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抗日统战关系实践及启示

2011-08-15殷启翠

关键词:抗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殷启翠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抗日统战关系实践及启示

殷启翠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侵华事态的扩大,在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本着“先国难而后私仇”的精神,抛弃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转向抗日联共的正确立场,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与他们建立和发展统战关系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准确判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阶级归属,创造性地将其划入中间势力的范围,实行了灵活的、区别对待的统战政策,创造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成功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启示当今要以史为鉴,继续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加强对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的统战工作,早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统一战线

联合、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共同抗日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重大策略之一。这一统战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蕴含的策略思想和原则,丰富了中华民族走向解放和复兴的光辉历史,在中国革命史上曾产生过特殊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和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台统战工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民族危亡形势下,抗日救国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建立抗日统战关系的政治基础

1.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历史渊源及其政治态度的巨大转变

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是中国近代历史特殊条件下衍化出来的情况复杂、派系众多、各具特色的军事政治集团。主要指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控制着一定地盘,掌握着可观军队,具有相当实力,而又不属于蒋介石中央嫡系的地方军事(或军政)领袖们及其派别。[1](P2)按照所在地域和隶属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十大派系,即滇系、桂系、粤系、湘系、川系、冯 (玉祥)系、奉张系、晋阎系、新盛系、绥傅系等。

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都有地方军阀的历史渊源:一种是北洋军阀时期的地方军阀转变为国民党地方军阀,如奉张系、晋阎系、冯系、川系等;另一种是在国民革命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民党地方军阀,如粤系的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新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滇系的龙云、卢汉等。

从国民党地方军阀演变成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关键因素,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了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过程。抗日救国问题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全民族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和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分别连续发表宣言、决议、告全国同胞书等,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罪恶目的和反动本质,严厉谴责了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辱国的不抵抗政策,提出了“以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政治主张,迅速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浪潮。地方实力派对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政策目睹身受,出于爱国情感,激于民族义愤,情难自抑。特别是华北事变,更使华北地方实力派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其生存受到了极大威胁。他们在对待日本的问题上与蒋介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迫切要求抵抗日本的侵略,借以保存地盘和实力。同时,地方实力派对蒋介石利用“剿共”排斥、削弱和吞并他们的险恶用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使他们感到不亡于日本,也要亡于蒋介石,为了自保、自存,必须抗日反蒋。因此,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人民群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以及蒋介石压迫的形势下,国民党地方派的政治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问题上取得共识,逐步抛弃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形成了坚定的抵抗态度,转向抗日联共的正确立场,由此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与他们建立和发展统战关系的基础。地方实力派这种由“拥蒋剿共”到“联共抗日”的巨大转变,酿成了20世纪30年代前期和中期一系列重大事变。所以在30年代后的中共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对他们改用了“地方实力派”的称谓。

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显著特征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在华北有主政河北、平津的宋哲元,掌握晋绥的阎锡山和把持山东的韩复榘;在西北有新疆的盛世才,青海的马步芳,宁夏的马鸿逵等;在西南有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四川的刘湘、潘文华、邓锡侯,西康的刘文辉,云南的龙云、卢汉;此外还有张学良为代表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代表的西北军等等。虽然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都有地方军阀的历史渊源,但又有别于过去的地方军阀。综观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保家救国,效死疆场。“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铁蹄践踏我大好河山,欺凌、杀戮中国百姓的滔天罪行,大多数地方实力派都能本着“先国难而后私仇”的精神,强烈要求停止内战,共赴国难,恢复失地。他们在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效死疆场,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积极贡献。二是联合中共,共同抗日。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形势下,各地方实力派出于抗日和与蒋抗衡的需要,赞同并拥护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基本政策,积极采取联合共产党的行动,与之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并在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开展了全面有效的合作。三是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不是蒋介石中央军嫡系,是国民党系统中有实力的反对派,他们同蒋介石独裁统治和消灭异己政策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强烈不满,在蒋介石二十二年统治时期,地方实力派争取民主的斗争一直没有间断过。唐纯良教授指出,“在爱国性、民主性、进步性增强这个问题上,国民党地方实力派表现出民族资产阶级倾向”[2](P5)。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建立抗日统战关系指明了方向

