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唐贬谪诗的意象衔接

2011-08-15龙艳辉夏日光

关键词:贬谪柳宗元连贯

龙艳辉,夏日光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410114)

中唐贬谪诗的意象衔接

龙艳辉,夏日光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410114)

中唐;贬谪诗;意象;衔接

中唐诗歌的繁荣得益于中唐贬谪诗人的人才辈出,同时受当时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贬谪诗歌勃然兴起。中文诗歌离不开意象,贬谪诗中的意象处理关系着诗歌解读的成功与否,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但凡优秀的贬谪诗,都凝聚着译者在意象处理中的匠心独运,精思巧构。诗歌通过相关的意象在读者的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本文以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与指导,把意象分为自然意象、历史意象、现实意象和审美意象,来探讨意象在诗歌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作用。

自从《英语的衔接》问世以来,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倍受语言学界的关注。作为语篇研究的重要概念,它已应用于英语和汉语的语篇分析。而“意象”这一术语本来是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指人们在对外界事体感知体验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表征,往往可较为长期地保留在人们头脑中[7]P23。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而唐代又是诗歌的海洋。贬谪诗人大量涌现及其辛勤创作,是唐代文学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唐代贬谪诗人进行分类研究不仅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掌握唐诗的发展历程,还能考察出唐诗独特魅力产生的深层心理原因,更能看出人类为追求幸福、实现人生价值所作的不懈努力。对于贬谪诗人来说,流放是一种解放,一种批评的距离,一种更新的自我,一种文化甚或是一种语言的再生。贬谪使唐代诗人们创造出与其它时代截然不同的文学样式,而这些体现在文体、气质、风格上的差异,很大程度是因为唐人创立了属于自己时代的贬谪文学的意象和意象群。

本文从意象图式的层面上探讨衔接在贬谪诗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旨在了解意象图式衔接手段在贬谪诗中对语篇衔接的作用,从而提高我们对“诗”的阅读理解和品评鉴赏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一 意象衔接

完形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强调整体不是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心理过程本身具有组织作用,人们可以根据对事物完形结构的认知,构造不完整或不稳定的结构。(赵艳芳,2001:12)意象衔接就是读者凭借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和整体性,把诗人创造出的一组相关的意象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来实现语篇的衔接。

意象的外层空间实现诗歌语篇的衔接,意象的内层空间实现诗歌语篇的连贯。诗人的创作往往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为背景,且又常常托物言志,因而可把诗歌的意象衔接分为以下四种:(1)自然意象;(2)历史意象;(3)现实意象;(4)审美意象。

1 自然意象

诗人给自然物以生命和情感,纯粹的自然变成了主体化的自然。自然意象即是这一双向运动的结果,它有自然存在物的物质外形,又是人类精神的雕塑。从形式上看,自然物本身即具有意义,故有意象之产生。这其中包含诗人通过写花鸟虫鱼,雨雾雷电所反映的自然意象。

例如中唐贬谪诗人韩愈的一首七言绝句《湘中》[10]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可以这么说,诗人所创设的江上景色的自然意象使整首诗在篇章上实现了衔接,而最后一句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前面的自然意象,托物言志,从而实现语篇的连贯。因而,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江雪》[6]P8是柳宗元贬永州司马时所作。诗中,柳宗元把自己比作“独钓寒江雪”的渔翁,表现了他虽遭受迫害,处于孤立,但仍然无所畏惧、不向反动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诗中也流露出柳宗元孤芳自赏的寂寞心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全诗四句,每一句都在写景,每一句也是在写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都是诗人眼中所真实看到的实景。这四幅时空交错的图画,表达了诗人无所畏惧、不向反动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可以这么说,对于诗中自然意象:千山、鸟、万径、孤舟、蓑、笠、江和雪,这使整首诗在篇章上实现了衔接,托物言志,从而实现语篇的连贯。

