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对外交口译人员的指导作用

2011-08-15黄仕会

关键词:原语译语译员

黄仕会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213001)

目的论对外交口译人员的指导作用

黄仕会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213001)

目的论;外交口译;译员

通过对大量成功的外交口译实例进行分析,探讨了目的论对于译员的指导作用。在口译活动中,译员应重点考虑译语的预期功能,使用符合译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使得译入语在其所属语境内实现其预期的功能或目的。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国际政治经济事务的参与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作为沟通的桥梁,口译工作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口译的目的在于为听众提供相关信息,译语在译入语语境中是否实现其交际功能是关键所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目的论坚持以目的语为导向,强调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语境因素选择最佳的翻译方法。目的论帮助译者或译员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束缚,赋予其更大的灵活性。作为发言人和国外听众之间沟通“桥梁”的译员在口译活动中不必拘泥于源语的内容和形式,而应重点考虑译语的预期功能,使用符合译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使得译入语在其所属语境内实现其预期的功能或目的。

一 关于目的论

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威密尔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1]。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他还特别强调因为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必须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2]。

总之,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功能派试图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译入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给翻译理论界和翻译实践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二 目的论对外交口译人员的指导作用

目的论认为:What the skopos states is that one must translate, consciously and consistently,in accordance w ith some principle respecting the target. The theory does not state what the principle is. This must be cited separately in each specific case.[2]由此可见,目的论并没有确定具体的翻译原则,而是需要译者和翻译行为的委托者商定。根据目的性理论,决定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翻译目的。而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接受者,即译文或译入语的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读者或听众。翻译意味着在特定环境里由于特定的目的为特定的接受者进行翻译。在外交活动中,口译人员担负着重要任务,起着诸如通告重大事件的发生和进展、表明政府立场、影响公众观点和改善政府形象等作用。外交口译在灵活性上受到很多限制,译员必须准确而客观地传递源语(source language)所表达的信息[3]。如果对于源语的绝对忠实成为影响听众理解的障碍,进而影响到发言人信息的顺利传达时,译员应重点考虑译语的预期功能,对源语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使用符合译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使得译入语在其所属语境内实现其预期的功能或目的,从而使交流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目的论对于口译人员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真理解翻译/口译要求,对口译过程中涉及的主题、发言人和听众的背景信息等做到尽量熟悉

目的论认为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对于译者或译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诺德指出“translating w ithout clear instructions is like sw imming w ithout water”[2]。它包括了翻译/口译所要达到的目的、活动的参与者、活动发生的时间、场所以及借助的媒体等方面。对于口译人员来讲,所要特别重视的就是提前了解口译活动所涉及的主题以及活动参与者的背景信息等,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外交口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题包罗万象,这要求译员具有丰富的知识面,并提前对这些主题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在2005年3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数百名中外记者提出了涉及中国经济改革、汇率改革、中俄经济贸易合作、台湾问题、中日关系和中印关系等问题。这对译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根据记者招待会的惯例,记者所提出的问题的范围事先必须经过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有经验的译员可以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将要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准备。例如通过分析3月25日记者招待会上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可以将之分为三类: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对台政策等一些热点问题、中国的经济改革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等。通过分析有可能提出的问题,译员可以根据自己对我国外交方针、政府的政策以及在一些问题上的立场的深刻理解,对发言人有可能给出的回答进行推测。例如在预测到会有俄罗斯记者针对中俄经贸合作提出问题后,译员应该对过去两国在经贸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有所了解,尤其应该注意到两国间正在进行的能源合作。

译员对于发言人的个人喜好、讲话方式和语速等应尽量熟悉。例如,在一些外交场合,温家宝总理喜欢在演讲中从中国古诗词或对联中引用一些言简意赅的诗词或谚语等。译员应针对口译活动的主题进行充分的准备,否则当遇到这类情况时将不知所措。例如在庆祝香港回归 6周年的讲话中,温家宝就引用了清朝爱国诗人黄遵宪的一首诗《赠梁任父同年》: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译员裘克安将这首诗翻译为“To My Friend Liang Qichao”:

An inch of our land is worth so much gold,

Who can stop the splitting of the national fold?

The fabled Cuckoo weeping blood at China’s woe,

And the Jingwei bird filling the sea w ith pebbles untold.

在对这首诗的翻译中,裘克安不仅完全忠实地翻译出了原诗中包含的信息,而且还赋予了译文英文诗歌的韵味。由此可见,如果对温总理的演讲特点不熟悉,事先没有进行充分准备的话,是很难出色完成这一工作的。

通过仔细研究翻译要求,分析口译活动的主题以及发言人的特点等,译员可以加深自己对所面临任务的理解,通过采取合适的策略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

2 充分理解发言人的原语话语,忠实表达发言人的意思

目的论虽然试图将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译入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将原语完全抛弃。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对于外交口译人员更是如此。

在我国,外交口译人员都属于外交部的工作人员,而发言人则通常是地位较高的政府官员。作为政府雇员和喉舌,译员应始终将忠实和准确作为自己工作的最高目标。首先译员应该充分完全地理解发言人的话语。外交语言是原则和灵活的结合体,在处理不同情况时,译员应根据事件发生的背景、涉及各方、发生原因、我国与该国的关系等,灵活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完成交流任务[4]。

由于外交活动的严肃性,不能充分理解发言人的话语会带来严重后果,如有可能引起对方误解,甚至会造成外交纠纷或政治冲突。例如1999年中国为加入WTO而与美国进行谈判时,朱镕基总理指出:

“中国也准备做出最大的让步”。

“China is prepared to make the biggest concession w ithin its ability”.

