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分析及思考*

2011-08-15严凤莲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严凤莲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分析及思考*

严凤莲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体现大学生自身价值、强化素质教育、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对策。

大学生;志愿服务;分析;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向青年学生发出了“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希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优势,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让在校大学生不同程度、不同层面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学会了观察思考、总结把握,得到了锻炼、鼓舞,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质拓展活动。通览当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状况,积极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高效能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意义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大学生拓展素质技能、丰富知识阅历、锤炼习惯品性的重要课堂,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促进了大学生自身个体的成长发展进步。

(一)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活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现为青年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一定的实践活动中来。志愿服务较一般的社会实践往往更具有自愿性,即表现为志愿者自愿选择,其实践行为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体现无偿性,即志愿服务本身更畅行服务和奉献,更突显精神上的利益;更展现社会性,志愿服务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公共福利和社会公益是志愿服务的价值目标,同时,实践主体志愿者自身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可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二)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体现自身价值的良好途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到“人的本质不是各个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就其现实性说来,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可见,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高校大学生同样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大学生自我参与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渴望较为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渴望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各项活动尤其是志愿服务活动并希望在活动中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在功利思想和行为的诱惑面前,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图任何回报,只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有助于在大学生中树立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意识,体现自身价值[2]。

(三)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强化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包括道德和审美水平等)为目的,反映着教育的新理念。对于大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要求更高、范围更广。通过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融入社会的志愿服务,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磨砺大学生思想品行,锤炼意志信念,培养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开拓视野,在积极的志愿服务中益智、健体、尚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

(四)志愿服务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力推手

现如今,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不再只注重学历,而是更关注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积极向上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对高校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大有裨益。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种种难能可贵的实践经历和体验,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的历练,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环境适应力、信息资源掌控力等得以有效的提高,这些将成为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有力推手。同时,在志愿服务中培养起来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意识对大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形成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大有裨益。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类型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一)以革命教育为主的实践活动。体现为在组织开展寻访老党员(老红军)、探寻革命遗迹,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等实践中提供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二)以考察社情为主的实践活动。诸如开展大学生教育帮扶义务支教;组建大学生团,为基层群众送去丰富的文艺节目、开展文化宣传服务;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开展政策宣讲、社会调查,等等。

(三)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体现在以大学生志愿者或义工身份深入社区、农村基层等从事挂职助管工作,开展基层群众公共需求调研,为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减少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等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勤工俭学。该活动的参与者虽能得到一定的经济报酬,但其不以报酬为目的,主要是通过这种活动磨练自身,培养就业能力。

(五)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科技支农等志愿服务活动。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作为志愿服务主力军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志愿服务者队伍不断壮大,服务模式不断更新,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但同时也显现出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自身因素: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具有多变性

高校大学生虽没有真正步入社会,但他们同样具有价值追求。在接受课堂教育的同时,他们迫切希望参与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锤炼自己。但在这一过程中,其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会因外界环境的改变及自身心理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刚刚步入大学校门之时,大学生因自身的社会交往较少,急需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尽快地融入社会,该阶段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往往“随大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他们逐步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在思考中选择自己的活动。

(二)社会因素:社会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认同和理解

目前,社会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对志愿者和志愿活动认识不足,对志愿服务不够支持,不尊重志愿者的劳动成果等现象。另外,在某些高校校园内还发现一些人甚至包括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在内对志愿服务的定义和内涵不明确的问题,经常出现将志愿服务组织临时“拉差”的情况,把志愿者当成了廉价的劳动力,使得许多志愿活动成为一种组织行为而不是自愿参与行为。

(三)制度因素: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缺失,制度建设亟待加强

就目前而言,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念、服务的对象和内容以及组织形式等都缺乏法律界定和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领导对志愿活动不够重视、对志愿服务的意义认识不深,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机制也不健全,活动的组织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培养和输送地高校而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是在校团委的组织领导下由系(部)学生社团自行开展活动,因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等诸多限制,使得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组织不到位,大学生志愿者的能力锻炼与自身期待有落差,从而很难吸引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同时,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安排以及奖励激励措施等不能起到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作用,有时甚至会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障碍。高校普遍缺乏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激励、考核等制度措施,这种状况下,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因而难尽人意。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对策

要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需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教育,端正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

学校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应鼓励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笔者建议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辅导教师,开设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开展身边的优秀青年志愿者故事分享会,渗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念、意义等,注重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行为,加强思想引导,端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

(二)注重宣传,促进社会观念转变

针对社会上存在着对志愿者及志愿活动认识不足的问题,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多领域宣传,要多渠道、广宣传,宣传社会因志愿服务更温情、和谐,倡导人人都可以、都应该参与不同层面的志愿服务,形成“志愿服务我先行、志愿服务你行我也行、我服务我快乐”等宣传倡议口号。

对高校而言,可以积极走出去,联合社会,广泛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行为、效益等及时有效做好重点宣传,改变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吸引和鼓励更多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三)与时俱进,更新志愿服务活动内容

与国外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相比,目前我国高校志愿者活动主要局限于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社区建设、公益服务等方面,而国外的志愿者活动已扩展到社会福利之外的其他领域。如学龄前儿童日托、老人日托、学龄前儿童课余活动、保护妇女、移民难民安置、社会义举、社会正义、民权、社区开发、文化和艺术、卫生和医院等等[3]。因此,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应根据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加大前期考察调研,从民众所需的角度,与时俱进,设计并适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更新志愿服务内容,扩展服务领域,将一些较为表面的服务工作具体化、深入化,在社会上真正树立志愿服务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管理,完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高校在执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布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完善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健康、有序、高效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健全对志愿者进行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制度,以端正服务动机,提高服务意识,保障优质服务;完善物质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正常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证;组建相应的领导支持机构,以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受到高度重视,得以广泛支持;健全法律保障,以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利,促进志愿服务广泛深入开展。

此外,高校需要尽快建立各种考核激励机制。在志愿者的招募、使用、培训、管理、奖励方面确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方法,规范志愿服务行为,并建立志愿者的绩效考核机制,以确保每次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4]。考核机制中需建有相应的补偿制度,努力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甚至将来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立志愿服务专项评优等,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

大学生志愿者要做好志愿服务工作,除了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志愿服务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包括团队意识、敬业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国际间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走出国门,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5]。面对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更要求大学生虚心学习,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加强业务培训,能够承担相关要求的志愿服务,进而充分彰显大学生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六)加强合作,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应寻找有效途径和方式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尤其是加强与居民委员会组织、民间社团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将高校的志愿者行动最大限度地融进社会,切实解决联系和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更为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

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开展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社会各个阶层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作出努力。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玉辉,殷学东.“志愿服务”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J].镇江高专学报,2005,(4).

[3]胡新峰.公民精神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J].世纪桥,2009,(5).

[4]弓晶.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类社团发展的指导方法[J].科学之友,2008,(12).

[5]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青年研究,2003,(1).

G641

A

1006-5342(2011)10-0178-03

2011-08-18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