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2011-08-15巫阳朔

关键词:政治思想研究

巫阳朔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巫阳朔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学科体系。从1986年至今,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6年到1995年时期以区域性研究起步的奠基阶段,1996年到2005年时期以“借鉴”为特征的拓展阶段,2006年至今以“分析”为特征的深化阶段。以区域研究起步,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介绍和借鉴,进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力量,试图以此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特殊性,有效实现美国经验的“本土化”。

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阶段;区域性研究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比较思想政治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后者的发展对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发展趋势依托于、取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与发展阶段的划分,可以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作为参照进行划分。

“从1984年至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4年到1995年时期以区域性研究起步的奠基阶段,1996年到2005年时期以“借鉴”为特征的拓展阶段,2006年至今以“分析”为特征的深化阶段。”[1]以此为参照,结合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整,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6年到1995年、1996年到2005年、2006年至今。由于“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区域性研究起步的”[1],所以对美国的比较研究稍晚于整个学科的研究,大约于1986年左右起步。此后,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的比较研究逐步成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重点。“相对于对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比较研究,我国学者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程度更高,研究成果也较多。”[2]

一、1986年到1995年时期以区域性研究起步的奠基阶段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即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区域研究是一种对某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体或局部的研究,从横向看包括每一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体制等;从纵向看,以现状为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3]11由于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以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区域性研究起步的,随后才逐步延伸、转向西方和美国。所以我国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步要稍晚于学科的起步。张蔚萍在其著作《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中,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的角度出发,率先涉及到了对美国“行为科学”的思考。“我们只是反对把‘行为科学’”作为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但并不是笼统的反对和否定它,而是要认真地研究它。”[4]14戴耀荣也在《浅析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行为科学的本质区别》中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中的“行为科学”作了“质性”的区分。[5]随后,在此原则问题基本清晰的基础上,郑颖生在《浅谈行为科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6]、徐铭连在《从美国企业的<成功之路>看我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7]等论文中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对“行为科学”的合理因素进行吸收的探索性研究成果。可见,我国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一开始就与实践联系紧密,是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实现突破的,其中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行为科学”的关系问题。1989年刘文华的《西欧和美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篇翻译苏联学者A·H·德汝伦斯基论文的研究成果。[8]这表明,我国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注意吸收了社会主义国家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成果。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首先要解决比较的客观基础问题,即先于比较而存在的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9]这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客观基础,即美国有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苏崇德在研究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时提出:“诚然,他们(美国)不大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等名目下,却从事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12杨静云在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初,两次赴美考察后,在《美国的思想政治 教 育 (一)》[10]、《美 国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二)》[11]中,亦认为“在美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但实际在社会上,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资产阶级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他们把这些教育叫做‘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政治社会化’。”宋迎法进一步就“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西方学者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概念的阐释、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的最新情况”作了较系统的阐述。[12]经过实践考察研究、系统论证研究,美国存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已基本清晰、可信,此后,我国学者基本上形成了美国存在“实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明确判断。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使用了多样化的概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宗教教育”等。美国“实质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我国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客观基础,同时,美国特殊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概念“多样化”的特色。

这一阶段的末期,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初步形成。1995年,苏崇德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方面的教材。该书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划分为独立战争时期、独立战争后至南北战争时期、南北战争后至“一战”时期、“一战”至“二战”时期、“二战”至70年代前期等五个时期;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划分为政治教育、社会教育;介绍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教育形式和社会教育形式这两种主要的教育形式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伊斯顿等人的政治社会化理论。[3]该书从横向看阐述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基本内容、基本形式等基本要素,从纵向看,包括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标志着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初步形成了框架体系。该书对于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价值,正如其内容所展示的,主要体现在区域性研究领域。正如该书所坦言:由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一门刚刚起步的学科,我们首先进行了第一步的区域性研究。[3]11这一时期,教材的编写以及学科的建设虽然仅限于国别研究,与真正意义上的比较研究还有距离,但毕竟是起步了。[9]

二、1996年到2005年时期以“借鉴”为特征的拓展阶段

1996年教育部修订研究生专业目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专业。这一调整,从整体看“虽然整合的发展思路是好的,但是整合力度过大、过宽,使如此重要和宏大的专门领域与它在学科体系中的低地位很不相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一概没有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和专业的地位,都仅是一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13]然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格局的改变,市场经济的现实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取因素,使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促使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从国别研究、区域性研究阶段深入到“借鉴”为特征的拓展阶段。“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比较阶段,而是要进一步研究怎样借鉴、怎样提高的问题。”“我们把比较研究进一步延伸到借鉴和提高的领域,从而完成了对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全过程,把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借鉴包括两个方面,既要从别国的优点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又要从别国的缺点中吸取失败的教训。”“把有益的东西和自己国家的实际结合起来,到实践中去印证。”[14]300可见,重视并试图通过大量的借鉴研究,吸取世界尤其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这一时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特征,并且形成了注意区别对待、重视联系实际等良好的研究思路。

