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汉谚语喻体所指差异考察*

2011-08-15潘龙子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所指喻体钉子

潘龙子

(江汉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法汉谚语喻体所指差异考察*

潘龙子

(江汉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从日常动物、日常事物、身体经验作为谚语喻体所指三个方面对法汉谚语喻体所指差异展开考察。生存空间的不同导致族群赖以生存的实物存在差异,族群围绕实物而展开的劳动场景和认知模式也就具有民族特征,这是法汉谚语喻体所指差异产生的深层动因。讨论法汉谚语喻体所指差异、揭示喻体所指差异释放出的族群认知范畴及心理投射深层动因,对促进法中文化交流和多边合作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喻体所指;谚语;民族精神;认知;法语和汉语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是语言说我们,不是我们说语言。认知语言学流派也有观点认为,语言是族群劳动场景认知范畴的心理投射。的确,语言是政治、是经济、是文化,是族群的全部,因为它录存了自先民开始的族群行为方式、历史变迁和思维特征。特定空间族群的先民们在繁衍生息过程中,基于所处空间实物所提供的可能性初步建立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人(物)之外的特定自然之间的各种联系。这人、物、人物之外的特定自然逐渐成为族群先民们必须了解、认识进而把握的客体,逐步成为先民们用来沟通、释放的话语行为的重要元素,最终进入族群的语音、语汇、语法、语用等子系统构成的符号系统即语言系统。这样,语言符号系统深深地烙上了族群自先民以来的心理认知印记。因此,要解读一种语言符号系统,通常以某一微观子系统为切入点,通过微观子系统之“管”而窥宏观语言符号系统之“豹”。

从地理学角度看,中国和法国是所处空间有所相似但差异又相当大的国家。说相似,是说两个国家所处的纬度有部分一致:法国主要版图在北纬43°~50°,中国主要版图在北纬23.5°~50°。说差异相当大,是说两个国家的相邻位置差异颇大:法国在亚欧大陆的最西部,西邻大西洋,东南邻地中海;中国在亚欧大陆的最东部,东部、东南部都与太平洋为邻。在这有所相似但又颇为不同的空间里,地质、土壤、水文、光照、气候等自然因素存在明显差异,这些明显差异提供的实物可能性养育出带有明显差异的人和物,这明显差异的物最终可能进入具有明显差异的人用来达意传情、输出认知结果的话语系统。历史地看,法国是最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西方国家之一。随着中法两国交往的不断走向广泛和深入,考察法语和汉语所反映文化差异的深层动因,对推广两国文化交流和多边合作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下面,我们以谚语为例,通过法汉谚语喻体所指差异来考察法语、汉语所反映的族群认知心理及历史文化动因问题。

二、法汉谚语喻体所指差异

关于谚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1:1573)。从语体学角度看,不少谚语往往具有辞式语体要素特征,其中,比喻是谚语常用的修辞格。在比喻辞式的构成要素中,喻体所指的实物法语与汉语存在明显差异。这与法国和中国处于不同空间提供的实物可能性、种系存在(思考、行为)方式不无关系。下面,我们主要从喻体所指日常生活中的动物、喻体所指日常高频率出现的实物、喻体所指与生活经验等三方面考察法汉谚语喻体所指差异现象。

(一)以动物作为谚语喻体所指

1.Qui m’aime aime mon chien爱屋及乌

法语中的狗与乌鸦之间的比较。Le chien:狗,犬。西方人将狗视为家庭中的一员:狗是老人的倾吐对象,也是小孩的玩伴,爱人及犬。而中国(汉语)的狗文化还未如此“人性化”。汉语语境里的狗,自古以来不过是看门或追逐猎物的工具,是主体人之附属品,即便是今天,将狗作为家庭成员的应该寥寥无几。与此同时,有的西方人甚至惊讶中国人吃狗肉的行为。法语中,“那些爱我的人一定爱我的狗”,潜台词即如果你足够爱我就会爱我的狗。汉语中,有句类似的谚语,“爱屋及乌”,“爱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显而易见,法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视角:法语认为爱我从爱我最亲近的事物开始,汉语认为如果真爱一个事物就要连带爱最不能忍受的东西。

2.battre le chien devant le lion杀鸡给猴子看

Battre le chien devant le lion:faire une réprimande devant une personne plus considérable afin qu’elle se l’applique.Le chien:狗,犬。Le lion:狮子。法语直译即在狮子面前打狗,在一个较强大的人面前斥责某人,为了让他更好地做事情。狗虽与狮子不在同一等级上,但更能激发狗的斗志。汉语则是在猴子面前杀鸡。鸡与猴子可以算是同一弱小动物等级上,杀了鸡必能对猴子起到警戒作用。

