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1-08-15杨伟民

当代经济 2011年8期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目标

○ 杨伟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

“十二五”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杨伟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

一、“十一五”规划成效明显

在“十一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在新中国60年的发展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一是重大自然灾害比较多,二是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另外,在这五年中我国的重大活动比较多。虽然面临非常复杂的环境和重大风险挑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

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22个主要目标的主要指标,除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和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与目标有一定差距,其他的主要指标都完成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比预期目标差了0.5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支出比重的目标提高了2%,实际达到了1.75%。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和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与目标之所以有一定差距,是因为这些指标都是比重,并且是和GDP挂钩的,预计GDP增加7.5%,而实际增长达到11.2%。可以说,是因为GDP的增长大大超过了预期,所以才导致一些与GDP挂钩的指标未完成。

比如研发经费的增长情况,如果按照GDP7.5%来测算,2010年若达到五千亿就是实现2%的目标,而2010年的实际研发经费已经接近七千亿元,由于GDP增长很快,所以这个目标还是没有完成。

我国的经济总量2010年达到了39.8万亿,相当于5.88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人均GDP达到两万九千多元,超过了四千美元。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六个五年计划中,从财政收入来讲,“十一五”期间财政收入增长21.3%,是六个五年计划期最快的;就GDP的增长幅度来看,“十一五”期间GDP增长11.2%,仅次于“八五”期间的12.3%,但是“八五”期间是在高通胀率下实现的高增长,带来的代价也是比较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很快,效率也比较好。

2、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城市化水平在稳步提高,2010年达到了47.5%,平均每年增长在0.8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六个五年计划中,“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增长是第二快的,仅次于“六五”期间的14.1%。

因为“六五”期间正好是开始改革开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农民的收入有一个飞跃式的增加。“十一五”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达到了8.9%,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就城镇居民收入来讲,“十一五”时期是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比“十五”期间的9.6%快了0.1个百分点。

“十一五”规划与之前的规划的区别在于,首次提出了约束性的指标,22个指标当中有8个属于约束性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就是约束性指标,目标是五年累计减排10%,而最终减少了14.2%,也是超过计划的目标。万元GDP能源消耗的目标是累计下降减少20%左右,执行结果是19.6%。

3、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我国的GDP总量由改革开放之前的第八位,变成了现在的第二位。货物贸易排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二十多位,排到了现在的世界第一。

在一般情况下,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大概是20%左右,2008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而日本的贡献是-2.9%。2009年在应对金融危机走向复苏的过程中,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50%,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在不断提高。

二、“十二五”规划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把握好未来五年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是制定好“十二五”规划的前提。从国内国外环境来看,首先我国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是十六大作出的主要判断,但是今后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于复杂。因为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很难再现2002—2007年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4.4%这样的水平,由此必然会导致世界贸易和投资的增长速度下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模式面临深度的调整。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提出来要再工业化,工业化起源于英国,去工业化实际上是从美国开始的,但是现在发达国家认识到需要进一步的工业化。当然再工业化不是说要复制传统的产业,再工业化主要是要发展一些低碳技术、新能源,要把一些产品的生产拉回到合理的运输半径之内,这也是出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要求。另外,我国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地区冲突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相对于我国已经非常庞大的生产能力来讲,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会使我国未来发展面临一个重大的瓶颈制约,就是市场短缺。我国前五年的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外部需求力度迅速增加实现的,但是未来外部需求的增长空间有限。其次,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国GDP总量已是世界第二,人均GDP达到四千美元以上,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这会带来许多新的一些阶段性的变化,比如我国的需求结构、人口结构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一方面人口总量可能会过剩,另一方面又面临劳动力结构性的短缺。

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我国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中央把“十二五”时期称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首先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二大报告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虽然现在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但是它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发展很不全面、很不平衡。未来五年能不能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上取得明显的进展,对于我国到2020年能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分关键。

其次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当前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涉及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问题、城乡二元体制问题等。这些改革的共同点是要调整一些基本的分配关系,因为涉及利益调整,所以难度比较大。

再次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早在“九五”计划时中央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五年来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一些明确的进展,但是总体来看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方面离预期目标还很远。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第三个30年时期,要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而要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跨越,第一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第二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如果还是依靠过去的发展方式恐怕很难实现到高收入国家的跨越。因为过去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依靠外需,但是未来外需的空间会受到限制;过去依靠低工资劳动成本的竞争优势,但是未来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总量到了一定时期也会净减少。

