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争论的终结

2011-08-15高稳

关键词:语码归化范式

高稳

(河南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14)

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争论的终结

高稳

(河南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14)

在语码转换过程中,译文与原文之间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客观现实。这是由翻译所基于的翻译参考资料中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两种语言范式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导致的,我们把由上述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信息不完全重合、对等的客观规律称之为语码转换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以此理论来终结关于语言“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争论,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语言范式;语码转换;信息;不对称

一、语码转换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语言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是中外翻译研究中一直争论的问题。持“不可译”观点的学者,以翻译个案为例从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方面来说明“不可译”的事实;持“可译”观点的学者,从两种语言的信念、意义的统一性方面来说明两种语言是可以转换的。从目前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翻译实践家和理论家对“不可译”论持否定态度,认为“不可译”论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在理论上是偏执的,该理论既无视翻译的作用与价值,也限制了翻译的创新与发展。他们认为“不可译”论源于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其论证方法是片面的、绝对的。然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里,怀疑乃至绝对否定“可译性”并不只有文学家、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甚至还有哲学家、科学家,这就意味着“不可译性”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层面的问题[1]。

要终结这种争论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从现实上看,持不同语言的国家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如火如荼,说明不同语言的交流是可行的,但在实际的交流中,在语言文化层面上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说明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信息是不完全对称的,即在语码转换过程中两种语言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在研究市场经济活动时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市场有关信息的了解存在着差异;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该理论认为:由于市场中卖方和买方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和地位不同,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双方对商品信息量的掌握是不对称的(比如,在旧车市场中,由于买卖双方对车况掌握的不同,卖主一定比买主掌握更多的信息)[2]。

在两种语码转换过程中,译者与原作者对原作者的语言、文化、意图、暗示等信息所处的地位关系同样是不同的,原作者在其文本中所表达的信息与译者对其文本理解、阐释、翻译所传达的信息也不完全等同。因此,译文与原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是不对称的,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我们把由于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所能基于的翻译参考资料中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两种语言范式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导致的译本与原文本在形式与内容等方面信息不完全重合对等的客观规律称之为语码转换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导致语码转换中译本与原文本信息不对称的因素

(一)前提因素——语码转换中所依据的翻译参考手册(参考资料)中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在翻译过程中,词义的完全对等是译文与原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对称的前提。但是,我们翻译所依据的翻译资料在形成过程中对应词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不对等的。

关于“在形成翻译手册过程中对应词的意义是不确定的”这一观点,威拉德·奎因通过“始点翻译(radical translation)”的设想进行了论证。威拉德·奎因描述的“始点翻译”是设想让一位语言学家在没有任何翻译资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独自前往某土著部落去调查并翻译一种迄今为止鲜为人知的语言。这种语言与语言学家本人的语言和文化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能依靠观察说话人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方式和行为,来确定语言内容。这种翻译实践是最初的,是在两种不同语言范式下,对两种语言范式中对应基本词语对称意义的探寻。在“始点翻译”中,威拉德·奎因例举了一位语言学家探寻一位土著人所说的“gavagai”与该语言学家语言范式下对等的词义过程[3](P65-79)。奎因通过“始点翻译”论证了在形成翻译手册初始阶段两种语言范式下对应意义的不确定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其他翻译手册的形成过程中,两种语言范式下基本词语的意义对应也不是惟一的。由于构成“翻译手册”的词语意义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在依靠翻译手册进行两种语言语码转换时,译文所表达信息与原文信息必然不完全对称。

(二)背景因素——语言范式以及两种文化等内容的差异

语言范式是一个民族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思维以及表达过程中,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属于一定时期本民族的语言术语、音韵、节奏、格式、修辞、结构、习惯等。由于语言范式、思维方式、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差异,即使两种语言的基本词语意义对等,在不同的语言范式中,译文与原文也不可能表达出完全相同的信息。

首先,从语言结构上看。在文字形态层面上,汉语和英语之间是有着比较大的不可转换性——英语文字表音,汉字表形。很显然,在英汉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文字形态层面上翻译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另外,即使同类语言文字,不同时代的文本在转换时两种文本所隐含的信息也是不对称的。比如《诗经》中的四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把它译成现代文为:“从前我走的时候,杨柳还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天已经在下大雪了。”朱光潜先生认为,古诗译成现代文后,原诗的意义虽大致还在,但它的情致信息就不知去向了。

其次,不同民族的心理及意识倾向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风格和审美意识系统。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对句段结构亦有影响,如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因此,不同民族心理对语言承载的信息量不可能对称,在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习语中,信息不对称性表现尤其明显。

