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从“诗可以怨”的角度看《史记》的悲剧英雄主义色彩*

2011-08-15邹戈奔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李广司马迁项羽

邹戈奔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从“诗可以怨”的角度看《史记》的悲剧英雄主义色彩*

邹戈奔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孔子的“诗可以怨”的诗学思想,点明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乃至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世文人作家,无不以“诗可以怨”的思想作为其创作宗旨的一部分,并在其文学作品中,自觉地表现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用。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部活生生地传达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的不朽著作。《史记》中人物形象所具备的悲剧英雄主义色彩,也正是司马迁本人的思想旨归。他通过对这些悲剧英雄的浓墨重彩的刻画,从而将“诗可以怨”的思想发挥到了一个新的极致。

诗可以怨;社会功能;司马迁;史记;悲剧英雄主义色彩

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开创性的,就如《古兰经》是阿拉伯世界的第一准则一样,孔子所提出的主张,很多都成了后世的行为准则,历代以来,直到有清一朝,他的有些思想、地位比当时的法律条文还要高。毫无疑意,他的主张很好地解决了人和人以及任何社会之间的关系。就凭这一点,就可以永垂不朽了。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论语》和《礼记》两本书里面,尤以《论语》一书为最。宋朝的开国元勋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从今天看来,赵普的言论似乎有一点点夸张之嫌,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孔圣人的理论,为后世统治者建立了更适合其发展和运用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在政治、社会、伦理、思想以及文学、美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上下两千余年,前后数十个朝代,都处于孔子思想的统治之下,而且,他的思想深入到了人们的骨子里头,人们会自觉运用孔子的理论来维护自己,同时,也会自觉维护孔子的思想,由此可见,这种影响是互动的,双重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有华夏文化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孔子的思想。

孔子对于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文学理论“兴观群怨”中。他在《论语·阳货》中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的“兴”,按照包咸的说法,就是“修身当先学诗”。可以这样说,孔子所谓的“诗可以兴”,指的就是文学在修身养性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所谓“观“,郑玄认为是“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进一步解释“考见得失”,孔子认为,文学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有一定的认识作用的。所谓“群”,孔安国解释为“群居相切磋”,也就是说,文学可以促进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并通过这种沟通,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更进一步加深,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融洽。至于“怨”,就是“怨刺上政”(孔安国语),也就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对统治者的怨刺,对自己社会理想的表达,以及对个人处境的怨叹。

孔子的“兴观群怨”思想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他对《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尧帝的“诗言志”思想指出了文学的社会公用,孔子尊尧帝为古之圣王,他进一步发展了尧帝的思想,指出了文学的政教作用和现实意义,这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一项重要贡献,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学和文学理论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有力武器。尤其是“诗可以怨”的思想成为我国后世文学创作的一大主流,是我国古典文学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文人,从“诗可以怨”中反观自己作为文人的良知,并将其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准绳,自觉地承担起了批判社会不良现象、为老百姓大声疾呼的历史重任。

下面,我们以《史记》为例,谈谈“诗可以怨”思想在后世文学中的具体体现。

《史记》号称“无韵之《离骚》”(鲁迅语),读这部鸿篇巨作,很容易就让人想起《离骚》这篇绝世之作来。屈原在《离骚》中慷慨悲歌,情郁于中,声发于外,终于成就了这部万世之经典。《史记》也是如此,它继承了《离骚》的怨愤刺讽,与其说《史记》是一部记叙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正典,还不如说它是一首充满悲剧色彩的抒情长诗。《史记》的悲剧性,几乎贯穿于全书一百多篇文字中,每一篇就是诗歌的一个段落。这首卓越超凡的悲情诗,洋洋洒洒,动人心弦,催人泪下。司马迁幽厚的怨愤,深刻的情感,均输注在这五十多万文字中。下文中,笔者将重点从项羽和李广的悲剧性结局谈谈《史记》的抒情色彩。

