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舆情演化的状态评估机制

2011-12-22姚福生刘素贞

关键词:主题词舆情状态

姚福生,刘素贞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学生处,上海 201620)

大学生舆情演化的状态评估机制

姚福生,刘素贞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学生处,上海 201620)

舆情演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做好舆情工作首先必须研判舆情演化所处的状态,为后续的相关工作打下基础。文章从区别演化未然和已然状态的角度,指出预警机制与状态评估机制各自不同的工作重点和任务。在研制状态评估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信息捕获与提取模块、分析评估模块、状态通报模块在内的评估机制。

大学生;舆情演化;评估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具有波动性、可塑性特点,学生的思想动态往往能直观反应到舆情当中,加强舆情工作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创造条件。此外,从舆情的自身特性来看,演化是舆情的常生态,对高校稳定的研究不应忽视对“演化”这一舆情内在现象的研究。

一、舆情演化内涵及其特征

舆情演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从不同角度解析,它有不同的内涵。其中,从指向物的视角来看,舆情演化也即舆情的主题演化;从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看,舆情演化也即舆情的强度演化;从意识形态与行为形态二分维度的视角来看,舆情演化也即舆情的实践演化[1]。

(一)主题演化

1.主题演化指的是基于关注点的变化,舆情由一主题演化成其他新的主题。这种演化就其新旧主题的关系来看,包括迁延性演化(新旧主题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相关性)和跳跃性演化(新旧主题之间完全没有任何内在的逻辑相关性)。

2.主题演化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舆情自身内部变化包括舆情主体即学生群体关注点发生转移、中介性事项改变甚至其他来自外界的影响,都可能导致主题间的演化。舆情主题的发生、发展到消退有一定的轨迹和规律,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从这个意义上说,舆情主题间的演化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如果没有外在的干预、新的事件或问题的产生,一般来说某个舆情主题会沿着自身的发展轨迹完成生命周期的发展过程,不会发生向另一个舆情主题的演化。

(二)强度演化

1.强度演化是舆情生命周期的范畴,包含舆情生命周期的开始(也即舆情生成)、增长性舆情向稳定性舆情的转化、稳定性舆情向消减性舆情的转化和舆情生命周期的衰没[2]。

2.强度演化是一个必然的现象。任何舆情都有其相对应的生命周期,其强度必然伴随着舆情主客体、中介事项、舆情空间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虽然强度发生增强、还是消减、相持、衰没当中的哪种演化,有着各自特定的条件要求。但就强度演化这一总体性现象来说,它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现象。

(三)实践演化

1.实践演化指的是舆情由态度意识形态向具体行动诉求演化。舆情实践上的演化是舆情主体诉求的直接反应,在具体行动中,舆情主体所表达的诉求在现实中得到表达,相关诉求关涉对象接收到了诉求的现实表达,诉求表达主体和诉求表达对象之间存在着现实的对接。

2.实践演化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与庞勒、斯梅尔塞等人关于集群行为的研究(他们否认集群行为有目的性,认为参与集群行为的个体是非理性的)[3]不同的是,就行为代价与报酬的心理比较①对于具体个体而言,代价与报酬的定义或参照具有主观性。来说,推动舆情实践演化的关键人物是理性的。通常在实践演化后的事态发展期,参与的个体将突破原有舆情主体的范畴,将包括其他无利害相关人群,而这部分往往可能受到关键人物行动的情绪感染,出现无理性行为。对于关键人物而言,理性计量的后果与舆情实践演化并非一一对应,如即使演化能带来有利的报酬,但是不一定会触动个体采取行动的神经,每个理性个体必然还要考量自身行为能否与群体行为保持同一性或一致性。这种判断往往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舆情演化状态的评估指标

(一)评估指标设定的原则

1.基于已然性和灵敏性要求的同步性。同步性要求指标能瞬时反映演化的已然状态。舆情演化的预警侧重于演化未然状态的判定,而舆情演化的状态评估则着重于对演化已然状态的测定,因此从性质上看,评估指标应属于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4]。但如果考虑到服务于工作需要,使舆情演化的处置具有高度的灵敏性、机动性,所设置的指标必须是同步性指标,也即指标变动轨迹在时间上和波动起伏上与舆情演化轨迹基本一致。

2.基于稳定性和差异性要求的科学性。科学性的评估指标同时满足信度与效度的要求。信度好的指标在同样或类似的条件下重复操作,可以得到一致或稳定的结果,也即指标能稳定地测量舆情的演化状况,因此所有指标必须在真实案例中进行检验、修订,这也意味着指标的设置不是一蹴而就的;效度好的指标必须能准确测出的舆情演化状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关于演化表征的评估指标,至少在三类演化之间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也即评估主题演化、强度演化、实践演化的指标具有差异性,或者说一套指标不能同时适用于评估两类以上演化的已然状态。

