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评智力三维关系理论:一种另辟蹊径的智力理论*

2011-08-15磊,杨孝,2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倾向性智力事物

许 磊,杨 孝,2

(1.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410006;2.咸宁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试评智力三维关系理论:一种另辟蹊径的智力理论*

许 磊1,杨 孝1,2

(1.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410006;2.咸宁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中国学者燕良轼提出的智力三维关系理论,从一个更宏观的高度,概括的解释了智力及其个体差异的构成,可以说一种另辟蹊径的智力理论。本文在介绍智力三维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笔者自己的一些补充与见解。将理论框架下的“关系”界定为“反映事物(包括人)及其特性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范畴”;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分析各种关系;借鉴奥尔波特的理论结合关系的层次性,将关系划分为:共同关系和个别关系,又将个别关系划分为首要关系、中心关系和次要关系;最后就智力三维关系理论中的三个标准做出整合与补充,将数量和速度标准合二为一,并补充进倾向性标准。

智力三维关系理论;关系;层次性;倾向性标准

引言

智力到底是什么?千百年来,世界各国的先哲们从未停止对这个问题的追问与诠释,并且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智力概念有其约定性,“智力被看做是一个约定性的概念,它之所以获得一定的涵义,是因为人为赋予其意义的结果。”[1]智力概念受到对其约定的人(或人群)所处的时代主题、文化背景和科技水平,以及个人的知识背景和兴趣取向的影响。[2]正是由于智力概念的这种约定性,目前仅智力的定义就多达150余种,各种智力理论也层出不穷。

有学者将当前智力理论的发展情况概括为:传统智力理论依然占据优势地位;三大新兴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三元智力和成功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理论等)占据主流地位;其他新兴智力理论占据一席之地。[3]在众多新兴智力理论中,我国学者燕良轼通过多年循名责实的探索,提炼出的智力三维关系理论同样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一、智力三维理论:一种另辟蹊径的智力理论

我国学者燕良轼认为:“智力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包括符号)或客观事物之间(包括符号之间)各种关系或联系的发现、转换与建构的能力。”并将智力三维关系理论陈述为:“一条假设——智力是人脑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发现、转换与建构;三维关系——关系发现维度、关系转换维度和关系建构维度;三个标准——单位时间内关系发现、转换与建构的数量、质量和速度;五个特征——简单性特征、植物的智力与之人的智力相契合的特征、智力与创造力一体性特征、分析型智力与联想型智力的整合特征、智力的可训练性特征。”[4]

1.发现维度

该理论中,发现指的是对客观事物(符号)或事物之间(符号之间)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或联系的发现。[5]客观世界由各种关系或联系构成,这些关系或联系有两种情况:一是一种显性的关系或联系,即已经被人类认识的各种关系或联系,它们存在于人们的知识视野之内;二是一种潜在的关系或联系,即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大量的关系或联系,但尚未被人类所发现。由此,发现维度有两个水平,即认知型发现和创造性发现。

认知型发现指个体运用各种智慧工具(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等)重新发现人类已经发现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或联系的能力。创造性发现是发现维度最高层次的智力,就是人脑将客观事物(符号)或客观事物之间某些潜在关系或联系变成现实关系或联系的能力。[5]

2.转换维度

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符号)以及社会中某些关系转变成另一些关系的把握能力叫做转换。[5]转换同样有认知型和创造型之分。认知型转换指个体运用智慧工具在人类现有的知识视野内将一种关系转换成另一种关系的能力;创造型转换是关系转换维度最高层次的智力,它是个体御用各种智慧工具将人类知识视野中未知关系转换为已知关系的能力。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归根结底就是客观世界以及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或联系在不断变化。人们除了要发现关系或联系,还必须要能够转换关系或联系。