1.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正确的认识和政策的形成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早在国民革命时期,投入国民党营垒的地方实力派大都同中共有过合作关系。1927年夏,这些地方实力派基本上都追随蒋介石、汪精卫叛变了革命,参加过“剿共”战争,有的与红军打过“死仗”,同时,他们之间又长时间进行军阀混战。大革命失败后,对国民党屠杀政策的仇恨和对陈独秀投降主义的愤怒而加强起来的小资产阶级急性病反映到中共党内,从而产生了“左倾”情绪和政策。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下的党中央,采取了关门主义政策,虽然也曾发表过号召抗日统一战线的宣言和文告,但未能产生实际效果。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正确路线以后,创造了正确对待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基本条件。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主张和政策。同年12月的瓦窑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和纠正了王明路线的“左”倾关门主义,正确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及国民党营垒分裂的形势,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指出:“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是要发生破裂的。”“即使在地主买办阶级营垒中也不是完全统一的。” “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3](P147-148)这一认识和判断,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统战政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1936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确立了建立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南京政府在内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并形成了《关于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作为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各地方实力派谈判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基础,开始了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全面、系统的统战工作。

2.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抗日统战关系的开创

在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按照《关于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积极做好与反蒋各派的联合抗日工作。在北方,中共与“剿共”前线的张学良、杨虎城开展了统战工作,初步形成红军和东北军、17路军“三位一体”的局面。回应主政华北的宋哲元“情殷抗日”的心情,中共中央派代表驻宋处联络,双方决定秘密合作。在四川,中共与刘湘建立联系,刘湘捐6万银元交王昆仑转给中共上海地下组织,以表与中共合作的诚意。在晋绥地区,中共加强了同晋阎系和绥傅系的统战工作,阎锡山和傅作义领导了著名的绥远抗战。两广方面,福建事变失败后,李济深等粤系领导人继续与中共合作,于1935年7月成立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坚持抗日反蒋斗争。桂系李宗仁提出焦土抗战思想,并派人到天津同中共北方局王世英、南汉宸等会谈,不久在天津建立秘密电台,经常同中共联系。1936年6月1日,李宗仁、白崇禧联合陈济棠发动了两广事变,提出了“联共抗日”的主张。中共立即做出积极反应,毛泽东肯定“这是值得庆幸的壮举。”号召全国人民及一切真心爱国的党派、团体与军队,一致行动起来响应西南的抗日救国行动。9月中旬,两广地方实力派代表人物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派代表钱寿康带着《抗日救国协定草案》,到陕北商讨抗日合作问题,中共中央对此草案略施修改并正式签字,并以此为蓝本形成了《关于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由钱寿康捎给粤系蒋光鼐、蔡廷锴等。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此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在进一步促进蒋介石向抗日联共方面转变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正是这些事变,导致了十年内战的结束和全国抗日新局面的形成。

三、灵活的、区别对待的政策策略,有力保证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抗日统战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全面有效的合作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地方实力派都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了全面有效的合作。军事上,友好合作、共同作战。1937年9月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战场,与地方实力派联合抗日,构成了国共两党军队并肩抗日的主体。八路军在太原、长沙、桂林、迪化、兰州等地建立了办事处。地方实力派的军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在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战役、台儿庄战役中,互相配合给日军以沉痛打击。八年抗战中,地方实力派派出的军队达100多万人,仅川军就死亡26万人,负伤35万余人,桂系伤亡12万多人,其中将军9人[4]。很多地方实力派领导人如李宗仁、冯玉祥、程潜、张自忠、李家钰、吴克仁、赵登禹、王铭章等都亲自领导和指挥作战,有的为抗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加强对合作抗日的指导,1937年10月,毛泽东先后两次作出指示,强调“对于国民党交给我们指挥之部队,采取爱护协助态度,不使他们担任最危险的任务,不使他们给养缺乏。力戒轻视忽视讥笑漠不关心及把他们置于危险地位等错误态度。……争取他们与红军团结一致,使他们真心愿意围绕红军周围。”[5](P45)同时,“对于友党友军及地方当局某些弱点,应采取善意的批评与建议,避免讥笑与讽剌。”[5](P79)这两个指示,对推动中共与地方实力派有效的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政治上,订立盟约,加强联系。抗战时期,各地方实力派几乎都同中共中央订过书面的或口头的抗日救国协议,建立了联系渠道。有的西南地方实力派还设置了与延安的秘密电台,实行“联共抗蒋”或“借共抗蒋”。他们时常约见中共领导人或代表,征求和听取对重大政治问题的建议。有的还请了共产党人担任顾问、秘书等职,为他们出谋划策。他们同共产党密切配合进行反对蒋介石独裁的斗争,共同支持当地的民主运动。思想文化上,争取民主,发展文化。抗战爆发后,广西当局成立了广西建设会,聘请大批学者教授,其中一些知名共产党人,到广西参加经济文化建设,在那里创办一批报刊。抗战后期,中共对地方实力派政策的实质就是坚持抗战,争取民主。中共积极与西南地方实力派合作,推动了大后方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昆明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民主堡垒”,桂林获得“文化城”的盛誉。其他地区如安徽、四川、河南等地也有这种文化合作。

