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中报
2011-08-15
日本的民间故事与民族意识
复旦大学 曹 然
尽管中国和日本已经打了 200多年的交道,期间发生了多次严重冲突,但目前我们对日本的认识仍然是模糊不清的。要说“相似”,日本和我们的确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
日本这个“日出之国”,在最近一百年中,给亚洲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使无数生灵涂炭,但它自己却死也不肯承认;它在二战后初期曾对美国俯首帖耳,但在迅速崛起之后却又千方百计刁难美国,甚至对美国说“不”。在很多人看来,日本民族的性格是非常古怪的,古怪到了捉摸不透的地步。概括起来,就是,既粗鲁又有礼,既开放又保守,既爱美又尚武,既忍从又反抗,既自尊又自卑,既人工又自然,等等。这些看似很中国化的“对立统一”元素,在日本人身上奇异地表现出来。
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曾在讲演中说,“那种破坏性的盲信,曾践踏了人民的理智,而我则是拥有这种历史的国家的公民——作为被这样的历史钉上痛苦烙印的回忆者,我只能用‘暧昧的日本的我’来表达。”熟悉日本文化的人都会知道,日本在近一百年的所作所为,都不仅仅是统治阶级自作主张。把统治者和老百姓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在日本身上是很不适用的,这个民族有独特的,强大的统一性和凝聚力,日本的作为和每个日本人的个人意识有极其密切的联系。所以,二战后,日本共产党提出“一亿人民一亿战犯”。日本发动战争,其坚强后盾就是广大日本人民,他们不论对战争,对经济建设,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狂热一条道走到黑,做到极致,不到底决不罢休。
日本民族的这种极端性是许多事情的原因——侵略,切腹,狂热工作,一丝不苟的礼仪。这种极端性有其复杂的成因,不过归根结底,还要说到日本的传统的影响问题。这个问题十分宽泛,在此笔者只能选取一个方面略加论述,这就是日本民间故事对日本的民族意识的强大塑造作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故事,日耳曼人有别致的日耳曼神话 (如《尼伯龙根指环》),加泰罗尼亚人有独特的加塔童话,中华民族有华夏神话,印加人有古老的印加故事。这些故事可以说是最早影响各民族儿童的文化因素,因此其性质也极大地决定了各民族“下一代”们的意识,也由此在一个民族的意识养成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民间故事深刻反映着一个民族相对稳定的共同心理,可谓其文化的一个窗口。
日本的民间故事,特色可谓非常鲜明。
日本崇拜原始宗教——神道教。日本是上帝选定的神国,这是日本人长久以来不变的信念。
古书载:开天辟地以来,伊奘诺伊奘冉尊作天之磐座,因男女之交合,成男女之夫妇盟誓,为此惊动大小神祗,诸佛菩萨,明王部天童部,九曜七星,二十八宿………天照大神即为二神之女。天地从此逐渐生成,他们的所造之地名为日本,人民均为二神的后裔。
建立在此故事基础上的神道教,是日本人的精神家园。从小日本人所受的教导就是,日本是被天照大神护佑的神国,而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人间代言人。神道教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使天皇稳坐无上权威的宝座,即使在日本战乱最严重的时候也不曾动摇。《万叶集》中有一首歌颂天皇的古和歌:
大君呼天皇,
超人之神同上苍,
凛然九霄上。
雷公云端空作威,
吾皇在上任瞻仰。
到了昭和时代,随着军国主义膨胀,军国主义者和天皇相互利用,为日本侵略亚洲,以“圣战”征服世界找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但是,由于日本人尊皇观念根深蒂固,在二战惨败后,头号战犯天皇不但没有遭到咒骂,反而备受拥戴,天皇所到之处群众夹道欢迎,简直将天皇视为唯一的安定因素。
日本人觉得,天皇不倒——神不倒——日本不败。所以二战后日本在精神上并未被打垮,因为它的精神支柱得到了保全,没有彻底损失,因此日本人不会有通彻心肺的忏悔。它的狂热的天皇精神迅速转移到战后恢复上去,因此创造了重建的奇迹。为什么日本人如此无条件膜拜天皇?因为,在那个狭窄,孤立,资源贫乏,险恶的小岛国里,一定需要一个“神”把全体人民团结起来,保佑国家立于不败之地。虽然这个偶像屡遭打击,但日本人心中对天皇的严重依恋并未动摇。