3.建构维度

建构即人脑运用已知关系或联系为材料组合而构造出新的关系和关系体系的能力。[5]建构同样可分为认知型建构和创造性建构。认知型建构是个体运用各种智慧工具,以已知关系或联系为材料,组合并构造出未超出人类知识视野的新关系和关系体系的能力;创造性建构是个体运用各种智慧工具以已知关系或联系为材料,组合并构造出人类的知识视野内前所未有的新关系或关系体系的能力。

综上所述,智力三维关系理论认为,正是人们在对关系的发现、转换和建构维度上水平的差异共同构成了人们的智力差异。并进一步提出,智力三维关系理论对个体智力判定的标准为:单位时间内发现、转换与建构关系或联系的数量;单位时间内发现、转换与建构关系或联系的质量;以及单位时间内发现、转换与建构关系或联系的速度。[4]

在智力研究领域,还有许多为题悬而未决,例如到底存不存在一般智力、智力到底包括多少因素等。智力三维关系理论从一个更宏观的高度,更概括的解释了智力及其个体差异的构成,可以说是一个另辟蹊径的智力理论。

二、试评智力三维理论

不得不承认,智力三维关系理论对智力的解释也存在其约定性,也是智力研究领域中“摸象”的众盲人之一,不能说可借其一窥智力全豹,但不可否认依然可见一斑。现将笔者对于智力三维关系理论的一些想法依次分析,以期补充与丰富该理论。

1.关系的定义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事件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和联系之中,关系或联系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智力三维关系理论在此基础上认为:智力是人脑对自然界与社会各种关系的发现、转换与构建。[5]有人不禁要问,那到底什么是关系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关系”一词的解释有6条,分别为:(1)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2)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3)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4)泛指原因、条件等;(5)表明有某种组织关系的证件;(6)关联;牵涉。[6]不难看出,“关系”这一概念在中文中有太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而智力三维关系理论中所关注的关系,应是反映事物(包括人)及其特性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范畴,是不同事物、特性的一种统一形式。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它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这种联系表明它们彼此存在着一致性、共同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事物、特性的统一形式,即表现为一定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普遍存在的、必然的;另一方面,这种联系又是分层次的、多方面的;既有性质的联系,又有数量的联系;既有结构的联系,又有功能的联系;既有纵向的历史联系,又有横向的联系等。层次与方面相互交错时,情况更为复杂。

综上所述,在智力三维关系理论框架下讨论关系必须考虑视角的问题、层次的问题以及倾向性问题等。

2.关系的时空维度

笔者认为,时间和空间维度至少应是分析各种不同关系的重要维度之一。这种时间和空间可以是具体直观的也可以是观念上的。如因果关系有三个具体标准:(1)从时间上来说,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因”在前,“果”在后;(2)从经验或实证的角度上讲,两个变量相互关联;(3)所观察到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会因为第三个变量的出现而被解释掉。[7]这种“前后”即为时间维度,相互关联并且不会被第三变量解释即为空间维度。不难看出,科学研究中的其他关系,如各种相关关系也可如此分析。

3.关系的层次性

在现实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封闭的两变量系统,也许根本就不存在。[8]世界上的事物、现象以及它们的特性是复杂的、无限多样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无限多样的。不同事物及其不同特性,按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系而彼此联系在一起,例如,空间与时间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遗传关系、函数相依关系、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关系中,社会关系具有其特殊的性质。在社会实践中,人不仅建立了和客观事物的相互关系,而且建立了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对客观事物、对自身、对他人的关系,带有自觉意识和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因此,在智力三维关系理论框架下讨论关系,关系的层次性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又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9]人格作为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在哲学意义上无疑也是各种关系的组合。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划分其实正体现了对关系的层次性的看法。

