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实学是通往近代西学的中介和桥梁

2011-08-15周建标

关键词:经世实学宋明理学

周建标

从明朝正德年间至清代鸦片战争前夕,随着社会危机的爆发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高言性命、空谈义理”的宋明理学无法承担救世责任,激起晚明时期一大批儒生的忧虑,为了挽救明末危机,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一股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潮,史称“明清实学”。

一 明清实学的产生条件

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中国,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方面为明清实学提供了条件。

1.社会政治条件。

从16世纪起,随着封建制度各种社会矛盾的暴露及宋明理学的衰败,特别是明王朝的覆灭,使许多进步思想家在痛苦的反思中都认识到:明朝之所以衰亡,根本原因是由宋明理学的空疏、迂腐本质所致,他们抨击理学,要求“由虚返实”。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新兴市民阶层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两股进步的社会势力共同构成了明清实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2.文化思想条件。

宋明理学的经世传统及其所蕴涵的某些实学思想、以及明清时期的中国古典科学的复兴、“西学东渐”及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共同构成了明清实学所赖以产生的文化思想条件。明清实学鄙弃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以己意解经,在社会一切领域中提倡“实用”,形成“舍虚就实”的明清时代精神。

(1)批判精神。不论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还是新兴的市民阶层,都把批判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及其传统文化,对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进行强烈批判。批判社会意识形态。全面批判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佛、道思想体系。从不同角度批判了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既批判哲学思想,也批判文学艺术、经学、史学、伦理学等。其中有反映地主阶级改革派利益的实体派实学,也有表现市民意识的启蒙派实学。批判社会政治。揭露明清时代社会腐朽黑暗和统治阶级昏庸无道,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各种禁锢人性的陈规陋俗,批判社会政治的积弊。

(2)经世思想。“舍虚就实”的时代精神,与挽救明代的社会危机和富国强兵的社会目的相结合,就表现为锐意社会改革的经世思想。儒生们不但揭露政治、经济、军事、科举等方面的弊端,而且提出改革时弊的方案。

徐光启是明清实学思潮的先导人物。他指出:“方今事势,实需真才。真才必须实学。一切用世之事,深宜究心”①。“方今造就人才,务求实用”②。

东林党人是晚明实学的力倡者。东林党人反对空谈心性,主张救世济民。顾宪成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东林党人救世济民的崇高理想。在晚明腥风血雨的年代,东林党人“讽议朝政”,大无畏地抨击阉党宦官腐朽势力,视死如归,为中国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大事树立了榜样。

明末政治团体复社以“务为有用”为宗旨。复社对“士无实学”极为不满,他们致力于实学研究,撰写了一批“明道救世”之作,如顾炎武的《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等。

晚明实学思潮以强大的力量延伸到清初,哺育了一批承上启下的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成为清初“经世致用”的旗手。清代道光、咸丰年间,龚自珍、魏源等进步思想家,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也提出了各种社会改革方案。

(3)科学精神。“舍虚就实”的明清时代精神,与探索自然的目的相结合,就表现为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明初,由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学,使自然科学进入沉寂时期;而后,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和“西学东渐”,自然科学开始复兴,中国古典科学技术借鉴了西方近代科学方法及其思维方式,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思想,也开创了重实践、重考察、重验证、重实测的一代新学风。他们不但认真地总结中国古典科学,而且把目光投向近代的实验科学,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4)启蒙思想。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反映市民阶层利益和愿望的启蒙思想。

在土地制度上,他们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突破了“均田”、“限田”的陈旧说法。王源提出“惟农为有田”的主张,是近代“耕者有其田”思想的先河。在经济思想上,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地位提高的客观要求。黄宗羲等人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王源以初步的所得税制代替封建的“榷关”制度,为近代所得税制开辟了理论先河。在政治思想上,他们猛烈抨击封建君权,提出限制封建君权的主张。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试图通过“置相”“用贤”“议政”,用贤人君子以防止君权专制,希望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政治理想。在哲学思想上,以李贽为代表的启蒙派哲学,大力宣扬个性解放和人本主义,还针对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揭露“以理杀人”的本质。在伦理道德上,针对封建社会的“君为臣纲”,提出正常的君臣关系应是“师友之义”,而不是君尊臣卑的主奴关系,蕴含有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

二 明清实学的发展过程

明清实学是动态的社会思潮,随着明清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化。经历了兴起发展、鼎盛和衰弱三个历史阶段:

1.兴起发展时期。

明朝正德年间,明清实学思潮兴起,至万历前期,明清实学思潮得到发展。随着明王朝由盛转衰,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开始出现,宋明理学无法解决社会矛盾和化解政治危机,因而从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出与宋明理学相对立的实学思潮。

2.鼎盛时期。

从明万历中期至清代康熙中期,明清实学思潮达到鼎盛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清兵入关和明王朝覆灭,引起满汉民族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产生了市民阶层,出现了市民阶层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西学东渐”引起中西文化的比较,出现学习西文先进文化的浪潮;从而把明清实学思潮推向新高潮。

3.衰弱时期。

从清康熙中期至鸦片战争前期,满清统治者推崇朱熹理学和奉行文化专制主义,抑制了“西学东渐”,摧残刚刚萌芽的资本主义,明清实学思潮由高潮转入低潮。

三 明清实学的内容

明清实学思潮遍及于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按其学科内容分类,可分为哲学实学、社会政治实学、科学实学、考据实学和启蒙实学。

