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译学辞典的实用性
——兼评《译学大辞典》和《中国翻译词典》

2011-08-15杜晓张君

关键词:译学辞典辞书

杜晓,张君

(1.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2.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264670)

论译学辞典的实用性
——兼评《译学大辞典》和《中国翻译词典》

杜晓1,张君2

(1.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2.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264670)

译学词典;实用性的体现;建议

辞书的实用性是辞书编写者首要考虑的目标,译学词典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条目检索方便性,条目安排分类性,条目选择专业性和代表性,条目编写系统性和整体性,附录设置相关性、必要性和适量性等。

辞书是一切工具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书,无论是谁,只要想钻研一门学问都不能离开辞书。辞书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需要,处处考虑读者的需要,充分发挥辞书作为解释疑惑的工具书的作用。辞书不是玻璃书橱里装帧豪华、价格昂贵的“观赏艺术”,而是读者得心应手的“案头顾问”(陈炳迢,1991:20)。因此辞书编写者应该把辞书的实用性作为首要考虑的目标。译学词典是辞书的一种,属于专门词典,它的主要适用对象是从事译学研究和学习的理论工作者,研究生和翻译实践者,实用性应该是其主要特点。

译学辞典的实用性,是孙迎春教授在《译学大词典》的《前言》中所指出的译学词典的五个特点之一。关于译学辞典的实用性,孙迎春教授指出,译学词典“还应具备实用性,即部分词条应提供大量的具体对策,具备可操作性,或提供某些具体知识”(1999)。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译学辞典的对策性,即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二是强调词典的知识性,既提供读者所需要的一些具体知识。本文主要针对孙迎春教授对实用性的界定来探讨一下实用性在译学辞典编纂方面的具体体现。

一 实用性在译学辞典编纂方面的具体体现

词典的实用性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到体现,本文主要从词典的检索、条目编排、条目选择、条目编写、附录设置等五个方面来探讨译学辞典的实用性。

(一)检索方面

译学词典的实用性在检索方面主要体现在它检索的方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辞典设“总目”,便于读者了解辞书所包含的内容。第二、辞典设“凡例”,便于读者了解词典的体例及相关信息。第三、提供多种检字法。使掌握不同检字法的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查找所需要的信息。

《中国翻译词典》的编写,在检索方面充分体现了辞书的实用性、方便性的一面,《中国翻译词典》设了“总目”,“凡例”两项。为读者使用提供了方便,根据“总目”读者可了解到词典包括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所在页码,根据“凡例”读者可以了解到本词典所收词条数目、词典编写体例等。另外,《中国翻译词典》在综合条目表中按音序排列,并在同音字的第一个字前面标注出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如Aa,Bb,Cc等,使读者一目了然,能很快找到相关词条。《中国翻译词典》除了提供词目音序表外,还在词典的后面设了“词目首字笔画索引”,使读者能够通过另一种方式查找以发音较难的字开头的词条,如查良铮、鄢远猷等词条,为读者提供了多种查找词条的方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翻译词典》在实用性方面所做的努力。和《中国翻译词典》相比,《译学大辞典》在检索方面没有体现出它实用性的优点,可能是编者考虑到他们在词目安排上已进行分类处理的缘故。但是我们认为如果在检索方面能够改进一些的话,其实用性将更为突出。

(二)条目安排

在条目安排上,译学词典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它对条目的分门别类的编排上,将词条中的翻译理论、翻译人物、翻译技巧、翻译刊物、文化交流等进行分门别类编排无疑会加快读者查找词条的速度,提高译学词典的实用性。