与奠基阶段相比较,这一时期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受到了重视并取得长足的发展。[1]王瑞荪在其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提出了通观比较、专题比较、综合比较等研究方法,并将这些研究方法运用于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首先,运用通观比较的方法,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其特征、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效与问题做了整体的简介。再用专题比较的方法,对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内容、家庭教育、宗教教育、政府影响等作了细致的分析。最后,运用综合比较的方法,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特殊性、方法的多样性进行归纳总结,以借鉴和提高。[14]可见,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在前一时期苏崇德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完善,更代表了这一时期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发展和新趋势,是对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化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这些分析基本“吸收、综合了学科领域的现有材料和学术观点”。[9]因为得益于自身的系统性、深刻性,这一著作一直作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入门教材沿用至今。

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研究成果的主要特征是鲜明的以“借鉴”为主要目的、以及在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系统化的基础上,不断地走向深化。以“借鉴”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占据着优势,表现在这些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上的数量和较高的引用频次。这些以借鉴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成果其典型特征是题名大多包含“特点”或“特征”、“启示”两个词汇,恰如其分的反映了文章的研究范畴,典型的如董小燕的《当代美国学校德育的进程、特点及启示》,杨连生和王金萍的《美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的启示》。这些研究成果从分析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优点出发,从研究者个人的视角挖掘其可取之处,因此研究的角度因人而异十分广泛,观点鲜明而突出。如陈立思的《关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就探讨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无、特点、美国学校中的德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中的德育、成效经验及其原因等几个问题,就研究者把握深刻的若干问题作分析,有感而发,针对性很强。[15]陈俊珂的《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启示》认为美国学校的德育特点包括德育地位具有不容怀疑的重要性、德育目标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德育内容具有素质教育的倾向、德育途径与方式具有全方位渗透性、德育模式具有多元整合的取向等特点,并基于这些启示思考我国学校德育改革问题。[16]可见,这些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紧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立足研究者个人的独特视角,大大丰富了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了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深化发展,更重要的是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有益、可靠材料。然而,也存在重复研究,如大都涉及美国有无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性,研究成果碎片化等问题。

从具体研究内容看,这一时期,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研究成果从“德育”角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最为集中,并多从学校教育层面分析,如陈俊珂的《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谢雪的《中美大学德育的比较》;“政治教育”角度的亦有相当的成果,亦多从学校教育层面分析、从政治社会化角度阐述如于伟和刘冰的《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特征》、刘世丽和杨连生的《美国“政治社会化”教育方法的启示》;而从“宗教教育”角度进行分析的则不多,有杨芷英和李桂莲的《西方宗教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等少量论文。李曼丽在《今日美国大学的道德和公民教育——关于大学道德和公民教育的若干争论》、《今日美国大学的道德和公民教育——课程与教学》,从学校教育层面开始了将“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联系起来分析的尝试。可见,“德育”、“政治教育”角度的比较研究发展迅速,而“宗教教育”角度的比较研究则较为滞后。这是由于我国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以“借鉴”为目的,而事实上我国并无“宗教教育”内容造成的。然而,这却造成了我国难于窥见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全貌,无法更好的理解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和缺陷。

最后,在这一阶段末期,张群和李俊在《我国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将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90年代初期至中期的起步阶段、90年代中期至后期的发展阶段及2000年以来的突破性发展阶段。[2]他们敏锐的注意到“我国学者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程度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注程度更高,研究成果也较多”[2],开始了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梳理工作。这一研究成果,虽然限于当时学科尚未充分发展、成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初步总结了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果、发展趋势,对于加快推进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2006年至今以“分析”为特征的深化阶段

2006年至今,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以“分析”为特征的深化阶段,快速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于近期进入研究成果高产期。这一时期,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和为本国现实需要服务的。因为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和现实的差异是巨大的,所以不可能把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搬到我国。同时,只有认识到两国的这种差异,才能更好的理解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表现形式。这样,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除“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发展趋势和理论框架”、“借鉴外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之外,又多了一项研究任务“展示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和共同性”。[17]11同时,进行借鉴的时候,认识到了历史文化和现实需要与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深层联系,更重视于研究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的人的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在进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时,不能仅仅孤立地考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而应该在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基础上,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如何反映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17]14这一时期的著作,如唐昆雄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2008年)、苏振芳主编的《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2009年)、唐克军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2010年)都体现了深入分析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背后原因和力量的特征,标志着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以“分析”为特征的深化阶段。

基于这一思路,苏振芳主编的《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在概述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历史沿革之前,首先介绍了美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概况。并在概述之后,进一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对照我国的基本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探询启示。最后,还提供美国案例以供参考、理解和分析。[18]唐克军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更是一改以往以国别分章比较的惯例,在区域研究上以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将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分章比较,在问题研究上以服务学习、校园文化建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分章比较。这样的分章方法,显然是为了更好的探询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力量服务的,鲜明的体现了“分析”特征。在广泛比较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异同、研究其启示的基础上,该书提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之所在。”该书进一步归纳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及其他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为分析、理解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共性、独特性提供了跨国的、更大范围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17]

