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家庭教育初探

2011-08-15傅千吉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年6期
关键词:藏族人藏族教育

傅千吉

(西北民族大学 藏语言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组织。人们曾把家庭比作社会的细胞,组成社会的分子。家庭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家庭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并行不悖,而且是社会发展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是人类全部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并构成一个国家教育的有机整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新生一代成长的摇篮;父母则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师,是启蒙教育的引路人。一个孩子,从降生到走入社会,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主要是在家庭中接受父母及长辈的启蒙教育。因此,马克思说:“家长行业是照顾子女”。[1](P327)下面从几个方面论述藏族家庭教育的内容。

一、生产技能方面的教育

藏族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生产、生活、自然知识和生产技能,因为其是民族成员适应特殊的自然环境,保持种族繁衍的必要前提,是民族求得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必要保证。

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知识技能主要是通过现实的观察、口传心记等方式获得的。藏族孩子从小就跟着父母兄弟在家里或田地里进行实践中学习。无论在家里,父母兄长做饭,还是在外面劳动时,他们常常观察大人们做饭的技能和和生产技能;稍大后,田里,地里,家里都是学习的场所,实践的场所,尤其是犁田、播种、放牛、收割等一系列的知识都是学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农区的小孩,从小跟着父母学习施肥、犁地、播种、收割,父母传授春天种地,秋天收获的道理,同时还教授如何制造和应用生产工具,都是实践性的教育,而牧区的小孩主要是放羊、放马、挤奶,相对农区较为单一。藏区还常常通过谚语,俗语等方式教授生产、生活和自然知识,人们把自己直接观察总结出来的天文历法、节令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编成通俗易懂的谚语。这些谚语都是农作物经验和时令预兆丰欠的总结,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十月杀猪月”,“北风来大水,南风来大旱”,“冬有三尺雪,人道十年丰”,“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东虹风,西虹雨,南虹出来卖女儿”等蕴含着丰富的季节与农耕知识,类似这样的很多,且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增强了对天气与生产的认识。

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

藏族家庭教育中的伦理道德内容主要表现在因果关系,慈悲、孝敬、勤劳等;它们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榜样模仿对家庭成员起着教育的作用。

藏族人大部分信仰佛教,在家庭中受佛教的影响之大,每一个人的脑海里都扎根着因果关系的逻辑。无论处事、办事都从因果的角度出发,如这方面的格言有“人好路好,人坏路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意思是说你对待任何事都要真诚相待,才会带来好运气。如果你一意孤行,不顾一切,干些不道德之事,会带来痛苦不幸。除这样的格言外,父母长辈常常给孩子讲些这方面的故事,像《致美更登》、《米拉热巴》、《两兄弟》都反映了因果关系的故事,鞭策人们从小健康向上,光明磊落会带来好运气。

1.“孝敬”教育。孝敬教育是藏族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孝敬父母长辈和有地位的贵人。教育方式有多种,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主要的,表现在父母的言行上。这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其物质教育和精神教育,前者主要体现在行为和一些禁忌中,如爱惜粮食,保护粮食。因为藏族有个神话传说,很早以前人们没有吃的,一位英雄好汉翻越千山万水,最后到达一片林海,用箭射死了一只鸽子,从鸽子的肚子里取出粮食,从此人们开始种植粮食,用这些生动的故事教育小孩,一定要珍惜粮食等等。精神教育方面,主要是思想教育,要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这方面的格言有:“人有大小,山有高低”,“自己尊重父母,后代尊重自己,自己不尊重父母,后代不尊重自己”等。因此藏族人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用不同的方法孝敬父母,比如父母健在的时候,尽量吃好,穿好,并且到60岁有条件的家庭祝寿。去世以后还要念经。这充分说明藏族人非常孝敬自己的父母,尊敬长辈,礼仪方面更突出,无论与长辈见面或到家来,必须向长辈问好,让长辈坐在主席上,因此藏族的家庭,邻里一般非常和谐融洽。这都是藏族家庭教育的结果。

2.“慈悲”教育。慈悲教育也是宗教教育,每一个藏族家庭以及藏族人几乎都有或多或少的宗教观,无论藏传佛教,还是苯教,都是藏族人信仰的重要宗教,由于受宗教的影响,藏族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都离不开宗教旨意,因此藏族家庭中用慈悲教育是常见的,主要内容为“不能乱杀动物,凡有生命的都是轮回,包括人在内”。因此,藏族人从小保护动物,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存有怜悯之情。在藏区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都充满着爱和温暖。

