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个体与群体视角探析独立与合群现象

2011-08-15周金运

关键词:群体个体意识

周金运

(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学工处,广西 钦州 535000)

从个体与群体视角探析独立与合群现象

周金运

(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学工处,广西 钦州 535000)

个体与群体;独立与合群;二元困境

个体与群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生不能无群,独立抑或合群,是个体存在的普世性需要。许多人在个体独立与群体归属之间,面临着二元困境。从个体与群体视角来探讨其中缘由,为构建个体自由之人格,独立之精神,以及个体与群体的良性关系寻求理论解释和现实对策。

一 问题源起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分成诸多群体,这种现象在不同的专业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宿舍里也存在类似的“派系”,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合群、交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独立抑或合群,是个体存在的普世性需要,然而,在某种情景下,选择独立,或选择合入某群,却背负着内心或外在赋予的压力。个体健全发展的前提需要自主之人格,群体的良性功能对个体的完善亦有积极作用。然而,当个体不得不违背自身意愿,放弃独立之思想,屈服于群体压力时,群体的负功能与社会主流要求显得格格不入。

许多人在个体独立与群体归属之间,面临着二元困境,本文试图从个体与群体视角来探讨其中缘由,为构建个体自由之人格,独立之精神,以及个体与群体的良性关系寻求理论解释和现实对策。

二 个体的独立与自由

个体活动是群体存在的前提,是群体活动的具体体现。个体有其存在的独立性,每个有生命的个体皆是独一无二,有独特的本质与意识,个体的发展与成型是个人不断参与社会实践的结果。“由于个人实践活动和生活经历的独特性,造成了丰富多样的人的个性。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更没有两个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完全相同的个人,因而也就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个体意识。”[1]成型于宏观社会关系中的个体意识并非盲目受制于群体指令的影响,丧失个体的独立性,而是主动对外在观念、价值、规范进行建构整合,以及内化与再造。在不违背道德、纪律、法律的前提下,个体有自由的意志与行为,这种自由分为自然的自由和社会的自由,个体可主动认识和使用客观事物,并在活动过程中自主选择行为方式。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拥有选择的权利,可以自由的思考,创造,根据自身对外在事物及内心世界的认识,能动的制定目标,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调整人生方向和活动方式,不断激发自身潜能,最大限度的使用自己的力量来把握自己的生活与命运。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作为自己的主人,个体把社会关系、社会环境、设施条件等外在事物当作自身活动的客体,置于自己的调控之下,根据需要用来为自己服务,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选择权。个体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和事,加入某个群体,或者远离某些群体,作为主体的个人,是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并通过此种方式,不断巩固和强化自身的主人角色。这是实现人的主体性的重要建构。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伦规律的前提下,摆脱自然、社会、躯体的多重束缚,由受外在物及不良社会关系到的支配,转变为对这此类客体的驾驭,真正实现个体对自然物的自由、对社会关系的自由、以及对躯体内外兼修的自由。

从生活领域到精神空间,个体需要有属于自身的私域。“这是人的充分自由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对其自身的身体、人格、财产和精神享有充分的自由权利,这一空间的绝对性意味着排斥公共权力的不当干预,为人类的类生活提供具有人格尊严和选择自由的主体。”[2]

三 群体的普世性

个体活动是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个体的独立与健全对于群体的合理构成有积极意义。个体的独立与自由具有相对性,群体的存在则具有绝对性。群体的普世性存在注定了个体无法独立于群体系统之外,个体的每一步,总伴着群体结构的如影随形。

群体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联系而成的集合体,群体存在反映着某种社会关系或社会活动状态。群体由个体构建而成,却不是个体存在的简单之和,群体可以整合个体元素的多元力量,形成超越于个体的结构系统。群体的存在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具体表现为家庭、族群、职业团体、国家社会等,其中基于血缘关系、出生、成长所在地关系、职业关系、物质交换等因素而伴生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物缘群体等群体类型。家庭是个体存在过程中最早的一个群体,个体的人格、气质、行为习惯等受到极为深刻的影响。个体带着从家庭中所习得的最初的品行步入社会,因学业或职业的关系,加入到不同的群体中去,在个体独立与自由发展过程中,面对着来自群体的必然性影响。

群体的功能主要通过群体结构关系、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等要素来发挥作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群体不仅仅是人群的集合、或社会的类属,它展示的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独特模式。换句话说,他们形成了一种社会结构并对其成员有某种确定的期望。群体还能过一些特定的意义与规范产生了群体文化。所有群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并且从属于群体的个体成员,在人格、信仰和价值观方面各不相同。通过共享群体的意义与规范,群体中的人就产生了一种作为群体成员的认同感。这样,群体中的人与群体外的人有了十分明确的区分。因此,社会群体就可以定义为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3]