基于此,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研究成果中以“分析”比较为主要目的论文逐渐增加,呈现出“分析”与“借鉴”并重的发展态势,表明随着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学者们已不满足于经验借鉴,越来越注重探讨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异同背后的原因及力量。这些研究注重探索、分析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共性、特殊性,再总结可资借鉴的经验,以增强吸收能力和实效性。如李祖超的《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途径分析》,论文第一部分,首先介绍美国思想政治的内容、途径,然后总结共同点、共性,区分特点、特性,第二部分归纳可资借鉴的基本经验,最后提出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这就比直接照搬更为深刻,借鉴经验的同时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特殊性以及我国国情,大大提高了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9]这些研究呈现出向各个领域不断深入和具体化的趋势,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点、主要途径的研究有赵康太的《试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路径》、周晓波的《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借鉴》;对美国教育理论的研究有陈平的《价值澄清学说及其兴衰原因探析》;从“宗教教育”角度研究的有杨兰的《宗教教育: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对各种组织形式内的美国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研究亦涉及广泛,除学校教育最为丰富外,对美国家庭教育的研究有黄小勇、黄菜方的《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对美国社区教育的研究有朱广荣、陈然然的《比较视野下的中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对美国军队政治工作的研究有欧任国的《试析美军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朱莉欣的《美军军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工作中的法律保障》。可见,这一时期,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涉及面十分广泛,研究亦呈深入、具体化、细化趋势。

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是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一贯的焦点,这一时期,研究成果极为丰富。牛晓玉在《中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中分析了中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的共性与差异性,提出要通过借鉴成功经验,建立起新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20]这一时期,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通识教育、历史教育、社会科学课程等也进行了更深入的比较和分析。另外,对美国辅导员相关领域的研究是这一时期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黄军伟在《中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比较及启示》中,从历史分析中探讨中美辅导员的产生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中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比较,提出辅导员要专业化、职业化。[21]李永山在《美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启示》中,更进一步分析了美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并阐述了该理论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一些启示。[22]这一时期,还开拓、涉及到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冯润民在《中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研究现状及反思》中,开启了对中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研究。[23]田世锭在《奥尔曼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法及其启示》中,开创性的研究了在美国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情况和经验。[24]这一时期,中美学校教育作为比较研究的重点,除了日趋系统化、具体化,更开辟了不少新视角、新领域。

综上所述,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起步于区域研究,先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介绍和借鉴,进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力量,试图以此找到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共性和特殊性,以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构起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在以“借鉴”为主要目的的同时,研究理念不断更新,研究领域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向新领域延伸,发展趋势加快。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研究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是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造性的解读,研究者对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进行创造性的阐释、重构。借鉴是中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题,但是,借鉴不是一种简单的移植,而是要根据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现状,对美国经验有选择地进行鉴别、吸收,以实现“本土化”。

[1]巫阳朔.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

[2]张勤,李俊.我国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3]苏崇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张蔚萍,张俊南.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5]戴耀荣.浅析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行为科学”的本质区别[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4(1).

[6]郑颖生.浅谈行为科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J].理论学习,1985(12).

[7]徐铭连.从美国企业的《成功之路》看我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J].领导科学,1986(6).

[8]陈文华.西欧和美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9).

[9]高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新视野,2000(3).

[10]杨静云.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J].中外企业文化,1995(5).

[11]杨静云.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二)[J].中外企业文化,1995(6).

[12]宋迎法.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5(7).

[13]张耀灿.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史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

[14]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5]陈立思.关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1).

[16]陈俊珂.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

[17]唐克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武汉:汉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8]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9]李祖超.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途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0]牛晓玉.中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J].河南社会科学,2009(3).

[21]黄军伟.中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比较及启示[J].理论月刊,2008(11).

[22]李永山.美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23]冯润民.中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研究现状及反思[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

[24]田世锭.奥尔曼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9(1).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rison of China-U.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U Yang-shuo
(Dept.of Marxism Theory,Central Party School of the C.P.C.,Beijing 100091,China)

China-U.S.Compar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subject which started in the mid-1980s.Having been studied more than two decades,it gradually became a systemic subject.From 1986 to this day,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U.S.Compar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be summarized to the following 3 phases.The first phase which can be termed foundation phase is from 1986 to 1995 when people started the regional studies.The second phase is from 1996 to 2005,and at that time,studies were mainly based on“reference”.The third phase which started in 2006 is focused on deep“analysis”.Ths subject departed from regional studies,mad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enomena of U.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rawing on its experience,and then tried to figure out the commonality and differ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and to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goal of“localizing”U.S.experience.

Comparison ofChina-U.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 phase;regional studies

G641

A

1008-2603(2011)03-0127-06

2011-03-25

巫阳朔,男,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杜红琴)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研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思想与“剑”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