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话语权与文化身份
2011-08-15吴苏明
吴苏明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话语权与文化身份
吴苏明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看不见的人》;黑人;话语权;文化身份
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 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 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生出权力,黑人要想得到最终该有的身份地位,就该努力去恢复自己的话语权。
文化身份是一个文化群体或个体界定自身文化归属的标志,也是每一个文化群体或个体生存的依赖。法国后现代思潮的前卫人物、结构主义哲学家福柯的话语理论的基本观念是“人是受话语支配的”[1]94。柯的话语不同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在他看来,话语是一种实践,而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和静止的结构。福柯的话语理论用符号系统及其符码和话语分析文化和社会。在他看来,任何话语,包括文学的话语,都不可能是完全自律或自治的,而是社会中权力关系的产物。话语权即话语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话语权的多少即代表着文化身份的高低。
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黑人在社会上所受到的种种歧视。当时,黑人被白人掳掠到新大陆,生活在一个白人占绝对优势的社会,白人文化占据统治地位,他们被迫与自己的历史割断,逐渐丧失了身份和话语权,迷失了自我,本民族的语言变成了遥远记忆,从而降低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地位。在小说中,黑人的话语权无时无刻不体现出黑人生活的艰辛和身份地位的卑微。
一 白人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
福柯的话语理论中,权力是“支配人体的政治技术”,它不是指“某个阶级、集团、个人享有什么权利,而是指这种权利是如何行使从而拥有权利”[2]139。《看不见的人》中无名无姓的主人公是一个黑人青年,在其童年和少年时期,他拒绝接受祖父临终时关于同白人进行不懈斗争,以“迎合战胜他们”的训诫。可是他却接受了父母的调和态度,并参加了一次屈辱的拳击赛。在拳击赛过程中,白人无视他们的生命,无视他们的感受,把他们当成玩偶、乐子,残忍的进行糟蹋侮辱。之后主人公因发表了一篇让白人满意的谦卑的演讲而获得了奖学金,白人控制着他们的话语权,令黑人说着让他们满意的话语。
《看不见的人》的最后部分,主人公最后终于认清自己真实的社会地位。他第一次承认了自己是不被看见的人,是一个隐形的人,而且觉察到自己在生存了20年之后,直到发现已经被看不见时才真正活了起来。这是因为主人公脱离了本群体的文化根基,游离在白种人的边缘,对他来说这就是生活的悲剧。主人公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反映了美国黑人经常处于的一种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白人彻底剥夺了黑人的人身权,文化权和话语权。更不幸的是,历史上大多数的黑人都作为弱势群体,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渐渐地接受了这一切,自暴自弃,活在憧憬美好未来的世界里。
毫无疑问美国社会从它形成以来就是白人占主体地位的社会,在美国社会里黑人群体是不被看见的隐身人:他们微弱的声音淹没在强大的白人主旋律之中。油漆厂的工人对社会的种种虚伪和假象,倍感压抑和郁闷,不停地批判和否定现实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秩序,揭露和谴责生活中的种种丑行和劣迹。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意见无法被传达到上级领导那里,即使被听到也是无声之言。白人老板无视他们的人权,仅视他们为工作的机器,黑人压根就没有发言的权利,所以,真正拥有权力的人不再狭隘地局限于社会地位高的人,而是那些能够让别人听到自己声音的人。这就形成了美国白人话语一言堂的局面,也再一次体现了黑人身份的卑微。虽然也有相当一部分黑人在主流社会边缘挣扎与反抗,可是黑人所受到的精神侵蚀、情感伤害及其严重,黑人想要寻求在以白人为中心的社会里丧失的身份以及文化自我,困难重重。
二 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
在《看不见的人》中,无名无姓的主人公异常努力地想丢掉自己的身份,隐藏自己的声音。开头部分就提到他因载着白人领导,慢行在校园的大道上,仿佛自己的地位也上到了一个台阶,沾沾自喜,感到自豪。他因处在白人的光环之下洋洋得意。之后主人公又来到了一家油漆工厂做事,中途因发生事故被送进了厂医院,并被那里的医生作为新进仪器的实验品,差点丢了性命和记忆。庆幸地是,之后他遇到了一个好心的黑人女性玛丽并在她家租了一个房间,在她的帮助下慢慢地适应环境,恢复了一部分“黑人身份”。但他却厌恶这个身份,有一天偶尔在房里发现一个当作制门器的铁铸黑人像,把它看作自我嘲弄的象征,随手捡起把它摔坏,还打算把它扔掉。他先把它扔到别人专用的垃圾桶里,却被垃圾箱的主人——一位黑人女性看见,当场叫他把它捡回去;后来他把它扔在街心,又被人当作失物捡起送回手中,这黑人像简直是怎么扔也扔不掉。他努力去否认自己的民族,否认自己的身份,否认自己的权利,这一切都是当时为了获得自由人身份的美国黑人在构建自己文化身份方面所作的尝试。然而,正是这一种意识使他不断遭到别人的背弃。这种行为恰恰很符合福柯的权利理论,权利对行为的产生都进行了从外部到内部,从言语禁忌到“求真意志”的严格控制。
在M.福柯的一生中,他总是不遗余力地置身于为被排除边缘的他者说话,努力去发现被知识、权利压抑的异端和边缘化的东西,竭尽全力让这些异端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共鸣[3]189。但是在主人公的年代,黑人想融入白人社会,总会遭到白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抗拒,这使得这部分黑人不得不降低身份努力的去迎合白人。小说中,油漆厂地下锅炉房的“负责人”布洛克威长年在地下劳作,不仅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恶劣的住宿条件没有任何抱怨,对压迫剥削他们的白人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狂热地迷恋自己所管辖的黑暗的锅炉房,津津乐道于他对油漆厂的“贡献”,而且还对为工人争取应有权利的工会怀有刻骨仇恨,只要白人愿意,他可以把工作量无限制地提高。他利用自己的辛苦劳动来博得所谓的“尊严”,在自己的种族面前狐假虎威。事实上他已站在了白人的一边,可惜的是,白人们却并没有因此善待他,白人老板总想让年轻的白人工程师在熟悉了他所掌握的技术后替代他,现发给他的也是看门人的薪资待遇。滑稽的是,他还是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伟大贡献的得意中,自欺欺人。这是一位典型的白化了的黑人,他处于白人这所谓的“高层”阶级圈中,必然寻求自己应具有特权地位,于是他被整合进统治阶级的营垒,消除了种族,阶级等的差异。也就是说他在追求“主体同质性”的精英身份的同时,忘记了“主体异质性”的边缘文化身份。
