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灵全人生命教育的探索
——浙江传媒学院推动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1-08-15何仁富汪丽华
何仁富,汪丽华
(浙江传媒学院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身心灵全人生命教育的探索
——浙江传媒学院推动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何仁富,汪丽华
(浙江传媒学院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一、从个人探索到全面启动
浙江传媒学院的生命教育实践探索起于2005年。最初,主要是何仁富教授个人的思索、追问、呼吁、介绍。这一阶段的基本想法是:我们在大学教育中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进行生命教育;这种生命教育又应该基于比较综合性的生命学理论构建;生命学不仅仅是生命哲学,而是包括现代科学的生命观、传统宗教的生命观、哲学理论的生命观的一种整合,是一种包括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多层次的生命思考。
2007年10月,邀请著名生死哲学专家郑晓江教授到浙江传媒学院做生命教育的演讲,标志着我校生命教育的开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于郑晓江教授的演讲带来的影响,我们乘势开始全方位启动我校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一)建立专门机构
2008年1月,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建立了专门的生命教育研究机构,即浙江传媒学院“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以从事系统的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和生命教育教学实践。2008年3月,为进一步推动和落实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国内高校建立了第一家融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心理咨询与生命辅导为一体的实践性机构——浙江传媒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中心”。该中心归口学工部,属于学校行政科级单位。“研究所”和“中心”各有侧重,相互配合。“研究所”重点在于生命学基本理论及生命教育的学理研究,同时开展融入式、专题式生命教育教学实践;“中心”重点是结合心理辅导开展面对学生的生命辅导,同时进行实证性研究,开发相关课程、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所”与“中心”发挥各自的长处,对于推动生命教育事业做出了明显的成绩。
(二)开设相关课程
2008年春,我们开设了全校公共选修课《生命学与生命教育》。本门课程基于我们对生命教育的学理理解,开设了以下六个专题:生命起源学——敬畏生命;生命诞生学——感恩生命;生命成长学——实现生命;生命意义学——提升生命;生命境遇学——承担生命;生命死亡学——超越生命。由于课程效果好,2009年秋季,该门课程进一步开设为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校际公选课,每学期有来自于大学城的13所高校的近百名学生选修了本门课程。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其他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开设了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论语生命学》、《人格心理学》、《情商及其培育》、《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心理电影赏析》等。
(三)开展融入式生命教育
从2008年秋季开始,我们开始尝试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融入生命教育的主要做法包括:以“育人为本”为理念,以促进学生生命健康和谐成长为基本宗旨,整合教材内容重新进行符合大学生生命状况的专题设置,引入《弟子规》进行德行教育,以手语歌曲开发生命性情,等等。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辅导
“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中心”从建立开始就一直结合心理咨询进行生命辅导,既有在5.12地震后面对特定学生团队的团体辅导,也有日常的个案辅导;既有专门针对贫困以及内向学生的系列团体辅导,也有专门针对特殊个体学生比如自杀未遂者的持续性辅导。这些个案辅导和团体辅导,不仅帮助了相当一部分面临心理困惑和生命困顿的学生,而且也化解了许多生命危机事件。
我们还指导学生成立了旨在“学经典、悟生命”的学生社团“国学社”。社团每周集中一次读书活动,先后研读了《大学》、《论语》、《弟子规》等传统经典。2009年春季,组织学生联合创办了《生命》报,宗旨是:传播生命教育理念,提升生命品质;关注当下生命事件,凝聚生命意识;阅读经典生命文本,充盈生命能量。
(五)编辑印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辅导手册》
从2008年秋季开始,为了配合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中心”和“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联合编辑印刷《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辅导手册》。该手册经过几次修订,目前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导论:大学,如何经营我们自己的生命;第一章:安身,经营我们的自然生理生命;第二章:修心,经营我们的个性心智生命;第三章:立命,经营我们的灵性精神生命。
二、系统推进与理论提升
进入2010年,伴随中国生命教育事业的大力推进,尤其是云南省“三生教育”的普遍推行,特别是2010年7月“生命教育”被正式写入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我校的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也开始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上新台阶