另外,我国的制造业产能已经过剩,过度地依靠工业也很难实现高速的增长。过去是依靠农民工的低工资,现在农民工的诉求越来越多。所有这些都要求我国必须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能再用第二个30年的发展方式,来实现第三个30年的目标。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有五条基本的路径。第一是要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第二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撑,第三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的着力点,第五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所以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大幅度地增加了约束性指标,由“十一五”规划的8个增加到“十二五”时期的12个。

“十二五”规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民生活相关的指标特别多,最典型的是城乡居民收入,人均纯收入增长超过GDP的增长,增加了保障性住房和人民预期寿命等这样一些指标。

三、对“十二五”规划中的几个重点指标的设定原因分析

1、“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增长速度7%

比“十一五”时期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我国不再具备“十一五”期间快速增长的国际环境。其次,为转变发展方式留下空间。因为高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就非常大,增长速度和转变增长方式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再次,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我国的增长的问题。虽然我国的GDP总量超过了日本,但是我国的人均GDP水平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虽然我国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水平还在全世界100位以后。从经济增长的规律来看,发展速度不能够大起大落,所以“十二五”规划增长速度是7%,但是今年的预期目标是8%,使经济增长能有个比较平稳的调整下降的过程。

2、关于居民收入增长7%以上的指标

中央明确提出“两个同步”,就是居民收入的增长要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步。这两个同步是对实际结果的同步,而不是规划目标的同步。就是说,如果最后GDP的增长会超过7%,那么居民收入也要超过7%才算是完成目标。

3、关于减排的一些约束性的指标

虽然“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万元GDP能源消耗降低20%这样的目标,但是“十一五”期间也是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因为万元GDP能源消耗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GDP增长速度,二是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虽然相对值降低了,但是由于GDP增长很快,所以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也很快。

四、对“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经济政策方面的一些内容的分析

1、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

这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是未来发展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最主要的一个政策导向。金融危机后,国家实行四万亿投资来保持经济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0%。在此期间,因为国际市场出现问题,我国的外贸出现大幅度的萎缩,所以进出口对经济的贡献是负的。2008年我国的生产占全球的7.2%,但是消费只占全球的4.3%;而美国的生产占全球23.4%,消费占了全球的29.9%。中美之间是通过国际市场和全球的平衡来实现各自的供需平衡,进而实现经济增长。2008年我国的贸易依存度是56.7%,而消费率只有36%,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80多个国家当中,大概排在倒数第10个左右。并且消费率一直在下降,下降幅度还非常快,相反投资率却在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为应对危机我国实行了两次扩大消费的政策,这恰恰说明我国扩大消费政策都是短期的,并没有形成长期的扩大消费的完整的政策。

扩大内需主要是实现从过去的主要通过扩大供给来推动发展,转向更多地通过扩大消费来实现发展,这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发生变化,既要继续招商引资、扩大投资、扩大项目,更要把工作重点转向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发展服务业等方面。“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2、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体现三化同步的要求,我国的工业水平已经很高了,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非常低。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人口将会历史性地超过农村人口。虽然城市社会将要取代农业社会,但是农业生产方式仍然相当的落后。

3、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但是制造业的总体规模过剩。在完善工业体系当中,最主要的是推动服务业大发展,这是我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最主要的方向。“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占世界的比重可能会超过美国。但是跟美国相比,我国的服务业只占全球的5%,而美国的服务业占全球的27.6%,所以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潜力在服务业上。另外还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并不是地区之间经济总量不平衡的问题,因为区域总量一直是不平衡的,也不是各个地区之间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关键在于不同地区之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居民收入最高和最低差了2.4倍,农村居民最高和最低差了4.2倍。地区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拉大,最高和最低差了5.6倍。针对区域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中央提出要实施两大战略,一是区域发展整体战略,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二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5、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

我国城市化现在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人口问题,就是说1.45亿的农民工一只脚进了城另外一只脚还留在农村,需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这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任务。二是布局分散化和低密度化。三是城市形态出现了问题,由于城市形态不当加重了部分城市的城市病。“十二五”规划提出来要完善城市化的布局和形态,形成两横三纵的布局,形态上要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通过城市群发展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共同发展。

6、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我国人均占有资源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美国GDP占全球24%,煤炭和石油消耗占15%和21%,我国GDP占全球的9.5%,却消耗了全球近50%的水泥和40%的煤炭。

7、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还要调整收入分配的关系,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理顺国民收入分配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二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包括同工不同酬和超贡献的分配。

8、健全社会保障

健全社会保障主要是扩量提水平,提高统筹层次,最后实现制度统一。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三个全覆盖,一个是新农保、社会救助和基本医疗实现全体公民无差别的覆盖,二是城镇非职工居民的养老保险覆盖,三是实现全国统筹的基础养老金覆盖。

猜你喜欢

十二五规划目标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