柳诗描写其贬谪中的痛苦,读来很令人震撼,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6]P21,这是他改贬柳州时所作。柳宗元和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人同因积极参加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而遭到贬谪。元和十年,他们五人奉诏进京。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很快又改贬到更荒凉的边远州郡做刺史。作者一到柳州,就写了这首诗寄给他们四人。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诗中以“惊风”“密雨”刻画忧患煎熬之状十分传神,这两句既可以象征险恶的政治环境,也深刻地传达了诗人饱受惊惧的心情,而“岭树”这一联则描绘出远贬蛮荒之地的凄凉孤独。全诗被凄风苦雨、萧骚不宁的气氛所笼罩,传达出内心的“茫茫愁思”。确如沈德潜所说:“柳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诗中通过风狂雨骤的自然意象,表达了对于战友的怀念以及对于腐朽黑暗势力愤慨不平,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

2 历史意象

历史意象的物质形式是已成为过去的那些历史遗存物,即与现实生活有较大时间跨度的人类的生活、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活动。历史是人类文化大背景,诗和艺术凭借历史典故达到情感的交合,使之成为诗的意象。这其中包含诗人通过写山川河岳的历史典故所反映的历史意象。

例如柳宗元的《行路难》(二首)[6]P11

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

披霄决汉出沆漭,瞥裂左右遗星辰。

须臾力尽道渴死,狐鼠蜂蚁争噬吞。

北方立争人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

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

睢盱大志少成遂,坐使儿女相悲怜。

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采斫栈与椽。

深林土翦十取一,百牛连鞅摧双辕。

万围千寻妨道路,东西蹶倒山火焚。

遗馀毫末不见保,躝跞磵壑何当存。

群材未成质已夭,突兀崤豁空岩峦。

柏梁天灾武库火,匠石狼顾相愁冤。

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

这是一组用语言笔调写成的政治讽刺诗。原有三首,这里选了其中的第一、二两首。

第一首,作者用《山海经》中“夸父追日”的神话,抒写自己改革政治的远大抱负和壮志未遂的强烈悲愤,这也采用《山海经》的历史典故使读者头脑意识中形成一种历史意象,同时也对那些陷害、嘲笑革新派的权贵、庸人表示了极大的愤怒和蔑视。

第二首,作者以伐木为喻,谴责掌权者一味摧残人材,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于改革派被贬谪的不满,同时也是就如何任贤尚能的问题向最高统治者提出的警告。

历史意象衔接就是读者通过历史典故,凭借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和整体性,把诗人创造出的一组相关的意象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来实现语篇的衔接。

3 现实意象

现实意象的表现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类行为及其作品。诗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分子,生活于现实之中并被现实所推动着,因此,诗不能不与现实息息相关联着的。这其中包含诗人通过写松竹梅兰所反映的现实意象。

《孤松》[6]P17是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由永州司马改贬柳州刺史时,由长安赴柳州途中所作。“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它的顽强挺拔的品格为历代人们讴歌赞誉。

孤松停翠盖,

托根临广路。

不以险自防,

遂为明所误。

幸逢仁惠意,

重此藩篱护。

犹有半心存,

时将承雨露。

在这首诗中,柳宗元以孤松自喻。所谓“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就是认为他们之所以失败,主要是没能防备守旧派的阴谋诡计,而革新派的政治主张,则完全是正确的。诗中,柳宗元把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希望能得到皇帝“雨露”的沾沐。这是他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在这首诗中,诗人为现实所困扰,通过写孤松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

《早梅》[6]P14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所作。“梅花”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意象,因它在严寒中最先开放,常受到诗人的敬仰与赞颂。诗人常借梅抒怀,以其经霜耐寒的性格,融进主观之意,使梅花的艺术形象折射现实意象。

早梅发高树,

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

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

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

何用慰远客?

诗中,柳宗元热情地歌颂了梅花不畏北风严霜,昂首怒放的战斗英姿,并深为梅花的遭受冷落、寂寞凋谢的处境而感到不平。全诗通过早梅贯穿其中,以梅花来表示作者在现实中愤懑不平和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

4 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指的是人所进行的一切创造和欣赏美的活动。审美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这种意象通过视觉、听觉、静态、动态来隐射美的韵律,使审美意象油然而生。