《中国翻译词典》收词3700余条,其中包括: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翻译术语,翻译人物,翻译史话,译事知识,翻译与文化交流,翻译论著,翻译社团、学校及出版机构,百家论翻译等方面的内容,共计1327页。它几乎包含了与翻译理论、实践等各方面相关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翻译百科全书,体现了译学辞典综合性的特点。它的附录分成七大块,分别是中国翻译大事记,外国翻译大事记,中国文学书名汉英对照目录(部分),外国文学书名外汉对照目录(部分),中国当代翻译论文索引,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职务和职称,国际文献与条约译名录。这为读者查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特别是论文索引部分,对于研究某一领域的研究者查找相关资料来说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也体现了译学辞典的实用性特点。但是,作为词典核心的正文部分只分成综合条目和百家论翻译两部分,而且综合条目部分没有再细分,李保军曾对Gg目录中所列159个条目作过分析,认为包含以下内容:翻译术语,翻译理论,翻译技巧,人物介绍,译作信息,报刊杂志,节日、协会、奖项等内容,并指出“这种一锅烩的堆积式排列,感觉凌乱不堪,查阅会很不顺手”(李保军,参见孙迎春,2003:74)。另一方面,将翻译人物简介与他们的理论分开也不利于读者对翻译人物的综合了解,如我们要了解茅盾的情况,需要查阅476页综合条目中的茅盾词条,又要查阅1069-1070页百家论翻译中的茅盾词条(1069页),翻阅既不方便,又浪费时间,在词目安排方面没有体现词典的实用性的一面。

相对于《中国翻译词典》来说,孙迎春教授主编的《译学大词典》在词条安排上相对要好得多。《译学大词典》收词1700余条,正文部分分为名词、术语、理论概念,翻译的方法与技巧,译文赏析,译学名人,学术著作选介,汉英、英汉翻译实例,翻译组织与刊物,汉英术语对照表九个部分。这种分门别类的安排方式,条理非常清晰,便于读者查找,可以说比较充分地体现出译学辞典的实用性的一面。本文作者认为译学辞典的词条安排在分类上还可以更细一点,如将译学名人还可以再分为国内和国外两大类,在国外部分还可以按国别进行编排,并在每一个人名最前面注出国别,以便提高查找速度,增强词典的实用性。

(三)条目选择

在条目选择上,译学辞典的实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所选条目的专业性和所选条目的代表性。

所选条目的专业性就是译学辞典所选条目要突出译学的专业性。因为,译学词典主要是为从事译学研究和学习的理论工作者,研究生和翻译实践者所用的。其目的性决定了在选择条目时要突出其专业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译学辞典的实用性。在条目选择时,不仅要选择译学理论直接牵扯到的术语,而且与之密切的重要术语也要选进来。

所选条目的代表性就是条目要典型,代表译学发展的状况。翻译活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翻译流派纷呈,术语繁多,编辑词典时,要想把与翻译相关的所有术语都收进来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选择条目时应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们最想了解的,而不具代表性的术语应少选或不选。

《译学大辞典》和《中国翻译词典》在条目选择方面都基本体现出词典的实用性。但是,两部词典也都存在代表性、专业性不是很强条目。如《中国翻译词典》中的“医学术语”,“有否定词的肯定句”,“影响”,“语法学”,“语言”,“语言学”,“恭亲王奕訢等疏驳顽固官员”,“汉语复句体系”,“词组”,“词汇学”,“词汇组”,“成语、隽言、警句的通用”等词条和《译学大词典》中的“读者”,“结构”,“句法”,“屈折语”,“通感”,“语系”,“通讯”,“内容提要”等词条的代表性和专业性都不是太强,在一般的汉语词典或相关的专业词典上很容易查找到。因此,作者认为这样的词条应缓收,以余出更多的空间收录一些其他专业性强的词条,如“莱比锡学派”,“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等条目。

(四)条目编写

实用性在词条编写上主要体现在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上。系统性和整体性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性的完成建立在对词条的整体把握上,没有对所列词条的整体性把握,词典词条的编排就很难有系统性。另一方面,整体性体现在对词条的系统处理上,只有对所列词条进行系统处理,条理清楚,才使词条看起来具有整体性。以Mark Shuttleworth和Moira Cowie所编的《翻译学词典》为例,本词典虽然所收词条不多,总共才300条,但词条和词条之间在编写上有条有理,彼此照顾,浑然一体。以本词典第一词条Absolute Translation为例,整个词条全部内容如下:

①Absolute Translation(French Traduction Absolute)According to Gouadec(1989,990),one of seven types of translation which can be used by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to respond to the various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which can arise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ir work.②In absolute translation the whole of ST is transferred into TL,which no alteration to the content or the form of the original document.③Clearly,there are constraints on this type of translation,as if the“quantity of information”and“quality of communication”(1990:335,translated)are to be retained in this way,there can be no technical or linguistic variation from the original text,and all terminology must be exactly as in ST(1989:28).④ See also ABSTRACT TRANSLATION,DIAGRAMMATIC TRANSLATION,KEYWORD TRANSLATION,TRCONSRRUCTIONS(TRANSLAION WITH) SLECTIVE TRANSLAION and SIGHT TRANSLATION.⑤Further reading:Gouadec 1989,1990;sager 1994.”(数字符号是作者加的)

本词条分为①②③④⑤五部分,①指出了本词条的原语(法语)拼写、提出者,出处及用途,②③是词典编写者和原作者对这一词条所下的定义,④是原作者与本词条同时提出的其他相关术语,⑤指出了与本词条有关的书目。这样,编者将词条的来拢去脉,释义,相关术语解释非常清楚,如果参考者对本词条感兴趣,想作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或研究,还可根据编者所列参考书目进行查找,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体现了词条编写系统性的一面。在本书的其他部分,ABSTRACT TRANSLATION,DIAGRAMMATIC TRANSLATION, KEYWORD TRANSLATION,TRCONSRRUCTIONS(TRANSLAION WITH),SLECTIVE TRANSLAION,SIGHT TRANSLATION.等词条均一一列出,并加以解释,充分体现了本词条编写的整体性的一面。

《中国翻译词典》和《译学大词典》很多方面就没有照顾到条目连接和词义解释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比如,《中国翻译词典》在327页和883页分别设了交际型翻译和语义型翻译两个词条,而这两个词条中根本就没有提到最早提出这两个术语的彼得·纽马克的名字,更没有提供相关书目,更不用说两个词之间的连接了。如果没有看过彼得·纽马克的《翻译问题探索》一书的人很难把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虑。再如《译学大词典》在正文的“名词、术语、理论概念”部分设了“翻译的风格论”词条(p24)。虽然词条后面提到词条的出处,但没有提到概念的提出者,也没有将刘宓庆在同一书中所提到的翻译的方法论,翻译的程序论等列入词条。从而使读者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刘宓庆在译学理论方面的见解。

(五)附录设置

附录是正文的附属成份之一,是对正文内容的延伸、补充。附录的编辑,是以一人之劳换取万人之便的功德无量的工作(时永乐,1996),在提高词典的实用性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作为专科词典的译学辞典来说,附录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相关性、必要性、适量性。

所谓相关性是指附录内容要与译学辞典的正文内容或与词典的编纂目的相关,不相关的附录不仅发挥不了作用,而且冗余信息还会增加词典负担。《译学大辞典》和《中国翻译词典》的附录选择充分体现了相关性原则。《中国翻译词典》的附录分成七大块,分别是“中国翻译大事记”,“外国翻译大事记”,“中国文学书名汉英对照目录(部分)”,“外国文学书名外汉对照目录(部分)”,“中国当代翻译论文索引”,“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职务和职称”,“国际文献与条约译名录”,《译学大辞典》的附录包括“西方翻译的五大历史时期”和“翻译要事表”两部分,这些附录与译学理论直接相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所谓必要性就是词典所设附录必须是读者最需要的,或者是读者查找比较困难的信息。读者在其他词典中很容易查找的信息尽量不列。《中国翻译词典》的“中国当代翻译论文索引”部分和《译学大辞典》的“西方翻译的五大历史时期”等附录,便于研究译学某一领域的研究者查找相关资料和了解翻译史发展概况,充分体现了译学词典设置的必要性,也体现了译学辞典的实用性特点。