3.“勤劳”教育。藏族人热爱劳动,勤劳勇敢,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想吃金黄的酥油,就得先喂好乳牛。阴天是伴着吃喝的,晴天是帮着干活的。靠别人的干粮过日子,就的挨饿一辈子。勤勤俭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庄稼和土地在一起,幸福和劳动在一起。勤劳者能把石头变成金子,懒惰人会把金子变成石头”等等。这类格言反映了藏族人勤劳朴实、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除这样的格言外,父母长辈常常给孩子们讲《俩妹妹》、《铁匠余小姐》、《青蛙骑手》、《苏吉尼玛》等反映藏族人的勤劳朴实和心底善良的美德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教育,一代一代传承着勤劳致富,幸福美满的人生之道。

4.“和善”教育。和是指祥和团结。善是善良、热情。从藏族家庭社会称谓中能看得出来,除爸爸、妈妈、姐姐、哥哥、妹妹等主要的称谓外,没有明确的分清叔叔与伯父,哥哥与堂哥、表弟与表哥的关系。民间还有格言“人多力量大,木多修经堂”,“一人攻一难,十人攻一关”,“人靠朋友,鸟靠羽毛”,“好人朋友多,好马主人多”,“同心土变金”等有关团结协作方面的,使小孩们从小培养了“和”的观念。

5.“善”也是藏族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藏族人历来以热情好客著称。无论哪个民族或哪个国家的人,只要进入藏区,都会受到热情的接待,在一般藏族人的观念里,只要客人到了藏家,主人没有留住客人吃饭,那是待客不周的表现,是件没脸面的事。

藏族人家平时教育孩子,把“善”作为主要的内容之一,包括“六字真言”、“众生平等”等。这使得藏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培养,从小在心里留下了真、善、美的根。

三、习俗方面的教育

习俗文化教育对于一个民族信仰观念的构成以及民族性格的铸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藏族习俗丰富多彩,下面仅从以禁忌、礼仪方面加以说明。

禁忌方面的教育多种多样,藏族人民崇信藏传佛教和藏族传统的苯教,无论在藏传佛教还是在苯教寺院周围,忌讳砍伐树木、破坏森林、打猎杀生、吵闹酗酒、高唱山歌等,以免影响神圣的宁静及破坏佛家的戒律。因此藏区各寺院周围生态保护非常的好,基本上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花草满山,环境十分的优美。对寺院更是敬畏。对不尊重寺院、喇嘛、法器和经书的人众人蔑视。一般人们进入寺院时首先要脱去帽子表示敬意,不能手去触摸法器、经书、壁画、佛像等圣物,不随便敲锣、鼓等法器,更不能从这些圣物上跨过。寺院佛殿内佛像前绝对不能脱鞋袜。与僧侣交谈时,不得对佛像评头论足。在寺内禁止吸烟、饮酒和随地吐痰、大小便,更不能将刀、枪、箭之类武器带入寺院。即使在旅途中见到佛塔,麻尼堆都要停下来顺时针方向转一圈,遇到僧侣要脱帽致意。在田间干活或在草原放牧时,遇到路过的活佛及僧人车马,要停下手中的活,弯腰表示致敬,待其远去后方开始劳作。家中或村里不能唱山歌(情歌),尤其是女人们,情歌可在山林或草原上去唱。藏族部分地方流行的是家中有人生病或是妇女坐月子时,主人在屋外面挂一块红布或其他布或一束柏枝,告诉来人不能直接进入屋内,表示家里有事,若是远道而来的客人,须先在门外歇息片刻,由主人燃好一小堆火,客人从火上跳过去,方能入内。在房内男左女右分坐,不得随意乱坐。藏族群众忌讳提及家中亡故亲人的名字,也忌问父母名字。不论农区或牧区,最忌在锅灶前或火塘边烤脚、烤鞋袜。藏族群众很讲究餐具卫生,家里人和客人用的餐具,一般都是分开的,忌乱拿混用。嚼不出声,喝不作响。吃手抓羊肉或平时给人递刀子时,须将刀把递给对方,不能将刀刃向着对方。牧民的狗是不能随意乱打的,因为牧民把狗当成牧畜的“卫士”,严禁打秃鹫等。

