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中的“大理模式”探析

2011-08-15杨运星大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当代经济 2011年4期
关键词:大理州大理农村

○杨运星(大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新农村建设中的“大理模式”探析

○杨运星(大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探索是现实而重要的问题。本文概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大理模式”的内涵及其成效,评析了“大理模式”的特点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和改造“大理模式”的现实路径。

新农村建设 抓两头促中间 大理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下简称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模式探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一个全新课题。多年来,作为多民族聚居和欠发达地区的大理州因地制宜地实践新农村建设,逐渐形成了“抓两头促中间”模式,推动了全州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但随着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抓两头促中间”模式仍需改革和完善。

一、新农村建设“大理模式”概述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有完整的内涵和系统的目标,但具体到一个阶段、一个地方,应根据现有条件而有所侧重。在新农村建设的试点示范阶段,大理州根据区域位置、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力素质、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实践新农村建设,在尽力帮扶“差村”、精心指导“好村”的同时,不断试点“中间村”,逐渐形成了以贫困村整村推进、小康村典型示范和“中间村”提升转化的“抓两头促中间”模式。即一头抓贫困地区,开展“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实施到村到户的“866”工程,一头抓基础好、潜力大、干部能力强、群众积极性高的行政村,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建设小康示范村,同时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通过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中间类型农村的新农村建设。

目前,“固强补弱”、“抓先帮后”、“抓两头促中间”已经成为大理州各级党委政府抓新农村建设的一贯做法,不仅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而且为群众长期稳定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2006—2009年,大理州筹措各类资金31.40亿元实施了400个行政村“866”建设项目,19.52万户79.9万人整体上基本摆脱贫困;安排了4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安排了4000万元财政资金引导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涉及祥云和宾川两县的11个乡镇、2个华侨农场、52个村委会、21.5万人;投资43744万元,实施了25个小康示范村建设、12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惠及群众36736户、144740人;投资1710万元,实施了2009—2010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项目114个。同时,大理州不断加大“中间村”的建设力度,并通过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及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实施,全州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大理模式”评析

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抓两头促中间”的“大理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抓出了典型,打出了一批小康村旗帜,树立了一批贫困村发展的典型,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该模式在新农村建设的初期和试点探索阶段,借助行政手段的强大力量,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该模式是欠发达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必须进行的一种模式,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在大理州的最佳结合和生动实践,也是工业和社会借政府之手反哺农业的最好体现。

从短期来说,“抓两头促中间”的“大理模式”属于基本依靠政府的财力、物力投入和人才支持,主要由政府来组织推动实施的政府主导型或外部牵引型的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下,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方案由当地党委和政府或对口支援部门负责制定,建设规划和项目的具体实施及监督由政府或有关承担部门来全程负责,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和对口支援部门筹集的资金,整体呈现出“输血”为主、农民参与程度有限却持欢迎态度、实施范围重点选择、建设成效短期显著的特点。

从长期来看,由于欠发达地区自身的制约和障碍因素及公共财政制度的缺陷,属于政府主导型的“大理模式”在新农村建设由试点示范逐步转向区域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必将成为急需改革和尽快完善的模式。因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只有把内源性发展与外源性发展结合起来才能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问题。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大理模式”的重“点上示范”轻“面上推广”、重“政府驱动”轻“市场带动”、重“外部输血”轻“内生造血”等偏差将更为集中,其应用性、持续性将受到严峻挑战。如何优化和改造“大理模式”,有效地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整体推进必然成为一个亟待认真研究的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大理模式”的优化和改造

综上,在新农村建设的试点示范阶段,大理州通过政府的直接扶持和资助,强力推进“输血”工作,州域广大贫困地区和农民也纷纷脱贫,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但离农村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在新农村建设由试点示范逐步转向区域整体推进阶段,大理州应继续立足自身实际,综合考虑经济、人口、区位、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国家政策等因素,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优化和改造“抓两头促中间”模式。

1、以“抓两头”为指向,积极实施“四大工程”

