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快武汉新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011-08-15○柯

当代经济 2011年4期
关键词:新港武汉物流

○柯 琪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关于加快武汉新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柯 琪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本文论述了武汉新港建设的背景及目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加快武汉新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武汉新港 流信息化建设 建议

一、武汉新港建设的背景及目标

建设武汉新港及综合保税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建设“两型社会”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是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展平台,是实施“两圈一带”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举措。武汉新港将按照“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目标,建设以大宗散货、件杂件、集装箱、商品汽车运输为主,兼顾客运、具备装卸、中转换装、运输组织、现代物流、综合保税、商贸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港口。打造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先进港口设施和经济技术开发为一体的现代港,中西部走向海外的国际港,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和港口与产业相互促进的先导区。

二、加快武汉新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武汉新港目标瞄准中国四大交通枢纽中心,由原武汉港和鄂州、黄冈、咸宁市的部分港区组成。规划港口岸线548.2公里,港区及腹地面积9300平方公里。规划区现有27个港区,可停靠最大7000吨级船舶,年货物通过能力9274万吨。新港范围内现有各类运输船舶1255艘,总载重量111.3万吨。2008年建设武汉新港战略出台,2009年各项建设迅速落实。计划到2030年,武汉新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标准集装箱,成为以大宗散货、杂货、集装箱、商品汽车运输为主,兼顾客运,具备装卸存储、中转换装、运输组织、临港开发、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港口,同时成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亚洲最大的内河国际口岸。

武汉新港囊括中部物流区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武汉,长江沿线黄冈市、鄂州市、咸宁市等有关城镇和港区,位居长江物流通道中部枢纽,拥有钢铁、汽车、石化、电子、建材等丰富产业资源,从市场需求、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商品流向等各方面分析,在全国物流区域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新港地区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港区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基本上还处于企业级物流信息平台孤岛阶段,严重制约了港区物流产业的发展,限制了港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遵照国家发改委和湖北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方案》指示精神,建设武汉新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制造、物流运输和商业企业以及交通、港口、海关、银行等各行各业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是促进本地区乃至华中地区物流产业振兴和发展,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三、武汉新港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武汉新港区域内经济实力较强、信息化基础较好的港口分别建立了港口管理信息系统,其中阳逻采用由广州宜讯开发的CTMS系统,杨泗港口生产采用上港海渤公司的TOPS系统。规模较小或正在建设的港口则信息化基础薄弱,管理系统功能较少,只开发了人员和财务管理系统,或者完全未实现信息化管理。

在临港产业中,武汉地区大多工业、商贸企业,其物流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物流,产业内部物流信息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许多大中型企业已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网站,大约55%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大约65%的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部分企业如:中百仓储、武钢、武烟等企业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ERP、电子商务平台。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如RFID技术已在武汉钢铁公司、铁路快运等企业开始运用,并取得比较好的管理效益。在已建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中,系统是内部局域网的和广域网的大约各占一半。但由于企业各自建立的管理系统标准不一,结构多样化,导致各类系统无法互通,数据无法共享,使得企业间信息采集重复率高、交换频繁,兼容难度大,阻碍了武汉新港物流业的发展。

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武汉新港信息化工作也十分重视。海关建设有相对独立的电子口岸平台,在积极推动大口岸、大通关平台的建设,但其与各地方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有关部门一直不遗余力促进各部门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并不断推进各信息平台的建设。

四、国内港口物流信息化比较研究

上海港是我国大陆第一大港,在沿海港口中吞吐量的比重约占20%,上海港是一个具有良好集疏运条件的国际性大港,加上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上海港理所当然应作为长江口港口群体的核心枢纽港口。上海港的信息系统建设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历了从单项应用到综合系统开发应用,从小型机至客户/服务器系统结构、开发系统结构,从PC单机应用至各单位建设局域网至广域网的网际连接应用的发展历程。1997年,上港集团投资2000多万建设广域网和生产、人事、固定资产和财务等几大系统,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大大提高集团信息化水平。随着上海港的改制与上市,上港集团对信息化建设更为重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又做了大量的工作,逐年加大投入,不断改善软硬件环境,深化信息系统应用。

目前,上海港EDI中心已覆盖了上海口岸所有的集装箱码头、散杂货码头、船公司、船代、货代、堆场等企业。同时,也是海关、国检、海事等政府监管部门的外部门户。在EDI中心的支撑下,上海口岸已基本实现了口岸单证的无纸化运作,口岸信息处理效率大大提高,口岸环境提升明显。

