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性与作风关系研究

2011-08-15

关键词:党性入党政党

万 毅

(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党性与作风关系研究

万 毅

(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科学解读这一思想,首先需要分析党性的不同承载主体政党与党员的区别,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党性与作风之间还存在一个中间环节。这是提出以党性保证作风建设的根本原因。因此需要系统研究党性同作风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清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的根源以及保证党组织的纯洁,为党的建设以及党组织更加健康长久的进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党性,作风,主体,中间环节,党性修养,作风建设

党性和作风关系上,大多认为党性决定作风,作风反映党性并且反作用于党性。究竟为何要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没有系统的论述,只是简单的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是很难让人明白其中隐含的内在规律性的,也不容易了解将二者统一起来的重要意义。仅就对《决定》中的以坚强的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的解读来说,有些研究是不够的。倘若党性是决定性的因素,只保证党性就好,没必要在去进行作风建设,因为作风已经由党性决定了;而作风建设要是不和党性联系起来,就缺少了本质基础。所以,党性和作风的关系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任何突出党性或是作风一方的作用都是不科学的;而且在研究二者关系时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阐述上都是狭隘的,是没有真正理解二者关系的做法。只有真正揭示隐含的内在关联,把握规律性,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系统研究党性同作风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清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的根源以及如何保证党组织的纯洁,为党组织更加健康长久的进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党性与作风的内涵

(一)党性的内涵。可以认为是无产阶级政党发展不断走向完善的规律性的实践凝结与体现。从党性来看,就可以见出无产阶级政党具有的实践性、科学性、群众性、阶级性的特点。这些是严格区别于非党性或者其他政党的特征。《共产党宣言》是最早阐释党性含义的著作。“他们不提出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P40)首先,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了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即使无产阶级本身也产生了许多的政党,这些政党存在着区别,但是共产党因为有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所以代表了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其次,正是自身的科学性,共产党可以把握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代表前进的方向。毛泽东认为:“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2](P800)很显然,宣言已经为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确定了党性特征,就是科学性,时代性,群众性。科学性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具备的本质属性。

列宁在《社会主义政党和非党的革命性》中明确区分了什么是党性,什么是非党性。他指出,“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3](P672)党性是政治性,是利益的集中反映。政党是时代的产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运动的结果,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共产党也毫无例外的具备这样的特点,很明显,党性就是政治的立场、观点、行动指南。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在建党初期就已经树立了自己的纲领: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同样,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也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行动的指南。也就是说,党性最核心的体现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党性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的。因此,党性是一个政党不断进步的思想源泉和力量源泉。总之,党性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性,还应富有时代性、群众性、实践性的特点。

(二)作风的内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有的放矢的态度”, “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2](P801)作风,一般是指党员的言行举止的公众表现。党员作风的集中表现就是党的作风。作风的内容不是单一的,是很复杂的。由党员组成的政党的作风关系重大,会影响长远发展以及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地位。尤其在政党面对严峻形势,肩负重大使命的关键时段。共产党在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开始认识到作风的重大问题。毛泽东继续列宁的思想,指出了科学性是党性的一种本质属性,党性还是一种作风。可见,由党性外在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作风。“学风和文风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2](P812)这就说出了党风的内涵,是党的作风,包括学风和文风。同时也说出了党的作风具有示范作用,也就是党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密切,因此,党的作风必须正派。这可以认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早思想源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既是党风内涵本质的科学阐释,也是对政党本身提出的历史使命。随着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作风建设已经成为党建理论中一项专门课题,也是现实中的重大任务。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各项事业,肩负重大历史任务。政党的作风的优良状态离不开成员的作风优良。面对复杂的时事,党员的作风建设成为必需,党员作风和修养的改进是必须的,并且是可能的。

二、党性与作风关系研究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决定》详细列举了当前党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把党性和作风关系问题作为重大问题提出来,明确阐释党性同作风的关系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党性和党风的关系,也是党的建设中无法忽视的重大课题。任何歪曲或者模糊党性同作风的关系的思想,都将会对党的事业以至于全国的事业造成损失。反过来,科学地认识二者的关系,从实践中正确把握二者关系,对我们党的理论本身是丰富和完善,对全社会是进步和发展。从学术和理论上来讲,关于党性和党风关系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

进步的现实要求进步的政治机体的正常高效运转。政党的作风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共产党员增强党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新的时期,新的任务,新的环境,要求共产党员更加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4](P333)党性的修养也是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作风建设的举措,因为从表现性上,党性修养为内在的,作风则关系到党的形象,甚至影响到政党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必须同时并举。

三、党性与作风的关系

(一)党性和作风的统一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有的放矢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5](P100)党的作风就是党性的表现,党性决定作风,作风反映党性。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先进的科学的党性,反映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形象就是共产党的一贯作风和不断完善的作风。从承载主体来讲,党性还是作风的对象或主体,这都不能脱离党员,因为党组织是以党员为主体的。在这个意义上,党性和作风就是统一一致的。