2.区别对待和既联合又斗争政策的胜利

毛泽东深刻分析了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两面性,指出,“地方实力派的领导成份也多属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因此他们在抗日战争中虽然有时表现进步,不久仍然反动起来;但又因为他们同国民党中央势力有矛盾,所以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政策,他们是可能在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采取中立态度的。”[6](P747)毛泽东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把地方实力派划入中间势力,实行了区别对待和既联合又斗争的统战政策,其核心是以联合、争取为主,斗争、批评为辅。

第一,这种既联合又斗争的统战政策,不同于对待国民党顽固派。从联合方面讲,与国民党顽固派联合是为了共同抗日,这种联合仅限于抗日战争,抗战一结束,联合即告终止;联合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有两个目的,一是共同抗日,二是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并争取其在反对顽固势力的军事斗争中保持中立。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发生新的分裂,全面内战爆发,中共仍然坚持与地方实力派联合,争取其许多领导人脱离国民党营垒,转到人民方面来。从斗争方面看,中共更加注重策略的灵活性。采取不同的手段孤立顽固派,争取地方实力派。对那些追随蒋介石参与进攻解放区的地方实力派如晋系、桂系进行了必要的反击,但这种反击,同对顽固派的反击比,更加注重分寸和尺度,更具自卫、休战、暂时性特征。对地方实力派政治上的动摇和错误,中国共产党也进行过批评和揭露,但主要是立足于争取的目的,采取了口头的劝导和教育。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统战政策和多方努力下,粉碎了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维系了中国的抗战局面。

第二,这种既联合又斗争的统战政策,不同于对待其他中间势力。地方实力派是地方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其统战政策不同于对待其他中间势力,他们不能像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一样同中共一起参加解放区的开辟和建设,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也不能吸收地方实力派的代表。

第三,这种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还表现在对地方实力派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抗战时期,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目的和动机比较复杂,在行动上也随形势发展有所变化,所以中共在抗日的旗帜下,对他们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以保证巩固和发展抗日统战关系。中共与一些地方实力派如冯 (玉祥)系、粤系、川系、滇系一直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对一些地方实力派如晋系阎锡山、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实施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使他们不同程度上保持了与中共的合作关系;而对极其反动者如在苏德战场法西斯势力最猖獗、蒋介石掀起反共浪潮时同中共决裂并走上疯狂反共道路的新盛系盛世才,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这种区别对待的政策,有力地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健康发展,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做出了贡献。

四、中国共产党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共同抗日的成功实践,为新时期对台统战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统一战线的思想精髓,根据中国阶级关系重新组合的实际,准确判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阶级归属,创造性地把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划入中间势力的范围,并与之建立和发展了抗日统战关系,特别是实施的灵活的、区别对待的统战政策,堪称中外统战史上的成功典范,积累了宝贵经验。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中共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正确的统战政策和统战实践,对当前中共加强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的统战工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启示我们要以史为鉴,实施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推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

一要继续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贯彻实施反分裂国家法,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

二要加强对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的统战工作。只要不支持分裂民族和国家,只要不做损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愿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不论什么政党、什么人,也不论以前说过什么、做过什么,都要广泛团结、积极争取。对于那些曾经对“台独”抱有幻想、主张过“台独”甚至从事过“台独”活动的人,都热忱欢迎他们回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

三要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继续推进两岸协商,积极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产业合作,加强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发展。支持海峡两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定居大陆台胞和各级台联组织的作用与优势,以共同的文化渊源、共同的民族感情和共同的民族利益为基础,积极构筑发展两岸关系的桥梁,切实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深入了解台湾同胞的愿望和要求,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鼓励和推动两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1]谢本书,牛鸿宾.蒋介石与西南地方实力派[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2]唐纯良.中共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关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张梅龄.中国共产党与桂系在发动全民族抗战中的合作[J]. 社会科学探索,1990,(5).

[5]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G].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K26

A

2095-0292(2011)02-0128-05

2011-01-28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 (11532043)。

殷启翠,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旅游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张 峰]

猜你喜欢

抗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快过关了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