上海港信息化成功的经验很多,其中两条最值得武汉新港信息化学习借鉴。

1、加强引导,分步实施

1996—1997年上海港航EDI刚起步的时候,上海每年箱量只二三百万箱。很多船代都没有内部的信息化系统,很多国外的船公司认为投资环境不好,并且原来船舶的单证都是两套,过程都是纸制的,没电子数据可以传输,相关码头、海关与物流公司无法实现物流过程的跟踪,所以建设初期同样是比较艰难的,首先要政府强力推动,引导企业进行参与,同时政府根据信息化系统的难易程度,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2、建立与相关部门协调联系工作机制

为了给企业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经营环境,上海港与相关部门建立了两套好的协调机制。

一个是上港集团和上海海关之间有一个合作备忘录机制MOU,每年交流两次,由上港集团的总裁、副总裁,跟海关的关长、副关长每年轮流牵头召开交流会议,就有关议题进行磋商,目前这个交流机制运行良好。

另外一个就是上海市政府与中国海关总署之间也有合作备忘录,市政府非常重视跟海关总署之间的合作,经常就一些希望海关总署支持的事情进行言商,比如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港区环境建设、出口退税等问题。

五、加快武汉新港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围绕省委省政府“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建设目标,招商引资、快速发展武汉新港区的工业规模,是增加新港港口吞吐量的根本,与此同时新港的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同步发展,才能满足物流快速发展的需要。结合武汉新港现阶段的特点,特就新港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健全信息化建设协调机制

建设好的口岸环境,一方面需要加强领导,武汉新港信息化建设是个长期性的过程,可遵循试点先行、小步快跑的原则。政府需要创造一个公平、安全、在一定规则下运行的环境,分步实施,先行试点,先易后难,如可从港航EDI入手,逐步提升电子化的比例。另一方面需健全信息化建设协调机制,武汉新港的协调机制可借鉴上海港的沟通机制,与相关部门定期进行沟通,对新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磋商,加强共识,提高效率。

2、创新体制,利用社会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

创新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成立政府为主导的运营实体,加快武汉新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作为一个服务于武汉新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共信息枢纽,将实现面向社会、面向物流企业和面向政府监管部门等三个方面的服务。

武汉新港地区作为长江中游综合交通枢纽和中西部产业门户,通过推动武汉新港区域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物流信息交换和共享、物流服务运作流程优化与再造,有利于提升武汉新港的四种能力(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物流服务协同运作能力、关检部门监管能力、政府宏观决策能力),建成武汉新港物流服务的四化环境(管理数字化、营运网络化、服务体系化、决策智能化),实现两升两降(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和风险),吸引武汉城市圈乃至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商贸业和工程建设物流,以先进技术手段促进武汉新港“亿吨大港、千万标箱”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3、统一标准,促进新港信息化资源的有效整合

结合国家物流业相关标准以及武汉新港区域内相关规范和特点,建立统一信息资源基础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提高企业连接效率。水运物流是从货物出厂、报关、陆运、装船、水运、到港、卸货、陆运的全过程,过程涉及货主等10类单位,涉及车船飞机等多种运输工具,因此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让各参与方及时准确了解全过程的信息十分重要。目前各参与方了解信息,主要是靠业务人员实地沟通、电话、传真等方式。对于一些需要长期保存的静态信息,还是由各方分散的收集和保留,对于动态信息还是靠手工搜集。因此,在新港区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建立物流过程数据库,建立数据维护、提供机制、数据共享机制是提高整个新港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方便物流企业的重要举措。

4、创造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平台建设

利用武汉便利运输条件及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积极向世界招商引资,向世界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人才、技术、资金,吸引世界知名企业在新港产业带落户,把武汉新港区建成集冶金、汽车工业、食品加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高端电子工业、医疗保健产业为一体的多元化的产业带。

搭建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向世界展示武汉新港产业链,展示武汉水、陆、空三维一体的运输体系,展示武汉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及丰富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把武汉新港推向世界,实现永不落幕的网上招商会。为新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优秀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吸引世界知名的企业落户武汉。

5、建章建制,保障新港信息化建设规范长效

为了更好地推进武汉新港信息化建设,政府部门可从如下角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行业规范和相关优惠政策:制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实施管理办法、业务流程规定、单证标准和规范;信息化项目列入高新企业经营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政策;涉及改革政府有关部门监管方式等方面的行政措施以及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考核机制;加速物流信息人才培养和集聚、推动产学研联合的鼓励政策;降低网络资费、鼓励企业上网等支持行业发展的政策与规范等。

猜你喜欢

新港武汉物流
本期导读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