群体由个体构成,个体意识的独特性与多样性使群体意识的存在成为可能。旧观念的老化、滞后,新思想的开端,新的观念和行为指向性的形成,必然先在个体身上发生,再逐渐形成系统性的群体潮流。个体意识发展,融合,推动着群体意识的不断变化、更新。个体意识成了群体意识的活动之源,对群体意识而言,个体意识具有不可或缺性,然而,这并非等同于,个体意识可以凌驾于群体意识之上。在人类历史活动中,人总是某一社会结构中的人,是某一个群体中的个体,个体的存在总是伴随着与他人的互动背景,脱离了群体的关系,个体难以存活,意识的生命载体消失了,意识也会随着消逝。此外,群体意识融合了众人之智,是某一特定人群共同体的大众化意识,是众人对群体组织的集体荣誉感、责任观、群体目标、方向、仪式、角色扮演等要素的理解与认同,是群体成员相似及至一致的生活经历、利益追求、社会层次的现实反映。群体意识融合了大众的力量,制约着个体意识。

群体以其独特的影响力,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功能:“一是群体归属感。同一社会群体的成员间具有思想意识上的互相感应,即可以形成思维共鸣与共振,而对其他群体的意识相对排斥。群体归属感又称‘我们感',这种群体意识一旦形成,群体人员就与群体外的人有了明确的区别感。群体成员的理性的、感性的和意志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在交往中得以实现,情绪、思想、观点的共同性显示并形成和强化起来,个体在群体中找到了归属。二是群体认同性。某一群体的成员具有大致相同的价值与评价标准,即有群体认同的‘是’与‘非’。三是群体受益度。个体之所以加入某一群体,根本原因是由于从群体中可以获得某种利益,受益度越大,合群性越强。如果一个群体不能给其成员带来利益,甚至带来损害,这一群体迟早会瓦解。”[4]群体的这些功能,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性,一个良性群体可以为个体提供安全、尊重、归属、爱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然而,一个“失范”的群体也可能会限制、压抑甚至打击个体的追求,促使个体脱离正常发展轨道。

四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及困境

1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个体与群体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个体在表现出不可替代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得不受制于群体的宿命,两者在独立与互动中演绎着繁杂而多姿多彩的关系联结。

“人的存在中的个体之维,根源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外在性。从本体论的层面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有内在性,又有外在性。个体固然不能离开与他人的关系而存在,而只能存在于关系之中,但他总是包含着不能为关系所同化或消融的方面。关系相对于个体而言,具有为我而存在的一面。个体之间总是存在某种界限:‘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这种界限不仅表现在时空上,而且具体化为心理距离、利益差异等。‘我’承担的某些社会角色固然可以为他人所替代,但‘我’的个体存在却具有不可替代性。”[5]这种不可替代性,凸现了人是历史活动的前提,体现了人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物的独一无二。个体的人格、价值取向、终极信仰、人生追求等生命形态以独特的姿势立足于世,展示着个体的品性。然而,人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态势,个体的每一步,都基于社会存在的背景,个体的成长以及禀赋的发挥,都离不开群体公共领域。基于这样的维度,不难发现,个体的存在通常联结着人的私域,群体作为大众成员共同体,扮演着公共领域的角色,从个体私域和公共领域的视角出发,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具有多重向性。“从存在形态看,二者的关系,首先体现于内在性和外在性。以个体的情意、信念、取向、价值关怀、品格、德性等为内容,私人之域取得了观念的形式;在这一层面,它同时内在于个体的精神世界,并相应地呈现内在性的特点。比较而言,公共领域则更多地展现于相互交流、共同生活、公开参与等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过程,从而超越了个体之域和内在之维,具有外在性的特点。与之相关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相对于私人领域的个人维度,公共领域同时表现为社会之域。当然,如前所述,二者的区分也具有相对性:同一观念,作为个人的所思所想,属个体之域,但一旦表达出来,便进入公共之域。在此意义上,个体之域与公共领域不同于界限分明的空间区域,而是同时在实质的层面表现为个体性与公共性等存在规定。”[6]个体私域与群体公共领域的关联,使个体活动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群体的印记和约束。

2 个体与群体关系的二元困境

个体构成了群体的存在,个体的发展也离不开群体的功能。当个体愿意归属于群体,群体对个体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时,个体与群体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彼此促进,相互完善。