2010年1月,我们主编的“生命学与生命教育丛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开始出版。最先面世的是《生命教育引论》。该套丛书初步计划5年内出版10本。该套丛书的出版,标志着我校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进入一个系统产出成果的阶段。2010年7月,由“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推出的生命教育论文专栏在《南昌大学学报》刊出。5位作者的5篇文章对我校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初步成果做了比较系统的汇报,对生命教育的目标、价值、使命、开展方式等基本问题做了初步的比较系统的回答。
经过几年的理论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了以“身心灵全人生命教育”为基本理念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相对系统的理论框架:
第一,生命学。“生命学”按照生命自身的“历史逻辑”大体应该包括:生命起源学、生命诞生学、生命成长学、生命意义学、生命境遇学、生命死亡学。
第二,生命教育的三重目标。1)“身”层面的目标:健康地活着、快乐地活着、希望地活着。2)“心”层面的目标:实现自我同一、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我和谐。3)“灵”层面的目标:学会赋予生命意义、建构正向价值系统、确立人生信念信仰。
第三,生命教育的四重使命。1)学会生死,延展生命的长度。包括在宇宙视域中领会生死、在亲缘视域中领会生死、在生死视域中领会生死。2)拓展人文,扩展生命的宽度。包括人文学习以文化人、社会学习以人化人。3)提升人格,增加生命的高度。包括心理人格的健全和谐、道德人格的塑造提升。4)开发性情,增强生命的亮度。包括洞察人性守住仁心、明察人道守住中庸、体察人伦守住孝悌。
第四,生命教育的六项任务。1)人生教育。包括出生教育、养生教育和生死教育。2)人伦教育。包括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爱情教育、人际教育。3)人性教育。包括信仰教育、善恶教育、真伪教育、美丑教育、利害教育。4)人格教育。包括心理教育、个性教育、品格教育。5)人文教育。包括历史传统教育、哲学反思教育、社会关怀教育。6)人道教育。包括尊重生命的教育、爱护环境的教育、敬畏宇宙的教育。
(二)融入式生命教育上新台阶
经过几年的思考与实践,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学生必修课中开展融入式生命教育,不管是在理念还是在模式上,在方法还是在内容上,目前都已经趋于成熟,并得到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同。2010年7月,“思化、德化、生命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启发式育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改项目被批准立项为“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该项目明确提出了如下理念:“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创新精神、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规范的实践能力。该项目以《中长期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确立了如下改革思路:“思化:自主学习——启发创新思想力”、“德化:行为考核——启发恒常行动力”、“生命化:生命教育——启发整全生命力”。该项目提出了如下改革目标:通过“思化、德化、生命化”的教学模式实践,帮助学生以生命观、生活观的建构为基础,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及法治观,促进学生思考自觉、德性增长、生命成长,使之成为自我做主、自我负责、健康成长的人。
(三)生命教育课程开发上新台阶
2010年4月开始,“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和“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中心”组织团队联合精心研究和开发,决定将原来个人分别开设的《生命学与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门课程进行整合与升华,开设融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于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由5位老师组成的课程组,同时开设5个教学班。
该课程以增进大学生全人生命健康成长为目标,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灵生命状态以及相应的心理困惑和生命困顿,诸如生活方式、恋爱、人际关系、学习问题、生命意义探寻,等等,在学习、体验和分享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体、心理、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并积极自主地成为一个身心灵全面健康的大学生。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活观;帮助学生认知心理困惑与主要心理疾病;帮助学生克服和化解一般心理困惑和生命困顿;帮助学生认识生死,拓展生命的维度;帮助学生正确认知挫折、失落、哀伤等人生负面事件,并积极形成爱、宽容、宽恕等正性品质。
该门课程依据身心灵统一的整体生命观以及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设定4大板块13个教学专题。四大板块分别是知、情、意、行;13个教学专题分别为:领会生命:身心灵全人生命;做我真好:探索自我的秘密;情义人生:拓展生命的宽度;爱情花开:点燃生命的激情;喜怒哀乐:把握生命的脉搏;人生三业:寻找生命的支点;理解失落:直面人生的命限;灵性自觉:挺立生命的尊严;性情开发:提升生命的情操;死亡闹钟:完善生命的智慧;心理疾病:跨越生命的隐忧;生命困顿:拒绝生命的诱惑;自杀反思:追问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已经获得国家“准生证”,作为追问生命意义、彰显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理当成为全民终身教育。对此,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做、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