笔者认为,关系的层次划分可以借鉴奥尔波特的划分标准,将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分为共同关系和个别关系。共同关系,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某几类事物之间所共有的、相同的关系;个别关系,指个别事物之间所独具的关系。个别关系又分为:首要关系,中心关系和次要关系。首要关系,是个别事物之间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关系;中心关系,是构成该个别事物之间最本质特性的几个最重要的关系;次要关系,是个别事物间的一些不太重要的关系,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下面以人和苹果的关系为例说明。人和苹果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是其共同关系,在共同的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和苹果之间都共有吃与被吃的关系。而苹果和人之间也存在个别关系。如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和牛顿之间就存在个别关系。砸与被砸是其首要关系,启发与被启发是其中心关系,而此时吃与被吃就是次要关系了。众所周知,正是启发与被启发的中心关系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4.倾向性标准

智力三维关系理论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评定个体智力水平:一是单位时间内发现、转换与建构关系或联系的数量;二是单位时间内发现、转换与建构关系或联系的质量;三是单位时间内发现、转换与建构关系或联系的速度。”[4]所谓速度即是指单位时间内发现、转换与建构关系或联系的数量,数量标准和速度标准可合二为一为“数量”标准。此外,从上述关于关系的层次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由于个别关系的存在,每种关系对每个人来说意义都不一样,有可能是共同关系,有可能是个别关系,这就造成了人们发现、转换与建构关系或联系的能力的个别差异。

那么如何衡量这种个别差异呢?笔者认为可以加上一个新的标准,即倾向性标准。倾向性标准有以下几种含义:一是人们对于发现、转换和建构有着不同的倾向性。燕良轼认为,个体智力的个别差异的构成方面之一即为个体所占有智力三维关系的不同比例所形成的差异。[4]笔者认为,这样的不同比例本身即是倾向性标准的一种体现。二是人们对于发现、转换和建构哪些共同关系有不同的倾向性。如李白对于诗词中各种关系的倾向性,同时对于从政为官的各种关系却没有很强的倾向性,这就造成了诗仙太白官场失意的现实,若忽略这种倾向性,很多人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李白也未必是聪明智慧之人,然而,事实如何,千百年来早有公论。三是人们对于发现、转换和建构共同关系还是个别关系,以及个别关系中的首要关系、中心关系还是次要关系有不同的倾向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从古至今被苹果砸头的人千千万,却惟独一个牛顿发现了万有定律的原因所在。

智力三维关系理论认为,个体智力的个别差异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个体所占有智力三维关系的不同比例所形成的差异;二是根据三条标准衡量所表现出的差异。将速度标准和数量标准合二为一,并加上倾向性标准之后,第一个方面差异被包括进了倾向性标准之内,更为简捷与系统,笔者希望这是对智力三维关系理论的一个推动。

三、结语

智力关系三维理论从对关系的发现、转换与建构的角度解读智力及其个体差异,可以说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智力理论。笔者在介绍智力三维关系理论的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文的一点拙见,为更好的完善该理论,更好的解释乃至将来更好的测量智力及其个体差异尽微薄绵力,以期有朝一日终可一观智力全豹。

[1]R.J斯滕伯格.俞晓琳,吴国宏译.超越 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1.

[2]于国庆,李其维.从智力的三元理论到成功智力:是对IQ 的再次超越吗[J].心理科学,2003,(4):612~616.

[3]赵笑梅.智力理论的最近发展与演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5,(1):49 ~53.

[4]燕良轼.智力三维关系理论亲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79 ~83.

[5]燕良轼.智力概念新析[J].心理科学,1996,(2):121.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杨伯溆.关于因果关系的标准、辨识及测试的一些探索[J].河北大学学报,2002,(1):112 ~115.

[8]Blalock,Huber.Jr.“CausalInferences,Closed Populations,and Measures of Association”in Causal models in the Social Sciences[M].edited by H.Blalock,Jr.New York: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85a.

[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4 ~445.

G40

A

1006-5342(2011)09-0123-03

2011-08-11

猜你喜欢

倾向性智力事物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阿舍勒铜矿深部岩体岩爆倾向性预测
美好的事物
奇妙事物用心看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关于医患冲突报道的倾向性分析——以“湘潭产妇死亡案”为例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欢乐智力谷
一种面向博客群的主题倾向性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