毋庸置疑,项羽和李广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项羽天生神力,拔山举鼎,力敌万人。小时候,叔父项梁教他书,不成,认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教他剑法,又不成,认为“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史记·项羽本纪》语)。项梁看他志向远大就教他兵法,可他学了一段时间,又不学了。一次,他见到秦始皇出巡,仪仗威严,声势浩大,于是就产生了取秦皇而代之的豪情伟志。随后,他和项梁诛杀会稽太守,举兵起义,一路降英布,破章邯,灭秦室,都彭城,朝诸侯,大小几十战,未尝败北,可谓一代战神。李广熟读兵书,深谙兵法,英勇善战,爱护士兵,深得部众敬仰。他镇守边关十多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保江山宁定,素有“龙城飞将”的美誉。这两位大英雄,虽然都气若惊雷,振聋发聩,可是,他们的结局却又如此惨淡。项羽垓下一战,四面楚歌,最后别姬赠马,自刎乌江。李广戍卫边疆,功不可没,但因战场迷路,贻误军机,被大将军卫青参奏,最终因不忍对刀笔吏,自刭而亡,令人扼腕。后人有诗句叹曰:“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确实如此。项羽和李广,都是驰骋疆场、千里杀敌、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是人们心目中璀璨的明珠,然而,他们的结局却又那么黯淡,使人不由得心生悲慨,感叹万千。

项羽和李广的悲剧,项羽归结为“天命”,李广归结为“数奇”,都没有说到重点,事实上,这是他们性格的悲剧,只要性格不改,这种悲剧就无可避免。他们都豪迈慷慨,心胸坦荡,谈笑风生,雄姿英发;他们都仁厚衷肠,爱兵如子,深得部下尊敬;他们也都热爱名节,不拘小利,不工心计,在政治旋涡中刚劲秉直,奋其私智,不知通变。在战场上,他们是人们心目中的战神,是后世军人的楷范,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性格弱点,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任性使气的他们却又如玉石一般不堪一击,败下阵来,落得个凄惨收场!

《项羽本纪》和《李将军列传》都是《史记》中的经典之作,项羽和李广这两位大英雄的身上,也寄托了司马迁太多的心血与感情。其实,司马迁在记叙项羽和李广的英雄事迹的同时,也是在诉说自己屈辱忧愤的衷肠。如此酣畅淋漓的文字,读来令人汗发沾衣,泪下如雨,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和雄健的笔力,是不可能写得出来的。司马迁极力推崇这两位大英雄,就是出自他对男性精神的推崇和对不平命运的抗诉!

司马迁才冠天下,学博海内,夙有“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宏愿。自父亲司马谈去世后,年仅二十八岁的他就继任了太史令一职,并开始了这部煌煌大作的编撰。然而,在李陵事件中,他因给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羁押,最后处以腐刑。他的悲剧性人生,自此也展开了卷幅。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在司马迁看来,腐刑是最不能接受的。他在这篇书信的最后写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由此可见其心理上承受的无比痛苦。这种命运的剧变,让他饱尝了生活的苦难,使他倍加为命运的不公而愤慨。因此,无论是项羽还是李广,甚至屈原,都是他理想中的大男人大英雄的形象,他们广博的心,豪壮的气,深厚的情,精诚的义,都分别从某些角度代表了司马迁的审美趋向,都不可避免地烙印上了司马迁本人的悲情愤慨。在他们的事迹里,到处可以找到司马迁自己的影子。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的刻画,都是司马迁受耻辱之后对伟男子的极力推崇与渴望的具体体现,是司马迁积郁情感的淋漓宣泄。由于这些人的人生经历和最后结局都与司马迁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都充满了奇伟与败亡、辉煌与黯淡的传奇悲剧色彩,所以,司马迁有意无意中在他们身上倾注了更多的情感和笔墨。

在《史记》中,司马迁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一系列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在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寄托了司马迁太多的人生感慨和志趣追求,英雄人物的悲剧,正是司马迁本人悲剧的投影与反射,这是司马迁对孔子“诗可以怨“思想的忠实践行的结果。孔子”诗可以怨“的文学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1]司马迁.史记[M].上海:中华书局,1982.

[2]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3.

I206

A

1006-5342(2011)08-0039-02

2011-06-14

猜你喜欢

李广司马迁项羽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How to Arou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Study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李广的故事
An improved potential field method for mobile robot navigation①
梦遇项羽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