礼仪教育方面,无论在牧区还是在农区,藏族人与人相遇时,要相互道安问好,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候一声,邀请进帐或屋内喝茶。藏族传统的见面礼主要有碰头礼、贴面礼、脱帽礼和长辈对晚辈的吻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握手也很普遍。藏族人民历来有热情的待客之习,凡有客人来时,主人先在门前迎接,进房后,请客人喝茶、喝酒、吃糌粑和手抓肉,待客非常热情、诚恳。敬献哈达是藏族最具独特的一种礼俗。哈达是用丝绸、绢纱或棉纱织成的长带,是藏族人民社交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礼品,这种敬献哈达的礼俗几乎反映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遇到节庆佳日、婚嫁喜事、盖新房、添新帐或迎送宾客都以献哈达表示诚挚之意。如今藏族人民敬献哈达的礼仪又增添了新内容,如表彰英模人物。学校落成、学生毕业庆典都要给师长敬献哈达。

上述禁忌礼仪中的许多因素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族对小孩从小养成讲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环境、保护自然、尊重他人的良好思想品德,引导他们学会交往、学会善待自己、学会善待他人、学会善待自然,诚实做人,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四、民族历史方面的教育

追溯民族历史,探寻民族由来是每个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的需要。因而民族历史方面的家族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藏区流传着不少关于藏族起源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关于“猕猴变人”的美丽神话。据索南坚赞的《西藏王统计》所载,“从前有一只受观音菩萨点化的神猴到西域雪国去修法,此猕猴乃至一岩洞中潜修慈悲菩提心,并于甚深妙法空性、生起胜解,于是有一业力所逼之岩罗刹女至此处,诱以淫欲。此罗刹更化一女,语猕猴曰:我二可婚媾。猕猴答曰:我乃圣观音之具戒弟子,如为汝夫,破我戒行矣。魔云:汝不娶我,我即自戕。猕猴无法,只得去求教观音菩萨,在征得观音许可后,便与岩罗刹结为夫妻,生六雏猴,把他们送到森林中果实多的地方,历时三年,增至五百,果实吃尽。父猴又去观音处讨教,观音自须弥山隙,取青稞、小麦、豆类、荞麦、大麦播之于地,大地满生不种自收之谷。父猴乃引群雏至地,以不种自收之谷付之。命之曰:‘其食此’,此地名梭当巩保山(意为命令取食山),于是饱食诸谷,毛尾转短,能作言语,遂变成人,食不种谷,着树叶衣,如是雪国主人,因猕猴父与女魔而分两类。”这段神话故事在藏族民间及家庭流传甚为广泛,证明藏族家庭教育中注重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藏民族的来源。故事生动、形象,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观。同时,神话故事中天、地、山、川,自然万物最初是怎么形成的?也是藏族家庭教育中传授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斯巴形成歌》、《斯巴宰牛歌》等。其中《斯巴形成歌》如下:

“问:最初斯巴形成时,

开地混合在一起,

请问谁把天地分?

最初斯巴形成时,

阴阳混合在一起,

请问谁把阴阳分?

……

答兼问:最初斯巴形成时,

天地混合在一起,

分开天地是大鹏,

大鹏头上有什么?

最初天地形成时,

阴阳混合在一起,

分开阴阳是太阳,

太阳顶上有什么?[3]

……

这些神话反映了藏族先民对大自然奥秘的探求精神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表达了藏族人民渴求了解和认识这些现象,更进一步加以控制和利用,达到改善生活的目的,其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开发智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历史人物教育方面,主要讲解松赞干布的故事,松赞干布统一了整个西藏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结束了长期分散落后的局面,将藏族人民引入一个团结、繁荣、富强的新时代,并增强了藏汉民族之间的互助友好的亲密关系。对于藏族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藏族八大藏戏中《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通婚故事,场面宏伟,生动逼真,体现了藏汉民族时代友好关系,是民族团结方面的活的教科书,其主要目的是让藏族了解松赞干布的伟大功绩与藏汉民族团结的伟大典范。

