为传达给孩子[2]。

二、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作为子女人生中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其养育方式的优劣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研究证实,父母养育方式主要从人格障碍、焦虑、抑郁等方面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1.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

研究证实,子女情绪不稳定、行为残忍、同情心缺失、反社会人格倾向的形成与父母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3]。而子女的独立、自信、热情、持之以恒和积极情绪的形成,则与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能有效防止子女病态人格的形成,被认为是子女人格偏离的保护因子[4]。

在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中发现 ,导致子女自恋人格形成的诸多因素中,父母养育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郑涌和黄藜提出并验证了两种自恋人格类型的假设,即为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有研究证实父母温暖、理解的养育方式与子女显性自恋人格的权欲、优越感显著正相关,与隐性自恋人格的易感质显著负相关;父亲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子女的特权感、易感质显著正相关;母亲的严厉惩罚与特权感显著正相关。

边缘型人格障碍(简称BPD)患者处于精神病及神经官能症的边缘地带,其自我形象、情绪行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十分不稳定。从BPD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实证研究中证实:在家庭养育方式中,边缘型高分组比低分组显著得到较少父亲的温暖与理解、显著得到较少父亲的过分干涉、显著得到较多母亲的拒绝与否认[5]。

2.父母养育方式与抑郁

至今为止,抑郁症的病因不详,而青少年群体的抑郁症发病率在不断升高,有研究者认为父母养育方式是抑郁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国内外普遍的观点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父母的高惩罚、过分严厉、低温暖、低理解、低情感等不良教养方式关系密切。父母低理解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子女对周围事物的信任感降低、安全感的缺乏,从而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长此以往,积累的负性刺激将导致抑郁情感的产生。国内唐登华[6]等研究得出抑郁障碍的青少年其父母教育子女是低温暖理解、高干涉保护、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而王高华[7]等人的对比研究提示,有抑郁障碍的青少年的父母较正常组青少年的父母养育方式缺乏温暖理解、而采用过多的拒绝否认、严厉惩罚,但干涉保护方面与正常组无差别。Antia Vulic-Prtoric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父母的拒绝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抑郁、焦虑症状的出现[8]。

3.父母养育方式与焦虑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Sarason等研究证实,亲子关系的具体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对焦虑,特别是特质焦虑产生影响。Grossman.M等发现,青少年焦虑的一个重要来源便是父母婚姻关系不良、生活满意度较低。Arrindellw.A.报道焦虑性神经症患者的父母养育方式较正常组高过度保护、拒绝,低情感温暖。Turgon.L等人研究得出,导致焦虑障碍发生的一个极为危险的因素便是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Lieb R、Bogels SM等人的研究证实,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与父母养育方式息息相关,父母对子女投入较少的情感温暖,而过多地采取拒绝、过度控制和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成为子女社交焦虑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国内,王敬群、刘光华对父母养育方式与焦虑的相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子女的焦虑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偏爱、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干涉过保护呈显著正相关。而在回归分析中得出结论,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能显著缓解子女的焦虑情绪,父母干涉、保护过多以及偏爱被试的养育方式和母亲对子女过多的严厉惩罚能显著增强子女的焦虑。

另外,有研究表明对子女特质焦虑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便是父母养育方式[9],父亲采取过于严厉的惩罚以及母亲对孩子过于保护和干涉是影响初高中学生焦虑水平的重要因素[10]。而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体现了家庭教育的情感性与民主性,有利于亲子关系,融洽的亲子关系,使父母和子女能加强理解和尊重,因此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子女特质焦虑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罗增让对中学生特质焦虑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表明,对子女特质焦虑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父亲焦虑、朋友型亲子关系及专制型家庭环境。另有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母亲的作用比父亲更显著[11],这大约与女性情感细腻、擅长情感表达,与子女交流较多,因而子女对母亲情感体验深刻有关。

三、父母养育方式国内外研究工具

国外有不少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相应的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也较多。父母行为评价问卷(CRPBI)由心理学家Schaefer于1959年编制,该问卷包括父母养育方式的三个维度,即接纳-拒绝、心理自主-心理受控、严厉-放纵,但该量表在使用过程中被报告并不能准确、全面地解释父母养育方式的内涵。于是,1979年心理学家Parker等人编制了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该量表是一种回顾式问卷,要求被试回顾自身16岁以前的父母养育方式。研究表明,PBI具有较高的信效度[12],性别差异不显著,得分较少受到被试重大生活事件及抑郁水平的影响;该量表已将其效度在成人群体、青少年群体、抑郁症群体、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中广泛验证。PBI的优越性体现在它能将父母养育方式分成具体的类型,这一优点是之前其他父母养育方式问卷所不具备的。而瑞典大学的精神医学系C.Perris教授等于1980年共同编制了评价父母养育态度和行为的问卷(EMBU)。该问卷已广泛应用于23个国家,已在人格障碍、恐怖症、抑郁症及正常人群的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中应用。然而,欧洲的研究者们发现EMBU量表测量出来的父母养育方式文化差异显著,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国岳冬梅等修订了EMBU,将父母养育方式测量维度中国化,EMBU修订版的维度与原量表的维度大致相同,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而90年代心理学家Lamborn等人编制了养育方式问卷(简称PSQ),成为当时国外研究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问卷,主要用来评价子女对父母家庭教养方式的知觉,共36个条目,三个维度,分别为:给予心理自主、温暖的卷入、行为的监督与控制,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国内,翻译、修订了较多国外的父母养育方式量表,自编量表较少。李彦章运用访谈法编制了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该问卷共有75个条目,4个维度:正面养育行为、负面养育行为、教育期望及困惑、家庭氛围。谷传华等人在Simonotn修订的量表的基础上建构了父母养育方式的“简式评价量表”,分五个方面对父亲与母亲的养育方式进行总体评价,即为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偏爱,该量表信度系数较高。

[1]Nancy Darling,Laurence Steinberg.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l[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3):487 ~496.

[2]Nancy D,Laurence S.Parenting sryle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l[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3):487~496.

[3]刘金同,张敬悬,翟静,等.父母养育方式对个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2):96~98.

[4]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09~210.

[5]余展,李江雪.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倾向与其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0):9~11.

[6]唐登华,潘成英,漆红.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68~470.

[7]王高华,唐记华,王晓萍,等.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归因风格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123 ~124.

[8]Antia Vulic,Prtoric Lvana Macuka.Family and coping factors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hildhood anxiety and depression[J].Pcychology and Pcychoth - erapy: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2006,(79):199 ~214.

[9]王欣,苏晓巍,王岩,等.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44~345.

[10]马伟娜.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对医学生人格特质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04~205.

[11]韩凤玲,吴志江,王蔓娜.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关系的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3):129~131.

[12]Kazarian SS,Baker B,Helmes ET.The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Factorial structure[J].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87,26(3):231 ~232.

G78

A

1006-5342(2011)10-0075-02

2011-08-16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养育子女
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DSM和ICD诊断体系人格障碍诊断的最新进展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