3.基于适宜性和可得性要求的操作性。操作性具有两种层次含义:操作者的适宜性、监测数据的可得性。所有指标的设置必须兼顾到操作者的能力及运用习惯特征,操作性不应与知识的专业性、经验的丰富性和能力的特殊性相关,也即操作性好的指标应该能满足于普通使用者的需要;同时,指标不应仅仅从学术层面考虑,满足于舆情演化评估的内在学识性要求,指标的设置尤其应要考虑到最大程度地便于监测数据的取得,学术性要求不是排他的,应与可得性紧密结合。

(二)评估的具体指标

1.舆情的主题演化

(1)同一方式中的频次绝对量。反映单位时间内某一主题词在舆情呈现的具体方式中出现的次数。目前舆情监控系统可以对数量众多的呈现方式进行主题词检索,能在短时间内梳理统计出主题词的频次。

(2)不同方式中的频次累加量。反映单位时间内某一主题词在舆情呈现的各种方式中累计出现的次数。如果单一方式中出现的次数不足以达到25%的条件,但各种方式中的次数累加满足该条件的话,也能据此评估舆情完成了主题演化。

2.舆情的强度演化

从演化的评估角度来看,舆情强度演化是舆情主体前后纵向比较的范畴,如果说一段时间内,“越来越多”人在议论主题A,那么我们可以说舆情正在增强当中;如果“越来越少”人在议论主题A,那么我们可以说舆情在衰退。因此,如果说舆情主题间演化的评估,是以频次对比25%这个参照量值的话,那么舆情强度演化的评估,应是同一舆情在不同时间段上频次的对比。

因此,对于Z=At1-At2(At1指t1时刻,主题词A出现的频次总量;At2指t2时刻,主题词A出现的频次总量),如果 Z>0,则表示在 t2到 t1的时间段内,舆情强度发生了增强性的演化;如果Z<0,则表示在t2到t1的时间段内,舆情强度发生了消减性的演化;如果Z≈0,则表示在 t2到 t1的时间段内,舆情强度处于相持阶段。

3.舆情的实践演化

舆情实践演化的直接表现就是人物、行动方式等现实要素清晰地浮出来。但无论是处于态度层面的舆情还是由舆情演化而来的具体实践,都是一个人群的概念,与个别化或个体化的行动诉求有本质区别,比如不能把个人的信访看成是舆情的实践演化。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现实要素,并不能直接判定舆情完成了实践演化。只有这一具体行动有响应效应,才能判断舆情完成了实践演化。

(1)现实要件清晰程度。在舆情实践演化中,行动方式具有可测性、针对性,直接指向诉求对象。同时,也能清晰地识别出核心的诉求主体。从舆情所涉利益与关注者的关系远近而言,实践演化的参与者有边缘与核心的区别。有核心利益相关群体或代表存在,是舆情向实践演化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指标。

(2)规模化的响应程度。规模化响应包括多点快速散发式响应或同点规模聚集式响应。在同点规模聚集式响应中,演化的具体行动出现之后,人数呈聚集型增长,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行动具备公共性。如1998年大学生抗议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某一城市中上街游行人数不断聚集,声势越来越大,舆情走向了现实,舆情实践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但如果同点没有出现规模化的聚集效应,而在不同地点得到快速散发式响应,也能判断舆情完成了实践演化。在多点快速散发式响应中,实践演化中关键人物的具体行动经现代媒介传播,在不同的特定地点同时出现多个响应性的行动,从整体来看,多点之间共同形成聚集效应并达到了一定规模,比如,游行不断在多个城市相继开展,以多中心的形式形成聚集效应,达到了新的规模,舆情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因此,舆情实践演化的评估指标是A(清晰的现实要件)+B1(多点快速散发式响应)或B2(同点规模聚集式响应),也即A是评估的必备指标,B1、B2是或选指标,出现了 A+B1、A+B2、A+B1+B2中的任意一种情况,意味着舆情完成了实践演化。

三、状态评估机制的构成

(一)舆情演化的信息捕获与提取模块

1.信息采集环节

重点解决如何快速、高效、准确地提前获取舆情演化的相关信息。

客观上讲,考虑到舆情是信息源经众多交汇点扩散形成的,它的传播路径实际上蕴涵着可以快速捕捉的现实可能性。可以依托信息员,延伸捕捉舆情的敏感触角。在大学生舆情形成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处于捕捉舆情最佳区位的交汇点位置,是舆情“触角”。组建以学生骨干为主体的学生信息员队伍,一方面承担突发性舆情的快速报送工作,另一方面承担学校交付的专题监测工作,并强化学生信息员队伍对网络论坛(BBS)的监控。