然而,当个体不情愿归属于群体,而又不得不因某种需要,或迫于无法回避的外力作用无奈就范时,个体的自由与群体的约束会处在难以解决的二元困境中。在相对强大的群体面前,弱势的个体为了寻得一个存在的合理性位置,放弃自己的独立与自由,屈服、依赖于群体的保护,在获得来自于群体的安全感的同时,又套上了新的枷锁,重新陷入自由缺失的状态。人生活中不可以无群,然而,当个体在某一段时间内难以找到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群体归属时,许多人会机械或被动的适应某个群体。接受群体赋予的特征,“按外界的要求行为处事,以放弃个性、成为机器人作为代价,自动地与他人保持一致,来消除‘我'与世界的矛盾,使自己不再孤独、忧虑和软弱无力。这就好像给自己涂上了一层保护色,通过磨灭自己的个性,从而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如此自动适应的结果是,丧失自我或用一个虚幻的自我来代替真实的自我,个人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深切的怀疑,更加觉得无助与不安。”[7]这种适应方式的消极结果显而易见,为了求得精神上的安全感,而不得不隐匿自己真实的完整个性,虽然在一段时期内缓解了离群的孤独与焦虑,却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且陷入更大的束缚中,套上更沉重的枷锁。这种负担会影响个体的态度、向心力、积极性,抑制个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终削弱个体的群体归属感和破坏群体的凝聚力。

当个体不情愿而又迫于形势,难以摆脱群体的束缚和控制时,也存在坚持自主独立,力求超越于群体势力的个体。此种情况下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强的主体性,拥有先进于常人的意识,追求群体大众还不曾领悟,甚至是反对的思想与行为。此类个体往往不为多数人所理解,通常是孤独的,此时的个体可以领先大众,在不为人所知的境界里享受自由,同时却也面临着主体自由与群体排斥的二元困境:如果沉醉在自主的独立个性里,会同时意味着与众人格格不入,特立独行的个体会在众人的不解中,成为孤独先行者,抑或成为异类的英雄。倘若个体要获得群体的认可,须遵从群体的纪律、权威与统一,履行与大众一致的步调,无疑,这要以让出自由为代价。这是一种痛苦的选择:坚持个性意味着受到众人的挤压,选择群体一致化则要背叛个体的自主性。个体在独立与合群之间,难以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在进退维谷中做着无奈的选择。

五 结 语

消极适应不是个体摆脱群体困境的合理出路,积极而良性的归属与互动才是面对二元困境的理性方式。然而,怎样才能达成个体与群体的完整和谐?要如何选择才能充分实现独立自由与群体归属的“双赢”效果?要找到根本的出路,依然显得困难重重。

现实留给个体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也是有限的,每一个个体都难以挣脱于群体之外谋求自身的自由。这种悖论在当代生活中依然难以妥善解决,然而,探索的精神的不曾泯灭,在相对合理的选择中,个体与群体可以努力达成较大程度的和谐。“从历时态角度考察,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是当代人类理性的发展趋势之一。在西方文化中,个体挣脱了群体的束缚而挺立出来,而在中国文化中,群体则从个体中游离出来并成为一种普遍化、绝对化、片面化、工具化的压抑个体的东西。在时代变迁中,人们回顾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发现人类理性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整合现象,东方精神与西方精神、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等等,它展示了个体与群体相互结合的现实和未来合理性。”[8]这种结合点最终归结到两者利益的兼容与相互促进上,从个体群体化到群体个体化,个体利益的实现应有利于群体利益的完成,群体利益的达到可以促使个体利益的满足,通过良性互动,实现个体与群体的统一。

[1][4]郭建宁. 关于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的若干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1): 44-45.

[2]李晓辉. 公域与私域的划分及其内涵[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4): 127.

[3][美]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第十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173.

[5][6]杨国荣. 个体之域与公共领域[J]. 社会科学,2009(5): 118-122.

[7]胡碧霞. 现代人的自由困境[J]. 阴山学刊, 2008, 21(5): 35.

[8]柴文华. 中国伦理文化重建中的“三个统一”[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26(1): 26.

Key words: individual and group;independence and gregariousness;duality dilemma

Abstract: There are so much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group, nobody can live without the group. Independence or gregariousness, everybody must face it. Many people are in hot water when making a choice. This text try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 with the view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so as to seek the thoery explanation and the reality countermeasure, for construching the freedom personality, independent spiritual,and the optimu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group.

Investigating the Phenomenon about Independence and Gregariousness with the View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ZHOU Jin-yun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 Talent International College, Qinzhou Guangxi 535000)

G641

A

1673–2804(2010)02-0069-03

2010-05-15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启动项目 2009C162

猜你喜欢

群体个体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