所谓适量性是指译学辞典的附录设置不能太少,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从数量上来看,刘新芳认为“按词典的性质、开本大小、页数多少、读者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适当为五六个,多至七八个,最好不超过十个”﹙2002﹚;从篇幅上看,徐祖友认为“附录一般占词典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是合宜的”﹙1992:338﹚。但是,翻译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它内部理论派别繁多,牵扯到的边缘学科也很多,作为综合性的译学词典所设置的附录的数量和所占篇幅与一般词典也应有所不同。《中国翻译词典》所设七个附录已占总篇幅的14%左右,本文作者认为,作为一部综合性的译学词典还应包括“国内外主要翻译理论著作”,“国内外翻译组织与刊物”,“国内外重要翻译院系介绍”,“西方翻译主要流派”,“中西翻译理论发展史”,“翻译常用工具书”,“音译表”等附录。而且,“中国翻译大事记”和“外国翻译大事记”应体现出大事的特点,对那些影响不大的事例应删掉。这样,综合性的译学词典的附录应以10到15个,占总篇幅的10-15%为宜。

二结语以上是作者在使用两部词典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几点不尽成熟的看法,也是想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两部词典的真诚喜爱之情,而不是以菲薄之见妄论它们的是非优劣。

众所周知,《译学大辞典》和《中国翻译词典》的问世是翻译史上的大事,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虽然《中国翻译词典》主编林煌天先生曾谦虚地引用古人的话说,“始生之物,其形必丑”,但是就像英国词典编纂学家约翰逊博士所说的那样,“Dictionaries are like watches:the

worst is better than none,and the best cannot be expected to go quite right.”。况且,两部词典为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已经显现,并将进一步表现出来。2002年7月

25日,林煌天先生在致孙迎春教授《关于编辑翻译学词典的一封信》中曾谈到,“我编辑这种形式的词典,仅仅是开了一个头,有一些优点,但缺点问题还有不少,我年事已高,没有精力再去修订了。我愿意贡献出本辞典的版权。希望哪有志之士担当起修订本词典的任务,以造福于中国翻译界”(孙迎春,2003:6)。我们非常崇敬林先生的谦虚和慷慨,非常感谢林煌天先生和孙迎春教授为我们及时编著了两部宝贵的译学词典,同时,我们“期待名副其实的《中国翻译学大词典》的诞生”(孙迎春,2003:8)。

[1] 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翻译问题探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Shuttlewoth mark,Cowie Moira.翻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陈炳迢.辞书编纂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4] 李保军.试论译学词典编纂的实用性[A].孙迎春.译学词典与译学理论文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5] 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D].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6]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7] 刘新芳.试论综合性词典的宏观结构[J].跨文化交流.2002,(9).

[8] 时永乐.古籍附录述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3).

[9] 孙迎春.译学大词典[Z].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

[10] 孙迎春.译学词典与译学理论文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11] 徐祖友.谈谈专科词典的附录[A].辞书编纂经验荟萃[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On Practicality ofTranslatological Dictionary

DU Xiao,ZHANG Jun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Technology,Yantai Shandong 264005,China;Shandong Business Institute,Yantai Shandong 264670,China)

translatological dictionary;manifestation of practicality;suggestion

s:Practicality is the primary goal for dictionary editor to compile translatological dictionary which ismanifested in fivemain aspects:entry index,entry arrangement,entry selection,compiling of the entries and the selection of the appendix.

H316

A

1673-2804(2011)06-0148-03

2011-05-03

猜你喜欢

译学辞典辞书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国内译学词典研究述评(1988—2018):成就与挑战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亚鲁辞典
2017年2期《IQ辞典》答案
2017年1期《IQ辞典》答案
2016年12期《IQ辞典》答案
A Study of the Key Elements in the Jerome Model, the Horace Model and the Schleiermacher Model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第八届全国译学词典及译学理论高层论坛会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