对日本人影响极大的民间故事,还有很重要的一类——训育童话。比较有名的一个是“人鱼姑娘的故事”。传说在一个海边渔村,住着一对老夫妇。一天,突然有一个年轻女子来访,说要把小女儿拜托给他们。老夫妇无儿无女,也就同意了。小人鱼姑娘和老夫妇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长得亭亭玉立。她想报答老夫妇的恩情,于是便在红蜡烛上画美丽的图画,这样的蜡烛放在海边,任何看到它火光的人都不会迷航。老夫妇把这些画好的蜡烛拿去卖,收入颇丰。直到有一天,一个大商人路过,看出小姑娘是人鱼,要重金买她。老夫妇抵不住重金的诱惑,把小姑娘卖给了这个大商人。她伤心地跟大商人走了。从此以后,任何看到那些蜡烛火光的人都会死在海上,渐渐的,那一片海滨就荒芜了。
显然,这个故事是教育小孩不要见利忘义的。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人许多极端的观念。因为老夫妇卖了小人鱼,所以附近的所有人都要一起被害死,这其实是一种很偏执的报复心理。这样的童话等于从一开始就教导小孩说,谁让你吃亏,你就让他全家吃亏;谁害你了,你就害他九族。童话对善恶观尚未形成的儿童来说,煽动性很大,影响力很强,如果一直用此类童话教育孩子,肯定会对儿童的性格产生很不良的影响。
而且,这个童话还掺杂着日本人所极力推崇的“强者哲学”。这童话等于在暗示,小人鱼姑娘有能力而且有理由对附近所有人进行报复,那么别人对这个举动就不该有什么异议,应该心服口服。而且,老夫妇纵使对小姑娘有恩,一旦做了不利于她的事情,以前的“恩”也一笔勾销,格杀勿论。这个“强者哲学”体现在日本所作所为的方方面面。比如:日本原本勤勤恳恳学习中国,态度无比谦卑,但是,一旦其实力超过中国,它就可以毫不在意地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对中国横加掠夺,大加侵犯。也就是说,它开始时的谦卑态度只是表象,它谦卑地学习你只是为了有一天把你踩在脚下。一旦时机成熟,这个礼仪完备的民族就立刻忘记了所有师徒礼数。可见在日本人的意识里,礼仪并不是单纯的礼仪,而是达到目的的必需手段。这可能是日本在急功近利追求进步的过程中修炼出的一种摆脱阻碍的本领。日本一直在不断地拚命地学别人,也一直在迫不及待地将矛头转向“老师们”。二战后,日本鼓足力气学美国,学西欧,然而后来,它开始处处对美国和西欧说不,处处让他们难办。
同样倡导“强者哲学”的,还有著名的民间故事——桃太郎的故事。从桃子里出生的小小桃太郎,到鬼岛去挑战鬼怪们,直打得鬼怪们连连求饶,“真打不过您啊!饶了我们吧!!”于是桃太郎要求鬼怪把岛上的金银财宝送给他,而且不准再为非作歹。鬼怪满口答应。于是,小小桃太郎便带着一大堆财宝衣锦还乡了。
这个日本人最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代表了日本人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和民族文化心理。它反映了企图教化和统治其他民族的意识。中国唐代,唐僧一行远征是为了取经,为了获得精神文化的发展,而桃太郎远征则是为了掠取财富。这个对比十分鲜明。中国曾是日本的老师,但日本在学习中国之余,由于急功近利的焦躁心态,在文化上发生了诸多变异,形成了奇异的国家文化和民族意识。
桃太郎的精神,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一种情结,也就是“桃太郎情结”。这种情结的核心是尚武,其产生的原因是成为强者的强烈欲望。用武,似乎是快而有效的变强方式,因此强者也格外受日本人崇拜。听着桃太郎故事长大的小孩子们,会被熏陶成什么样子,也不难想到。
包括民间故事在内的诸多因素,形成了日本民族意识中的攻击性。日本人在受到此类故事影响时,很容易便会产生如下念头:某人很强,某大国很强,但我想我能取而代之。这种自信心爆棚的武士精神含有日本独有的尚武特点——不仅要超过某事物,还一定要摧毁它,消灭它。日本人的精神力量很大,凝聚力很强,但如果一直被往攻击侵略上引导,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对全人类来说都是悲剧。日本这种民族意识体系,对当今亚洲形势来说,就是一颗不定时炸弹。让这个故事再留给大家思考吧:20世纪初日本课堂上,老师拿着一个红苹果问学生们,苹果好吃吗?学生们齐声回答好吃。老师于是说,到大陆那边去吧,那边有很多这样的苹果。
[1]暧昧的日本人[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
[2]〔美〕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责任编辑:陈 棠)
一位勇于探索的物理大师——读《丁肇中传》
李凤岐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这句至理名言,我在读了《丁肇中传》之后,才得到了真正的理解。