(三)主观因素——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从哲学意义上讲,主观能动性是指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这种积极主动性表现在译者身上,就是译者对原文本的认识和在其语言范式下的再“创作”。

首先,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对原文本信息的认知上。不同的译者对同一个文本有不同的理解,这主要是由他们认知语境的不同导致的。认知语境主要由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三个方面的信息组成。由于译者的认知能力、教育程度、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等的差异,他们的认知语境必然存在差异,因此,不同译者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也会不同。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最明显之处表现在译者对文本缺省信息的补缺方面。由于任何话语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明示,文本中有许多缺省信息,而译者在理解原文本时则需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去充实这些缺省信息。要充实这些信息空缺,译者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译者在这三个方面都会存在差异,补缺的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甚至还可能会产生错误的结果。

其次,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上。译者在对原文理解阐释后须转换成目的语,在转换的过程中他又会面临着语言的再创作。语言的选择表现在语言结构、形式、策略等方面,语言的选择又受到语境、认知因素、文化、交际目的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本的信息、转换目的语的信息的选择及其主观能动性,使得翻译过程充满了信息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原文本与译本信息的对称性。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一)承认差异,追求对称

从上述论证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过程中译本与原文本信息的完全对称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于普遍一致的信念、心态,针对特定的条件、目的,通过翻译(尽管信息不完全对称,但译文中有些缺失的信息对特定的目的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进行交流与沟通是可以达到的。语码转换中的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客观现象,译本与原文本的信息对称只是翻译的理想状态,译者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可以把译本信息与原文本信息无限趋近于对称。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必须面对这种现实,追求两种文本的信息量无限趋近于对称。

(二)提高文化素养,减少认知差异

为了逐步实现译本与文本的信息对称的理想,译者本身应该加强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扩大知识面。具体到某一文本、某一原作者时,动笔翻译前应该对该文本、该作者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事物进行深入透彻的了解,以确保翻译的质量,把遗漏、误差、错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三)以交际需要为目的,权变选择翻译策略

在策略方法上,我国翻译界的异化、归化争论由来已久。异化就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用作者原语的表达方式,遵循原作者的思维习惯、文化价值观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则要求译者以译语读者为中心,采取译语读者的语言接受习惯,按照译语读者思维习惯、文化接受定势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例如,“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翻译为“一石二鸟”采取的是异化译法,“一箭双雕”、“一举两得”则是归化译法;“All roads lead to Rome”,翻译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是采取了异化译法,“殊途同归”则是归化译法。

其实,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取决于翻译的需要,译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权变选择翻译方法。也就是说,就像没有任何一种一成不变、通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可以适用一切管理实践一样,人们在翻译时只能根据需要,权变选择相关因素信息及其翻译策略。所谓权变选择翻译策略就是综合考虑文本的类型、翻译的目的、读者的层次和需要等要素,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环境选择适当翻译策略,力求客观全面地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和其他信息,确保译本与原文本包含信息的最大限度对称[4]。对于文本翻译,在保证译文具有可读性的前提下,文化因素尽量多用异化,少用归化,以求得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吸纳和互补。尽管译文读者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接受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接受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要有了接触碰撞异域文化这个前提,就有可能实现沟通和交流,因为文化冲突只能在文化交流中获得统一。因噎废食而掩盖文化差异避免文化碰撞的归化译法,从长远看,弊大于利,得小于失。而对于口译语境,特别是国家政要、商界精英到异国访问时,应尽量多用归化,少用异化。归化翻译可以拉近访问者与被访问国人民之间的距离,可以体现出访者对被访问国文化历史了解得深入,增强外交的亲和力。

[1]杨衍松.古老的悖论——可译与不可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

[2]路小红.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实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5).

[3][美]Quine.Willard Word and Object[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60.

[4]高稳.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的权变选择[J].文教资料,2011,(1).

On the Final Argument over the“Translatability”and“Untranslatability”Between Languages

GAO We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Zhengzhou 450014,China)

In the process of code switching,there exists the very objective fact that the information translated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does not completely match that in the source language.The asymmetric situation is caused by the indefinite meaning of words or phrases,the difference in language model and culture,and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e initiative.The above-mentioned factors lead to the incomplete equivalence in form and content between the target and source languages,which is an objective rule in translation,and which we may term as the theory of asymmetrical information.It is significant in guiding translation practice,as long as the theory is taken to end the argument over the“translatability”and“untranslatability”between languages.

Language model;Code switching;Information;Asymmetrical

H059

A

1008—4444(2011)02—0095—03

2011-01-21

高稳(1970—),女,河南西华人,河南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王菊芹)

猜你喜欢

语码归化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归化(双语加油站)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民族高校大学生语码转换现象研究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