如柳宗元的《溪居》[4]P176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全诗写谪居佳境,苟得自由,独往独来,偷安自幸。前四句叙述到这里的原因和自己的行径。后四句叙述自己早晚的行动。首尾四句隐含有牢骚之意。“闲依农圃邻”、有“采菊东篱下”之概;“晓耕翻露草”,有“晨兴理荒废”之风。沈德潜评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集》卷四)这是很有见地的。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表面上自我排遣,也自得其乐,实际上曲折地表达被贬谪的幽愤。作者壮志难酬,苦闷之情就悄然隐入字里行间。诗的表面写的是溪居的闲适,但字里行间透出孤独的忧愤。“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但诗中通过写山林、溪石,构成一幅完整的山水图。在读者头脑意识中,从看山林,听溪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这正是此时走出政治漩涡的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作者的所悟所思,生动地再现了原诗美的意境,从而实现语篇的连贯。

又如柳宗元的《南涧中题》[4]P189这首古体诗也真正有古体的味道。与《溪居》相比,同样写山水诗,作者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更不追求“神龙见首不见尾”式的技巧,只老老实实地把所游所见所感娓娓道来,完全是用真情实感打动读者。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廻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苏东坡称赞此诗“妙绝古今”,且指出读此诗必须“熟视”才能“得奇趣”。我们且来“熟视”它一下:“秋气集南涧”,自从宋玉写了句“悲哉秋之为气也”,人们在秋天萧瑟的气候和物象中的感受,就被明确地概括为一个“悲”字了。“秋气”本来无处不有,而诗人却说秋气都集中到南涧来了,这当然是一种带着独特情绪的体验。这诗的结构和“永州八记”中大多数作品一样,都能深切传达出作者当时心灵上的复杂情思。全诗给读者带来一种起伏的动态感觉。诗人通过集、游、忘、响、舞、游、垂和感这些动态的描写与南涧、亭、人、羁禽、寒藻、魂、泪和人这些静态事物完美结合,使全诗这种审美意象得以完美的体现,从而在篇章上实现了衔接与连贯。

二 结 语

自然意象、历史意象、现实意象是诗主要的表现内容,它们之间又通过审美意象来折射。

贬谪诗中的意象衔接非常重要,要慎重处理。胡壮麟认为“在有的情况下,或是信息本身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楚,或是情景语境提供必要的启示,即使没有连接性词语,语篇仍可是连贯的,因此可看作是隐含的连接方式。”(胡壮麟,1994:108)可以说汉语诗歌语篇的连贯主要依靠隐含的衔接手段,而诗歌中的意象衔接手段可以看作是其中一种隐含的衔接方式。对诗歌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发现汉语诗歌中更多的语篇衔接手段。

附注:(感谢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夏日光教授的悉心指导)

[1] Halliday and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 Ronald W. Langacke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 [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3] Ronald W. Langacke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I [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4] 程琪龙. 认知语言学概论-语言的神经认知基础[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5]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 孟二冬 韩愈 柳宗元诗选[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9

[7] 彭宣维.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柳宗元诗文选注》注释组. 柳宗元诗文选注[M] 上海: 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4

[9] 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 夏日光. 中英视觉诗语篇衔接对比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1] 张德禄等译.英语的衔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2] 张新吾.唐诗四百首注释赏析[M]. 北京 : 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

[13]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The Image Cohesion in Mid-Tang Dynasty Relegating Poems

LONG Yan-hui,XIA Ri-gu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auage,Changsha Polytehnic University,Cahngsha Hunan410114,China)

Mid-Tang Dynasty; the relegating poem; image; cohesion

The demoted literati poets in Mid-Tang Dynasty came forth in large numbers, which has shown a prosperous look in poetry creation. Meanwhile, influenced by the factors in politics, and so on, the relegating poems began to rise to a large extent.Chinese Poems could not exist without images. In the relegating poems,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rocess these images. All good poems undoubtedly involve readers’ wisdom of dealing with images. They are in fact a group of related images, through which a complete picture is created in the reader’s mind, thus the coherence of the poem is realiz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extual cohesion made by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 Halliday,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vide image cohesion into natural image, historical image, realistic image and aesthetic image to discuss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of the image in the poems.

I222.7

A

1673–2804(2011)01-0216-03

2010-03-24

猜你喜欢

贬谪柳宗元连贯
柳宗元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苏轼的贬谪生活
江雪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非同凡响的秋歌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宋代贬谪文学研究述论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