这部传记翔实地展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勇于探索的艰辛历程和传奇的人生风采。传主丁肇中,是一位美籍华裔科学家。他出生在美国,3个月后就与母亲回到了山东老家——日照县。丁肇中在少年时代就有远大的志向,决心“探寻自然的奥秘”。丁肇中在读中学时,就善于提出问题,有的问题连老师都难以回答,并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一股“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顽强精神。高中即将毕业时,学校准备保送他到一所二流大学学习。但丁肇中却放弃了保送上大学的资格而参加了紧张的全省联考,向一流大学冲刺。但是,命运之神并没有给他带来一帆风顺,而是挫折和失败。发榜那天,入取通知书上仍然是那所二流大学。面对挫折和失败,丁肇中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告别了父母和亲人,自身来到被保送的那所大学——台南市成功大学。后来。由于偶然的机会,丁肇中又来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实验物理。丁肇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作一名实验物理学家。
物理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丁肇中第一次主持的实验,是一项用电子和正电子碰撞重光子的实验。这是一项纯科学的实验研究。丁肇中挑选了一批既年轻又能干的科学家,他亲自挂帅,分两组,在两个不同的地方进行探索和实验研究。当时,这项实验在一些科学家看来,认为是“一个毫无希望的实验”。有的科学家干脆对他说:“还是撤退吧。”而丁肇中毫不动摇,他克服了病魔的袭击,克服了各种非议和阻挠,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从几千次的实验中,终于找到了新粒子——“J”粒子,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为全中华民族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获得了 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获奖以后,展现在他面前的是鲜花,是荣誉,是奖金,是美酒,是一片喝彩声,而丁肇中没有在科学的皇冠上沾沾自喜,没有周游世界去发表演说,没有置身于鲜花、喝彩和掌声之中,他率领着一批科学探索者,又开始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1979年,丁肇中率领来自美国、德国、中国、荷兰、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的 55位科学家,经过半年多的日夜观察、分析和实验,终于又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胶子。这一重大发现,使物理界欣喜若狂,为物理大厦又增添了一块必不可少的砖瓦。有人认为,这一发现,使丁肇中可能再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丁肇中却没有考虑这些荣誉,他又开始探索宇宙的未知之谜。因为宇宙确实给人类留下了许多疑团,这更需要科学家们去探索,去实验。丁肇中经过反复思考,开始设想研制一种在空间用磁谱仪探测宇宙反物质的大型实验,以探索天体物理、粒子物理和宇宙中的重大疑难问题。面对这一重大设想,使不少科学家感到为难,而丁肇中却迎难而上。他组织了来自美国、中国、俄罗斯、意大利、瑞士、德国、法国、芬兰等 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37个研究机构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参加了这一大型国际科学合作项目。这个项目名称叫阿尔法磁谱仪(AlphaMagnetieSpeetyometey)实验 ,简称 AMS实验。丁肇中按照实验计划,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技术上,在物质上都进行严格要求,做到准确无误。经过 4年的紧张工作,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太空实验磁谱仪——阿尔法磁谱仪(AMS)在美国东部升入太空,从此揭开了人类探索宇宙之谜的序幕。
这部传记出版后,人们通过阅读,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又掀开了新的一页。人们之所以喜欢这部传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丁肇中对科学实验始终具有无穷的乐趣,而这一乐趣正适应了科技时代人们对科学探索的心里,也适应了 21世纪科技发展的新要求。因此,人们对丁肇中这位世界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也抱有由衷的赞美和欣赏。
传记作者周金品是一位资深的编辑家。他在写这部传记时,利用 18年的时间进行了精心的修改,以优美的文字,流畅的语言,使这部传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