3.la faim chasse le loup hors du bois狗急跳墙

Le loup:狼。Le bois:树林。狼在西方童话中一直扮演坏人的角色——贪婪、险恶,一般来说,狼将树林当做自己觅食做坏事的保护伞。“饥饿促使狼走出树林”,表现狼的确很饿。而“狗急跳墙”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一切地行动。树林是狼的保护伞,狼走出树林会对自己不利,狗跳墙也会对自己不利,但由于当时环境所迫别无选择,只有通过冒险方式获得继续生存的可能。法语和汉语都有相似之处,当人走投无路时就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甚至冒险的事情以求生存可能性最大化。

4.être comme chat sur braise 热锅上的蚂蚁

Le chat:猫。法语直译“如同火炭上的猫”,passer très vite pendant un discours sur un fait douteux,描写人想尽快摆脱、逃离一种艰难境地的状态。“热锅上的蚂蚁”形容人极其焦急,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一刻也呆不住。两种语言文化中,“猫”和“蚂蚁”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但这两种动物都在与火相关的环境下,由于他们都无法容忍酷热的环境,于是两种动物都处于一种坐立难安的状态,想要尽快逃离。

5.un vieux renard se ménage plus d’une retraite 狡兔三窟

Le renard:狐狸。不论是在中国(汉语)文化还是在法国文化中,狐狸一直都是狡猾奸诈的动物,“一只老狐狸留有一个隐蔽的场所”,聪明的狐狸都会为自己多准备一些后路。汉语里,狡猾的兔子会有多个窝,聪明的狐狸和兔子都会为自己准备更多的后路。

6.un bon renard ne mange point les poules de son visin 兔子不吃窝边草

Le renard:狐狸。Le poulet:鸡。“一只好狐狸绝对不吃他邻居家的鸡”,表现了狐狸的道德一面与汉语里兔子不吃自家窝边的草,都表现了与邻为善的意味,坏人不在自家门口做坏事。

7.tenir le loup par les oreilles骑虎难下

法语的狼和汉语的老虎之间的比较。Le loup:狼。在法国著名的童话中,狼的权利似乎比老虎更大。在中国的森林王国里,老虎才是王,“一山难容二虎”表现了老虎的地位不可动摇。“抓狼的耳朵”就犹如骑在老虎的背上,比喻事情遇到困难,但迫于形势又无法终止,于是进入到很尴尬的局面。

以上例子反映出法汉谚语喻体所指实物的差异主要由两国的历史文化决定的。比如法国动物里狗是最亲密的玩伴,狐狸是狡诈的象征,狼是邪恶势力的代表。而中国由于是农业大国,家禽在谚语的出现频率就相对比较高。

(二)以日常生活出现频率高的事物作为谚语喻体所指

1.maigre comme un clou 骨瘦如柴

法语中的clou(钉子)与汉语中的“柴火”相比较。钉子与柴火具有瘦长特征,往往用来描写一个人身材瘦且长的状态。究其原因,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而木柴对于农耕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生存工具。相反,钉子对于法国人的作用就像木柴对中国人的作用,而且le jardinage(园艺)和le bricolage(修补)是法国人最热衷的两件事,钉子在其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从文明史角度看,有研究表明,早期的文明喜欢铁;铁是工业力量的重要体现者。常识告诉我们,钉子主要是由铁生产的,上述法语谚语的喻体所指反映出了法国的文明史及工业的发达程度。

谚语的定义告诉我们,只有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物才更有可能出现在人们的交谈中,因此,谚语中的喻体所指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国情。

2.un clou chasse l’autre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Le clou:钉子。这句话的意思“一枚钉子赶走另一枚钉子”,即“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铁是法国文明史及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铁制之钉是法国人非常常见的实物,于是,法语用钉子为例,用新钉子的到来赶走了旧钉子,表达新的事物驱逐旧的事物。

3.pousser comme un champignon 雨后春笋

法语的蘑菇和汉语的竹笋的比较。Le champignon:蘑菇。显而易见,蘑菇在法国的常见度可以与竹笋在中国的常见度相媲美。这是由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的。譬如中国古代诗歌中以“竹”为意象的很多,“竹”也是友谊的象征。蘑菇在西方尤其是法语童话故事中出现频率较高。蘑菇与竹笋这两种不同的喻体所指反映出了法中不同地理环境导致不同实物可能性的差异。

4.Il n’est si petite chapelle qui n’ait son saint.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教堂与麻雀的比较。La chapelle:小教堂。法国是一个信仰宗教的国家,如基督教、天主教,教堂可以随处可见,甚至结婚都与教堂密切联系。而教堂在中国少之又少,所以汉语谚语的喻体所指大多与教堂无多大关联。另一方面,麻雀在中国是随处可见的动物。于是乎,法汉谚语在表示东西虽小却应该具备的意思时,用“教堂”和“麻雀”做喻体所指,反映出谚语与空间位置、劳动场景、认知模式等有很大联系。

5.avoir trop de pain sur la planche同时做两件事

A la faim,tout est pain饥不择食

这两个例句中,喻体都是pain(面包)。众所周知,法式面包闻名全世界。第一句“有太多的面包在木板上”表示同时做很多事情,精力无法顾及。第二句“饿的时候什么都是面包”描写人在饥饿的状态下不挑食物的存在方式,表现出了法国人对面包的喜爱。汉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匹配的谚语。

