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26例的原因与防治
2011-08-15黄忠
黄 忠
(咸宁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湖北 咸宁 437100)
脾切除术是处理脾外伤和脾脏疾病的标准术式,但其术后持续发热在临床上多见,且原因较为复杂,及时的诊断并有效的处置十分重要。现总结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超过7d以上者2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0例,女6例;8~14岁3例,15~40岁18例,41~65岁5例,平均年龄37.5岁。外伤性脾破裂11例,其中复合伤2例。病理性脾13例,其中脾亢门脉高压9例,脾脓肿2例,脾囊肿1例,血吸虫病1例。胃底贲门癌清扫性脾切除术2例。体温 >38.5℃有8例,均为弛张热;体温<38.5℃有18例,均为不规则性热。发热持续时间最短 7d,最长 27d,平均 16.5d。
1.2 治疗方法
对于术后发热者给予血培养,同时积极进行原发灶处理,如膈下感染置引流管保持充分通畅,引流液培养加药敏,针对性应用抗生素。切口感染给予及时敞开引流,肠间脓肿进腹切开引流,胸腔积液经胸腔穿刺抽出胸水。栓塞性静脉炎早期应用水杨酸制剂或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强全身营养支持治疗。
2 结果
本组3例中途出院失访,其余均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
3 讨论
3.1 发热原因分析
抵抗力降低:脾为重要的免疫器官,脾切除术后人体失去了对颗粒抗原具有过滤清除作用的重要器官,可使IgM恒定地降低。所以脾切除后机体可发生明显的免疫功能继发性缺陷,抗感染能力下降,极易导致化脓性感染,继而发热。还有门脉高压肝硬化肝功能受损,肝脏免疫功能进一步减退从而使机体致热源处理下降,机体容易引起发热。此外低蛋白血症、贫血、腹水及肠道细菌移位、手术创伤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感染。
感染:本组26例中感染24例(92.3%),其中脾切除后感染以膈下感染最常见,其次是切口感染及其他部位感染。脾窝内粘连面的渗出和血肿的形成,处理脾蒂时胰尾受损,使胰液渗出腐蚀腹内组织,大量缝扎导致存留及组织坏死增加,病理性脾原发感染及引流不畅均是导致术后膈下感染和膈下脓肿形成的主要原因。外伤性脾破裂腹腔内残血清洗不净可导致肠间脓肿的发生,故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首先考虑腹内感染,脾切除术后抗感染能力下降,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非切脾手术病人高2倍以上。本组中切口感染7例,占感染例数的29.2%。胸腔积液主要为术中左膈受到机械性刺激和术后膈下脓肿引起的胸腔反应性炎性渗出液。故我们认为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主要原因是感染。
栓塞性静脉炎:脾切除术后,脾静脉成一长盲管,同时减少了门静脉的血液来源,造成血流缓慢,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急骤上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脾静脉盲端形成血栓以致发生栓塞性静脉炎,而出现持续发热。
3.2 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的处理
合理应用抗生素:凡为持续发热感染患者,及时作血培养及分泌物培养和药敏实验,针对敏感细菌应用有效抗生素。清除原发灶:包括膈下脓肿、肠间脓肿切开引流,大量胸腔积液经胸腔穿刺抽出胸水,切口感染敞开引流等。栓塞性静脉炎:早期应用水杨酸制剂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严重时应用肝素治疗,还可加用双嘧达莫等药物。
3.3 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的预防
手术技术过关,特别在切口选择,分离粘连,分束结扎处理脾蒂,避免损伤胰尾,手术野的彻底止血方面。围手术期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可减少手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主要目的不仅是预防由于手术带来的感染,还能预防全身感染或非外科性感染。凡脾切除术后均应行持续负压引流,因为利用负压可吸出脾窝积血和积液,如腹腔内有活动性出血可及时发现,同时我们建议如术中腹腔内残血清洗不净或脾蒂处理不满意可于下腹部置一引流管,以预防胰液腐蚀腹内组织和肠间脓肿的形成。如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持续在(800~1000)×1012时可给予肝素等抗凝剂,以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如果血栓或栓塞形成则应积极采取抗凝、解聚、溶栓等综合治疗措施。
总之,脾切除术应加强围手术期各个环节的处理,包括手术技巧过关、合理应用抗生素、术后充分引流、动态监测血小板的变化等,以预防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