(1)实施洱海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程

以洱海流域为中心,加快大理市“百村整治”工程的实施,加大洱源县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力度,推动洱海流域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建设。在大理市、洱源县的主要乡镇、中心村(示范村)建成若干个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设施相对完善的生态文明重点示范区,切实保护治理好洱海流域地区,夯实全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实施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工程

以大理州的祥云、宾川、弥渡、巍山、剑川、鹤庆、漾濞7个县为重点,依托当地重点城镇、中心集镇、旅游小镇及中心村(示范村)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突出特色,打造以优势产业聚集区、特色旅游发展区、加工流通集合区、重点项目辐射区、民族和谐聚居区等为主要类型的共7个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实施重点片区扶贫开发建设工程

以大理州的永平、云龙、南涧县为重点选择地理位置相邻近、产业发展趋同的山区,以处于区域中心的乡镇的整乡推进为依托,突破乡域行政界线,推行重点片区扶贫开发建设,实现对千村推进模式的提升。同时,对全州特别困难的地区,以解决温饱、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自然村为重点,继续给予扶持。

(4)推进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工程

认真总结大理州的祥云和宾川两县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试点经验,突出重点,扩大试点面,加快建设进程,以公路建设带动示范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坝区的产业发展带动山区、半山区的产业发展,以加工业带动种养殖业的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以生态建设带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以基层组织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以示范园区建设带动乡镇中心集镇建设,为重点片区扶贫开发建设提供样板。

2、以“促中间”为指向,积极打造“中坚村”

从大理州的情况看,除列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外,还有大量的村是既没有突出矛盾问题,也没有明显亮点的“中间村”。“中间村”人口数量大、分布广、影响大,其发展状况对全州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在下一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中,大理州必须深化“中间村”建设试点工作,强化组织发动、增加资金投入、加大资源整合、创新工作机制、发挥主体作用、深化农村改革、夯实基层组织,大力提升基础条件好的“中间村”,积极发展基础条件一般的“中间村”,稳定基础条件差的“中间村”,力争把“后进村”发展成“中间村”,把“中间村”发展成为“中坚村”。

3、以“造血”能力建设为指向,整合多种个体模式

在优化和改造“抓两头促中间”模式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重下列个体模式的指向及其多层次的整合,始终突出产业支撑及“造血”能力建设,才能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

(1)生态工业引导

生态工业化和绿色农业紧密结合,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以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生态工业型转变,增强生态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是大理州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路径之一。大理州应结合“工业强州”战略,以既有的12个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为载体,整合土地、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能力强威望高的村庄领导人等发展生态工业企业的基本要素,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引导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

(2)特色农业带动

目前,大理州主要通过特色种植业带动发展和畜牧养殖带动发展模式,不断掀起发展特色产业的新高潮,带动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在下一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中,大理州应着重在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托多样而独特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实行乡或村的专业化生产经营,做大做强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及市场对接,积极发展加工业,带动乡村综合发展和农民增收。

(3)旅游业推动

大理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较高的旅游知名度,但由于种种原因,旅游业对当地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所以,大理州应当重新审视旅游业的发展定位,通过旅游业的创新,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要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借助旅游业实现旅游扶贫。不仅要通过旅游资源挖掘、交通条件和配套娱乐、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大力发展风景旅游村,还要通过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家资源的合理利用来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使旅游业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具有“输血”和“造血”双重功能,真正实现旅游业及当地农村的持续发展。

(4)劳务经济助推

转移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不仅可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而且可以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同时,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助推新农村建设。长期以来,大理州的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少,同时由于土地普遍贫瘠、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又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在下一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中,大理州应制定提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政策和提供相关的信息,加强外出务工的指导、培训和引导,通过政府的力量促使初始劳务经济规模的形成,把发展劳务经济与当地的村庄建设相结合,以劳务经济促进当地农村的发展。

[1] 大理州年鉴(2009年)[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2] 大理州政府工作报告(2008、2009、2010年)及有关规划[R].

[3] 阎质杰:各地新农村建设模式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

[4] 傅忠贤、杨会国等: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区域推进模式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3).

[5] 郭俊华、卫玲: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及路径选择[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注: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8Y0320)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大理州大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想念大理
大理州湿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与建议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推动大理州现代奶业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理州试验推广斑点金标免疫渗滤诊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