通过本例可以看出,译员在译语中添加“w ithin its ability”,充分理解并忠实表达了发言人的话语。试想如果不添加这一短语,听众则可能得到错误的印象,认为在谈判中中方没有底线,他们可以在谈判过程中为自己攫取更大的利益。

3 改写原语,以满足听众需要

目的论认为,译语接受者或听众是判定译语是否合格的关键因素,应该受到译员的重视。译语在译入语语境中是否实现其交际功能,译语接受者或听众能否正确理解译语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有效与否。在整个口译过程中,听众对译语的理解应该被放到最为重要的位置,口译过程中应该以目标听众而非发言人或原语为中心。

根据连贯性法则,译语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语内连贯指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在译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2]。众所周知,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应该按照两种语言各自的语法特点,重新排列组合,遵循其规律,必要时还要突破原语的形式,改变句子的整个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来自其他英语国家听众的接受心理,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4]。例如:

“我们要深化对外贸易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代理制,扩大企业外贸经营权,形成平等竞争政策环境”。

“We shall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of trade and econom ic relations w ith foreign countries, improving the proxy system and expanding the power of enterprises to handle their own foreign trade so as to create a policy environment for competition on an equal footing.”

在原语中,共有四个并列结构。如果译员按照源语的顺序将它们翻译成四个并列的英语短语,句子将变得拖沓难以理解。因此,译员将“深化改革“作为句子的主干,将“完善代理制”和“扩大企业外贸自主权”翻译为两个分词结构,看作是“形成平等竞争政策环境”的手段。

在表达方式上,中国人在和人进行交流时,倾向于使用一些非常礼貌和谦虚的话语。译员在工作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并且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免引起误解。例如:

“印度新总理的当选,我昨天已经给他发了贺电。我很希望在适当的时机同他见面,向他请教。”

“Yesterday I already sent a message of congratulations to the new ly-elected Prime M inister of India. And I hope very much that 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of meeting w ith him in due course in the future so that I can exchange views w ith him.”

如果译员将“向他请教”直接翻译为“learn from him”,则会给听众造成朱镕基总理太过于谦卑和无知的印象,从而会大大损害我国领导人的形象。因此译员对源语进行了一定地改写,将其翻译为“exchange views w ith him”。

4 协调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漫长而灿烂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例如在汉语中有众多形式简练而又形象生动的成语和熟语,如“微服私访、四面楚歌”等。这些成语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经常被国人所引用。如何简洁而清楚地翻译出这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成语的内涵,对译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通常情况下,译员会选用解释性翻译法,以便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源语[5]。例如:

“您曾经说过,我们一定会走出历史上所谓黄宗羲定律这个怪圈。请问您认为我们的税费改革怎么才能走出这个怪圈?”

“You once said that China would definitely be able to break the vicious circle of the law of Huang Zongxi, which means in history tax and fee reform aimed at reducing the farmers’ burden always ended up exacerbating their burden.So my question is how can the current tax and fee reform break such a vicious circle?”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译员将“黄宗羲定律”直接翻译为 “the law of Huang Zhongxi”,听众由于对中国历史不够熟悉,将会对此茫然不明所以。为了使听众更好地理解源语,译员通过添加相关背景知识,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

三 结 语

由此可见,在口译尤其是外交口译过程中,译员绝不应该仅仅被看作发言人的传声筒,对原语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做出任何改动。译员应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不必拘泥于原语的内容和形式,而应该重点考虑译语的预期功能,通过对原语进行适当的改写,使用符合译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使得译语在其所属语境内实现其预期的功能或目的。

[1] Vermeern. Hans. A Frame 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M].Heidelberg: Heidelberg University Press, 1978.

[2]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 任小平. 外交口译的灵活度 [J]. 中国翻译,2000(5):21—23.

[4] 徐亚男. 外事翻译:口译和笔译技巧 [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5] 张文. 论口译面对的文化差异问题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3):14—16.

The 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 to Dip lomatic Interpreters

HUANG Shi-h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1,China)

skopos theory; diplomatic interpretation; interpret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amples of successful diplomatic interpretation,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guidance of skopos theory to diplomatic interpreters. In diplomatic interpretation activities, the interpreter should bear in m ind the intended func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ry to produce a comprehensible and acceptable version to the target audience.

H315.9

A

1673–2804(2011)01-0132-03

2010-04-01

猜你喜欢

原语译语译员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口译中的“陷阱”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论联络口译中译员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