三 文化夹缝中求生的黑人身份双重性
长期以来,美国黑人挣扎于被同化与保持自我之间,正如杜波依斯所说:在美国社会中的“每个黑人都能感到他自己作为一个美国人与黑人二重性——每个黑人都有两个灵魂、两种思维、两种难以调和的竞争和在一个黑色躯体内的两种思想的斗争”[4]103。这种“二重性”成为黑人身份最大的烦恼和困惑,它反映了美国黑人在对立与错位的黑白文化夹缝中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心态。
在《看不见的人》中,黑人大学校长布来索为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蓄意地背叛白人和黑人。他的身躯是黑色的但灵魂已被“洗白”,已经与黑人的身躯分离。虽然他官阶低微,但由于小说中话语权的错置,使他成为了掌握别人命运的关键人物。在自己的种族中他虚伪的对待自己的黑人兄弟,出卖种族亲情以维护他自身的权威与地位。因为主人公让白人看到了布来索不想让白人看到的东西,他虚伪地许诺主人公说介绍他到白人那里去工作。事实上,他所开出的介绍信恰恰是为了想斩断主人公找工作的路。这对主人公无疑是一把利剑,毫无亲情所言。这一类黑人似乎已经消除了自己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身份,当他作为边缘化的“从属臣民”时他没有话语权,当他挤进中心话语圈分享其话语权时,他说着第一世界的“话语”,行使着第一世界的“权利”,他似乎无力找回历史记忆中沉默的“话语”。[5]122统治者手中的权利使这种话语以什么的形势出现,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被他控制的命运。通过权力制定出来的话语天生凝聚着权力的威严,这种制定话语的权力正是布赖索这样的黑人无限憧憬,极力向上爬的原始驱动力。他们带有两种身份,即黑人和美国人。在那个时代,白人种族主义的猖獗使得刚刚获得解放的黑人在文化身份的问题上陷入困境。在种族和肤色问题上,他们常常感到难以定位,有时不知道自己正确的位置应该在黑人群体中还是在白人社会里。一部分黑人为了让自己活的好一点,渴望融入白人主流社会,试图在话语权上冒充白人。这种偏离常规的话语权利只能加剧种族的紧张和矛盾,使黑人难逃历史性的悲剧并陷入无尽的痛苦深渊。
一个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指向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经过长期演化逐渐形成的,得到该民族成员共同认可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影响巨大,它会深深潜入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通过人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作者通过福柯的话语权理论在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塑造了两个民族的关系,两个民族的文化身份地位。话语衍生出权力,最初白人为了体现统治者的权力,处处压制着黑人的话语权,后来这种压制慢慢转变成了一种行为的力量,渐渐地,黑人消失了并成为了白人及自己都看不见的人。这个处境本是外在强加给黑人的,但是由于“社会对话语的占有”,以及社会教化的作用,它已经内化成为对话语使用者的内在要求,能够对他们的行为构成指导,产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要想得到白人以及其他民族的认同,黑人就应该努力去恢复自己在多元共存的当代北美社会中应当拥有的地位和话语权。
[1]刘北成编著.福柯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2]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狂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9.
[3]A·查普曼.黑人的声音:美国黑人文学选集[C].新美洲图书公司,1968.
[4]DUBOIS W E B. The Soul of Black Folk [M]..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94.
[5]Robert O’Meally. New Essays on Invisible Ma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6]Ellison Ralph.Invisible Man.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Key words: Invisible Man; the black; discourse right; culture dignity
Abstract: In Visible Man, the black American male writer Ralph Ellison has exposed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oppression which were suffered by the black and written the black’s history in which their words were distorted, blotted out by the white. And he has described the black’s culture dignity crisis for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loss of cultural identity of Black men from three causes, the first one is that the white had deprived black men’s discourse right in life, the second is the black men have a self-imposed exile for discourse right and the third is black men have double sexual identities in caught between cultures for surviving. Discourse derives the power, if the Black want to obtain the status they should have, they must make efforts to restore the discourse right.
On the Discourse and Culture Dignity of the Black of Invisible Man
WU Su-m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76, China)
I106.4
A
1673–2804(2010)02-0183-03
201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