1.哲学实学。

哲学实学,是针对明清实学的哲学基础而言的。代表人物是王夫之。王夫之把汉民族的败亡的原因归结为陆王心学“狂妄流毒”所导致的。因此,他要对祸国殃民的各种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作出历史性的裁决。于是王夫之对历代唯心主义进行清算,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进行了创新,创立了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为清初实学思潮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2.社会政治实学。

社会政治实学,是针对明清实学的社会政治内容而言的。代表人物是黄宗羲和顾炎武。它既包括对社会弊病的揭露和批判,也包括对拯救时弊方案的构思与实施。黄宗羲以史为鉴,撰写了学术名著《明夷待访录》,记录了经世建策,以恭候未来圣明之君前来探访,字里行间洋溢着经世致用思想。顾炎武著《日知录》,表达“明道救世”思想,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3.科学实学。

科学实学,是针对明清实学的科学内容而言的。它既包括中国古典科学,也包括从欧洲输入的“西学”。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朱载堉的《乐律全书》、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王锡阐的《晓庵新法》等。

4.考据实学。

考据实学,是针对明清实学的经学研究而言的。明中叶以后,随着实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在经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汉学”和“子学”的复兴。以“子学”研究代替独尊经学,以专事训诂名物的“汉学”代替以己意解经的宋学。到了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训诂考据”的乾嘉学派,把学术思潮引向厚古薄今、脱离现实的路途。

5.致用实学。

到了道咸年间,社会危机全面爆发,土地兼并加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内忧”日盛,“外患”日迫。一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惊觉起来,目光从古籍考证转向现实世界,由乾嘉时代的“训诂考据”转向道咸年间的“通经致用”,经世致用之学经过百年的沉寂之后,又重新兴盛起来。代表人物是龚自珍、魏源。龚自珍以史为鉴,自称是“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魏源首先提出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促使学术思潮转向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道咸年间的经世学者怀着匡扶天下,拯救危亡的崇高社会责任感去议政、论世、探学,将学术导向干预政治和革故鼎新的轨道。

(1)批评时政,抨击专制,倡言变法。

在经济方面,谴责清王朝“开捐例、加赋、加盐价”。在政治方面,指责士大夫廉耻道丧、官僚阶级骄奢淫逸、专制君主集“势、利、名”于一身。在文化教育方面,抨击科举制度。经世学者在抨击时弊的同时,也提出“补偏救弊”的改革方案。

(2)研讨漕运、盐法、河工、农事等“大政”。

漕运、盐法、河工关系到清王朝的物资供应、财政税收和民生稳定。主张采取各种措施杜绝主事官吏中饱私囊。龚自珍还提出解决耕者无其田的方案。

(3)研究边疆历史地理,收集海外情报以谋御外。

道光年间,沙俄、英国侵占我国领土,边疆地区也出现分裂性叛乱,引起经世学者的密切关注,研究边疆的历史和地理,提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意见。道光二十年前后,林则徐在广州禁烟,他令人搜集、翻译外文书报,了解国外信息。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介绍各国的历史地理和西方先进科技、军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传统经世之学走向近代新学的开端。

(4)从考辨古代史变为纂修当代史。

在道咸年间,魏源开创了探讨本朝掌故,纂修当代史的学术风气,预示着中华民族开始直面充满挑战的现实。

四 明清实学的意义

明清实学在儒学的发展长河中,是中国哲人理性思维的伟大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1.理论价值。

从理论价值看,明清实学不但对宋明理学所讨论过的范畴、命题、问题(如理气、知行、理欲等),作出了自己的新的解释和说明,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达到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最高水平,而且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市民阶层利益和要求的新范畴、新命题、新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理论先驱。

2.社会价值。

从社会价值看,明清实学批判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舍利言义”的陈腐说教,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富国强兵”和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明清实学“舍虚就实”的时代精神和“经世致用”的学风,引领近代资产阶级将视线投向现实社会,救亡图存;明清科学家所开辟的学术路线和治学方法,是中国古典科学进入近代实验科学的中介与桥梁。

经世学者承袭儒家经世的传统,同时孕育着近代新学的某些开放和启蒙的因子。经世学者首先尽力发掘中华文化中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包括《周易》的变易观、《左传》和《孟子》的民本思想、今文经学的历史进化论、历代改革家的变法方略,以及清初的尚武精神,以激发民心,化解社会矛盾,表现了中华文化试图应对时代变化的积极努力。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和林则徐、魏源放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开放精神,为洋务派“求强求富”事业开辟了道路,开启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道咸年间,经世实学派提倡的今文经学,以“微言大义”之法解经释孔,成为19世纪末叶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的重要思想武器。

3.时代局限。

明清实学虽然是宋明理学通往近代新学(西学)的中介和桥梁,但是它并没有把中国引向完全的资本主义,而是导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社会。这主要是由于封建势力及其传统思想的强大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微弱及其实学思想的不彻底性所造成的。所以对明清实学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肯定它的历史功绩,又要指出它的局限。

注 释

①徐光启:《徐光启集》卷十。

②徐光启:《徐光启集》卷九。

猜你喜欢

经世实学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评介
浅析福泽谕吉实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熊十力《儒行》诠释中的经世意蕴
曾国藩“以礼代理”的经世思想产生缘由
历史与记忆
张载对宋明理学的历史贡献
《平山冷燕》中的儒家思想
文化—文本的交织
“新实学”刍议
王阳明的实学思想及其对新实学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