这再一次说明,谚语的喻体是由生存空间、劳动场景、认知模式等的心理投射决定的。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的事物更容易被族群所接受。

(三)以身体经验作为谚语喻体所指

1.avoir le melon déplumé秃子

“削了皮的甜瓜”来描写人没有头发。一方面le melon(甜瓜)和人的头很相似,都是圆圆的物体,déplumé表现了瓜的干净,没有一点皮,也比喻了人的头很干净,没有一根头发,很生动形象。

2.se faire déboiser la colline 理发

“让别人砍丘陵上的树”与“让别人剪自己的头发”有异曲同工之妙。La colline:丘陵。Déboiser:滥伐树木,在丘陵上滥伐树木,la colline如同头发。法语虽没有直接说出剪头发这个行为,但很形象地表现出了所要表达的意思。

3.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 说曹操曹操到

Le loup:狼。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在谈论狼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它的尾巴”。“说曹操曹操到”描写正在说某人的时候某人就到了。其实,“说曹操曹操到”还因为曹操疑心很重,到处都有他的耳目,我们很难掌握到他的行踪,这一点与狼一样 。狼与曹操在他们所处的社会都是强大的,二者都比较狡诈。所以当人们说“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或“说曹操曹操到”,一方面都表现了说话者在看到自己谈论的人出现时候的惊讶;另一方面似乎也间接警戒人们不要在他人的背后说他人的坏话。

4.c’est Gros Jean qui en remontre à son curé班门弄斧

Gros Jean(神父)及le cure(神甫)与鲁班及斧头之间的比较。C’est Gros Jean qui en remontre à son curé.神父想表现出自己比神甫强,可以说是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鲁班是战国时期的天才木匠,在鲁班面前炫耀自己的用斧能力实在是自不量力。神父和神甫都是在宗教方面有造诣的人,而斧子对鲁班来说也是轻而易举的。这组喻体都表现了想要炫耀自己某方面的才能,孰知炫耀对象也是这方面才能的高手。

5.couper l’arbre pour avoir le fruit杀鸡取卵

L’arbre(树木)和le fruit(果实)与鸡和卵之间的比较。法语的这句话意思是砍掉树木为了得到果实。与杀鸡取卵所要表达的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的意思一样,法语和汉语运用了不同的但又有共性喻体来表达类似意思。

6.A chaque pied son soulier量体裁衣

Le pied(脚)和le soulier(鞋)与身体和衣服之间的比较。“每一双脚都有适合自己的鞋”与“根据每个人的体型不同裁剪衣料”都表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是法语用脚与鞋子之间的关系,汉语用体型与衣服之间的比较。但共性都是每一个人的脚或体型都不一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marcher sur des oeufs如履薄冰

L’oeuf(鸡蛋),在鸡蛋上行走与在冰上行走一样艰难。法语用“鸡蛋”作为喻体,汉语用“冰”作为喻体。行走在鸡蛋上,因为鸡蛋小、难以承受人的重量;在薄冰上行走,由于冰薄,行走之人随时会掉进冰窟窿里。“鸡蛋”与“薄冰”的共性是很难行走,让人处于险境。这就说明虽然法语和汉语的喻体可能不同,但是通过形象的喻体所指,仍然能达到生动的表达效果。

三、结语

谚语是某一民族族群广为流传的认知模式的话语化。就传播媒介来看,谚语的产生主要是口头的,成熟以后兼有口头言说与书面运用;就方式来看,是面言式与背言式的结合;就功能类型来看,主要是对具体民族初民生活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以描写、陈述为主要功能。可以说,谚语是民族的文化标签。谚语喻体所指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语言学家认为,“词的任意性是绝对的,词的理据是相对的,我们说词所表达的概念和它的语音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任意决定的,那是就此产生时的情形而言的。当词一旦产生,并且为社会集体所接受,这种关系就约定俗成,已经固定下来。作为一个语言集体的成员,人们除了遵守,没有别的选择余地。”(程依荣,2007:6)透过谚语喻体所指差异的背后,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家间不同的生存空间、劳动场景、思维特征、认知范畴的深层差异。

有人说,“谚语是个人的思想,众人的智慧,它表现大家认同的道理,更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更大。”(程依荣,2007:275)的确,谚语使人们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研究法汉两国谚语喻体所指的差异,对于母语是汉语的法语学习者,能更好地了解两国文化差异形成的深层原因,进而能更好促进两国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陈伯祥.街头法语:俚语(David Burke)[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3][美]约翰·J·麦休尼斯.社会学[M].风笑天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法]若盎·塞尔维埃.民族学[M].王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美]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M].李培茱,高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6][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7]尚玉昌.动物行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潘世松.喻体的能动性与性别差异[J].修辞学习,2001,(6).

H0-05

A

1006-5342(2011)08-0089-03

2011-06-12

猜你喜欢

所指喻体钉子
当钉子邂逅毛线
少了颗钉子
钉子
遗忘者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火柴迷宫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