(二)党性和作风的差异性

第一,党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性的宗旨、态度、立场;党风是一种党的作风,表现在语言行动,也就是实践性和表现性。从一定程度讲,党性的表现就是党的作风,这里不包含坏的作风。这种作风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方法不好或者作风不良,不代表完全的党性,也是非党性存在的表现。第二,区别开党性的载体,政党的党性是具有宗旨性的行动纲领,是稳定性很强的,固化的,具有刚性的特征;党员的党性虽然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是个人党性的修养过程是漫长的,而且也不一定完全具备党性。这样的区别是很重要的,对于考察一个人是否具有入党资格,是否具备党员素质有评判的作用。党风是党的作风,同样不能混同于个别人的作风。这为检验一个政党的公信力是极为关键的。第三,党性是绝对的是与不是,没有好坏,善恶的评判标准;作风要有优良好差的分别,是可以通过党员的举止言行加以检验的。从一定角度讲,作风可以为党性的修养提供可供参考的标准。

(三)党性同作风的中间过程

党性是固化的具有稳定性的、思想观念,一旦确定就很难改变。作风却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具有多变性。当然,不是说党性就是永远不变的。党性也是与时俱进的,有科学性的本质和实践性的要求,作为政党的党性尽管相对于党员的党性更加稳定和完全,但还是需要不断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加以完善。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中国共产党对党章的修改。党性与党员自身符合,是一个过程。而党员的党性表现为作风的过程,伴随着同时和后天的修养的环节。党性修养同作风的形成是同时并进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后,受到周围人群以及家庭、学校影响的社会化过程。例如少年先锋队、共青团的活动可以认为是同时进行的后天跟进,有些人在成长以及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靠近党组织,接受党的思想,逐渐变成党员,不过由于受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会有一部分分化出来,或者出现犹豫、中断或者退出。当然,还有很多种情况。这就造成党员的群体来源多元性、党性与作风状态多变性。作风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且也有可能偏离了党性的要求,这是中间过程的影响。

所说的中间过程,是指党性和作风相互关联的环节。是党员自身经由一定时间,在某种或多种社会环境中,思想、态度、行为等等各种因素逐渐趋向党性的综合状态。由于这个中间过程的存在,才有了党性和作风的重大区别。也给党的作风建设增加了难度,使得党的建设成为始终要抓的大事情。这也是党中央提出以党性保证作风建设的题中之意。

四、结合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

(一)严把入党关以保证党性

“我们的党员由于原来的社会出身不同,所受的社会影响不同,因而就有不同的品质。他们对待革命实践各有不同的态度、立场和认识,所以,在革命实践中各有不同的发展方向。”[5](P801)我们处在全球化的开放的国际市场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处在各个阶层的人,那么不同经济成分为基础的阶层的人必然具有一定差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吸收入党人员时一定要严把入口关,注意入党口径的收放。在入党人员的考察上要严格客观。在已经入党的党员的管理上,也要进行入党后的跟踪考察。“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必须严把‘入口关’。要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要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和工作程发展新党员,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保证质量放在首位。发展新党员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放在对他们入党动机的考察上”[6](P132)建立完善入党人员的动机考察机制和思想理想等的综合考察机制,确保党员是真正具有中国共产党党性的人员。

(二)通过不断的作风建设来稳固加强党性

作风是可以通过党员的言行等外在形象活动加以表述、检查的,因此通过作风建设来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进行考量,建立一定的数量考核表。作风建设的开展,要紧密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4](P393)一旦发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作风出现问题,就及时进行教育与改进,使其认识到党性对于政党和党员的重要意义。

(三)通过党性的修养改良党员的作风

党性与作风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作用的。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更是可以相互促进,彼此保证。首先需弄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及同中国人民的历史必然关系。不懂得历史就不能理解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其次,要掌握一定理论分析能力和学习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树立正确的理想与现实目标。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深入学习,确定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信念。深入实践活动中,能够在群众中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而正因为我们要维护党性原则,从而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我们必须注意力求使党性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能见诸行动。”[7](P53)党性其中之一就是实践性,因此要求对党员和入党人员的考察上也必须在实践中进行。

(四)综合各种措施保证中间环节的正常关联

中间环节的存在,为党性修养与作风建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在实践中,建立对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人员进行实践活动考量机制,为他们进行记录总结,作为以后入党考察的因素进入个人档案。只有从长期和现实活动中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本质。其次,要延长入党积极分子的预备期和考察期。目前看,延长尽可能向前延伸,也在一定程度上向后延期。从根本上去除入党与现实利益的较强关联。现实中许多人的入党动机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考虑的,这就降低了党员的质量,对于党组织的发展是不利的。在环境因素上,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人民民主建设,使得有志于为人民服务的人具备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具备优秀的先进的理论素养和民主精神。党组织在中高层和基层要实现对接,也就是党组织要及时在基层吸收优秀的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人员入党成为党员。同时还应定期对党内那些党性和作风出现问题的党员进行教育培训,严重失职的党员要及时清退。总之,要多种举措并举才能保证党的纯洁性,使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路途上更加平稳有力。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列宁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刘少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D26

A

2095-0292(2011)06-0025-04

2011-05-27

万毅,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管理。

[责任编辑 孙广耀]

猜你喜欢

党性入党政党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憨娃入党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入党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