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发展上海文化产业

2011-08-15马笑虹杨旭东黄忠辉

党政论坛 2011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上海文化

○马笑虹 孟 星 杨旭东 黄忠辉

如何发展上海文化产业

○马笑虹 孟 星 杨旭东 黄忠辉

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把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提到了国家战略的历史新高度,可以预见,未来五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新机遇。

按照国际化城市的标准,缺少文化的城市成不了国际化城市。为此,本调研小组通过对上海文化产业的现状了解、问题透视、系统思考,提出推进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世博会举办和十二五规划制定,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上海是一座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城市,丰富的文化积淀、海派文化特色是上海的宝贵财富和潜力所在。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是世博文化在上海家门口的一次高水平展示,各参展国的文化发展理念、文明成果、文化遗迹和遗产、艺术珍品和时尚、城市文化创新和实践、创意文化和文化生态、文化演艺活动等,为上海学习和对接全球先进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带来丰富的“后世博效应”,将成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近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基本形成了以文化服务业为主导、文化相关产业跟进的发展格局。2009年,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3555.68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并呈连年增长趋势。其中,2009年上海文化服务业实现增长值54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占全市文化产业比重达64.8%。

“十二五”期间,上海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和区域功能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将与上述目标任务直接相关,有望得到产业政策更多的支持。这些有利因素将推动上海文化产业在结构布局、产业业态、推进机制、政策体系、人才环境以及社会氛围等方面得到大发展。

二、解放思想,鼓励创新,是推动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本调研小组在走访了市委宣传部、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上海张江动漫谷、上海迪斯尼项目办公室等单位和部门后,结合对本市一些文化企业的调研,认为未来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上海的十二五规划,需要逐步解决以下问题:

1.尽快确定上海文化发展战略定位

上海的文化战略定位,要体现上海的特点、长三角区域的立位、全国的地位,并且在亚洲和全球是一个怎样的坐标定位。目前上海缺少一个明确的具象的定位,譬如伦敦2003年提出城市的文化战略是,“成为世界卓越的创意中心”。上海作为“文化大都市”,特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在中国和全球的文化品牌形象是什么?需要和上海的全面发展一起通盘考虑,并尽快明确一个“喊得出、叫得响”的定位。

2.合理规划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布局

上海的文化产业布局,在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上,要进行功能区分,错位竞争,互动发展。尤其是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区县政府的推动力,是非常重要的,就更需要打破行政划分的壁垒,进行统筹协调,减少同构纷争。上海尤其是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在功能规划和产业布局上进行统筹。

3.率先推进国际文化交易平台建设

上海是金融中心,又具有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国际通路等,完全有条件搭建平台,促进文化要素在上海积聚发酵,再挥发到全国、全世界,力争成为全国、全球文化产业要素的配置中心。上海已经成立了版权交易中心、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等,有了一定的基础。目前面临制度配套不够、启动较慢、交易量小等情况。经过培育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这一块是上海的优势和潜力所在。

4.加快构建有利于中小型文化企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

文化产业立足创意和科技,是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相比其他行业,具有知识资本比例高、成长培育期长、试错成本高的特点。因此,产业化的瓶颈必然面临融资难的特点。中小企业是创新力所在,这就更需要政府推动,率先进行制度突破和扶持。譬如动漫,原创可能就是一个人的工作室,几年才能出一个形象或片子,如何扶植这样的原创草根企业,是发掘原创力的关键所在。

5.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促进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知识产权和智力资本是文化产业的新特点。我国因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知识产权保护也相对比较滞后。近十年来,我国已经出台了《著作权法》、《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娱乐市场管理条例》等上百个行政法规。但是,文化产业具有永远不断创新和突破的特点,需要法规的制订也不断修订和与时俱进。目前,我国包括上海面临着普遍的市场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薄弱、司法对这类案件执法难度大的情况,上海在这方面应该走在前面,从长远看,是有利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发展以及人才积聚的。

6.加快培养和引进原创人才以及文化产业专业人才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除了保证原创人才的培育,上海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譬如经纪人、策划人、策展人等的培养和引进。懂文化的不懂市场,懂市场的不懂文化,两者结合的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譬如动漫的发展,个体创意和科技创新相融合,结合从作品到产品的制作,再到商品的营销,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目前,个体创意和科技创新,已经有了一些基础,但是,缺少经纪人和经纪人公司从作品到产品的甄选、包装和制作,后期的播出渠道又是封闭的,因此动漫的发展总是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应。一个产业发展,如果没有品牌产品和品牌公司,如果没有领军人物,没有积聚产业链上的关键性的节点人才,产业无法健康良性发展。

7.政府推动与市场配置必须有效结合

虽然目前各地的文化产业发展都有党委宣传部门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但是,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和市场都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但是,哪些是政府必须管的,哪些是政府必须放的,哪些是市场负责的,哪些是市场不能承担的,需要双方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协调和博弈,找到各自合适的站位。目前,在强政府、弱市场的情况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认知和选择,将会决定性地影响未来上海文化产业的走势和格局。市场和资本在文化产业的选择和表达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动态,政府如何去制衡和管理,从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中挖掘新的生产力,又坚持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需要智慧和勇气。哪些是党和政府必须抓住不放的,哪些是可以由市场进行配置的,“管”与“放”之间,底线和黄线的划定,需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三、尊重规律,科学发展,是加快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如何保证上海文化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本课题组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认真思考,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考虑文化产品对意识形态影响的特殊性

发展文化产业的政府意愿和市场驱动,容易用一般产业的特点和市场方法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但是,必须考虑到文化产品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会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观、信仰等产生影响,文化产品除了市场属性,还有政治属性、道德属性、价值属性、伦理属性等特点。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突破传统体制和观念的禁锢,又要突破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要遵循一般的市场规律外,还必须不断进行文化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让文化产业发展和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建设、城市软实力建设同步推进。

2.努力营造宽松的文化产业环境

文化产业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创意产业,很难标准化,常常需要支付一定的试错成本。文化的发展,与自由而宽容的环境密切相关,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制度。除了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上海要率先营造宽松的文化生态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文化人才有更大的文化空间。一个城市拥有持久的创新力和活力才能保持文化产业的持久和活力。

3.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

目前,上海文化服务业的格局和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十二五”期间,各地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投入都在提升。上海要在全国格局中保持人才优势、前沿优势,必须加大投入。迄今为止,上海还没有成立一个文化专项基金。而北京每年都有几十个亿的专项投入。目前,上海在影视多媒体制作、放映、娱乐、文化经纪、动漫、互联网文化、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演艺、印刷等行业中,非公企业已经超过了国有企业数量。我们一要留住这些企业,二要帮助这些企业做大做强,除了有示范效应,更有积聚效应。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上海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上海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全力推动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全面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40期中青班学员)

(责任编辑 陶柏康)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上海文化
上海电力大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