2.信息处理环节

对收集到的信息素材进行分类、分析,识别警兆,生成舆情信息。

这一环节的功能是正确区分工作信息与舆情信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工作信息,哪些是舆情信息。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反映的一般是“事件”本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比如,我们宣传某个典型,工作信息一般报典型的经验、做法或如何宣传这个典型;而舆情信息报的则是这个典型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启迪以及宣传这个典型人们有哪些思想反映。这就是舆情信息与工作信息最重要的区别。

(二)舆情演化的分析评估模块

分析评估模块的重点是形成指标值,要依据提取模块中形成的舆情信息,测定指标值并对舆情演化的已然状态进行基本判断,但同时考虑到建立在函数关系上的指标值,有将纷繁复杂、变动不拘的社会现象简单化、数量化、凝固化的危险,有时难以对现实微观世界进行细致、深入和动态的描述和分析,因此还需要辅助其他定性的手段进行评估。同时,根据传播学原理,信息的传播过程也是一个解构与重构的过程。舆情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不断的进行“理解”与加工,任何一则信息经由学生传播,都附带了他的主观意志。学生的主观意志如对于学校的看法、对学校某一问题诸如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的建议,往往都是综合性的。因此,任何一种校园舆情都不是单一指向的。

分析评估模块的核心是要构建出联席会商环节,创建舆情分析联席会议机制,召集专家、政府及学校相关人员等,根据指标值对舆情在主题演化、强度演化、实践演化等不同向度上的初步判断进行评估,并对演化的已然状态进行诊断。

(三)舆情演化的状态通报模块

舆情演化的状态通报模块也即状态通报环节,由分析评估模块会商的状态评估结果必须向相关的单位和人员通报。通报环节的要求是:第一是及时性,在演化完成时必须第一时间评估出演化的已然状态,也即发生了强度演化、主题演化、实践演化中的哪一种;第二是连续性,因为舆情演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这种通报也必须是一个连续性的;第三是保密性,评估结果主要是服务于有关工作部门进一步开展工作的需要,同时更重要的是学校有关部门公布的任何关涉舆情的信息,其实也是舆情演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因此,在尚未启动评估后的干预工作前,必须防止评估结果的外泄,评估结果的通报对象应仅即于工作主体,不能面向对学生及其他大众。

值得注意的是,舆情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当人们无法获取与中介性事物的充分、权威信息时,舆情就由一个议论开始,沿着若干级差扩散。因此,在舆情工作时,必须要注意对事关大学生切身利益有关重大事项的知情权的切实维护。只有当学生对舆情事项真实情况的了解越充分,学生对学校的相关举措也就愈能理解、舆情工作也愈能顺利地开展。目前上述评估机制是以舆情某一阶段的演化为分析的假定对象,但舆情演化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因此评估机制必定是一个连续运作的模式。此外,完整的舆情工作系统,必须要包括状态评估、预警、干预等环节,状态评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准确、快速地开展舆情工作,必然对舆情演化的预警及干预进行后续研究。

[1]姚福生,刘素贞,柴媛媛.新时期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内涵新解及其机理探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文科学报),2010(3).

[2]姚福生.舆情核心要素与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关联性分析[J].学术论坛,2009(6).

[3]许静.舆论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8-169.

[4]皮勇.小知识:领先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EB/OL].(2002 -4 -4)http://japan.people.com.cn/2001/02/06/riben20010206_1420.html.

C912.63

A

1008-2603(2011)03-0133-04

2010-12-23

2010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计划”资助项目《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舆情演化的预警系统》,2010年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春蕾计划”资助项目《维护高校稳定舆情信息工作研究》。

姚福生,男,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生处主管。

的频次变化是衡量舆情主题发生变化的对应性指标。从大学生“公共空间”中舆情主题词的出现频率中可以清晰的发现舆情主题间的演化。如果新舆情X对应的主题词 x,出现的总频率在25%②25%是参照舆论量的概念。刘建明:“按照感知事物比例的思维习惯,四分之一的比例通常被认为是‘较多’的底数。也就是说,一定范围内有四分之一的人议论某一事务或持有一种意见,标志着舆论已经形成;反之,参与议论的人少于四分之一,只能是议论而不是舆论”。以上,旧舆情Y对应的主题词y,出现的频率在25%以下,那么可以认为新的舆情也即X产生了,舆情完成了从主题X到Y的演化。主题词频率的测量指标包括:

(责任编辑:杜红琴)

猜你喜欢

主题词舆情状态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舆情
舆情
热图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舆情
我校学报第32卷第5期(2014年10月)平均每篇有3.04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我校学报第32卷第6期(2014年12月)平均每篇有3.00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2014年第16卷第1~4期主题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