英雄史诗教育方面,其主要是《格萨尔》,他是藏族人民集体创造的伟大的英雄史诗,藏族民间中至今仍然流传的史诗,除社会上专门说唱格萨尔的艺人外,他在民间主要还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流传,要求孩子们学习英雄格萨尔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征战四方,降伏妖魔,除暴安民,造福人民的英雄精神,因此,民间中流传着“每一个男子会唱史诗,每一个女子会唱歌”的谚语,说明藏区格萨尔史诗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格萨尔是藏族人从小学习的榜样和崇拜的对象。

五、审美和体育方面的教育

藏族人能歌善舞,在逢年过节举行重大活动的时候,人们总是载歌载舞。歌曲的含义,舞蹈的内容,都包含人类起源、赞颂神山神湖、祖先史迹、村寨历史、英雄与爱情的传说。藏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和审美艺术,尤为突出的是服饰,由于藏区地域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服饰方面各有各的特点,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显得雍容华贵、等级分明;而青海等地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在大统一中局部多变;康巴的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飒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这些不同的款式和色彩,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在绘画艺术方面,以唐卡为主的几乎包罗万象,有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和人物、学者生平、生活习俗、天文历算、医药、人体解剖图等科学知识,还有复杂的金刚坛域画在布幌上悬挂,气势非常雄伟。这些绘画,色泽鲜艳、层次分明、笔法细腻,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堆绣是用多种色彩的绸缎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山水、花草、虫鱼等等绣在布幔上,底部垫以羊毛、棉花等絮类物,中间凸起,使人看了产生强烈的立体感,宛如浮雕。堆绣的内容大都是先用佛教故事为题材,也有生活风俗方面的题材。寺院经堂、佛殿里的丝绸幢、幡以及悬挂的各种佛像、佛经故事等,都是僧侣精心制做的,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藏区经常举行大型的民间体育竞赛活动,如摔跤、大象拔河、拔腰、赛马、下棋、爬竿、射箭、举重等等。赛马会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族体育活动中的亮点之一。赛马会一般是自愿参加的,不受任何限制,谁都可以参加。比赛项目有速度赛马、走马、捡哈达、打靶等。速度赛马以鸣枪或吹号为令,众马齐出,以到达终点的先后定名次。走马则除了比赛速度外,还看马步是否平稳,走得是否好。这种比赛也计名次,马的优劣,骑术的高低自有舆论评说。骑马捡哈达,骑马打靶等马术表演比赛,一般在速度赛马、走马之后举行。两种比赛均是分小组比赛,哈达横放在地上,靶子立在路边,比赛时一匹马在前面引路,其任务主要是给后面捡哈达或打靶的马引一条最佳路线,使其离哈达或靶子不远不近。参赛的马则紧紧跟随,骑手在飞跑的马上侧身挂体,捡起地上的哈达。哈达间隔横放,捡得多者为胜。如果是骑马打靶,则第二匹马的骑手同样是紧跟第一匹马从场地一侧横跑过去,在飞跑时从背上取下枪,在头上旋转一周,瞄准侧面的靶子开枪,然后耍个花样,顺势将枪背在背上。赛马会上除了上述表演项目外,往往还举行摔跤、举重(一般举石块,也举沙袋的)等民族体育项目。因此,赛马会不仅是一项竞技赛马的盛会,而且也是社交娱乐的集会,藏族人民强烈的表现欲望使赛马会广泛普及,成为雪域高原常见的人文景观,也是各地最受欢迎的文体娱乐项目。这些民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活跃了藏族群众的业余生活,加强了团结,增强了体质,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还可以养成他们一种骁勇顽强、剽悍勤劳的品格。

六、结语

藏族家庭教育是藏族传统教育内容之一,是一种非正规的私人教育。它虽然有一定的目的,但不是有组织、有领导、有严密计划的教育,都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以生活需要为中心进行的,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同时,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社会化的方向、速度和水平,是个体实现社会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家庭是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个阶段,通过父母和长辈的言行来认识周围世界。家庭教育不仅给儿童最基本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技能,掌握最基本的社会规范,而且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远大的理想以及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藏族家庭教育是传授文化的主要手段,在漫长的教育文化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弘扬藏族道德文化、历史文化、民间文化、世俗文化、生产技能等各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文化是通过以家庭为单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对传播文化、丰富文化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藏族家庭教育虽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更未被现代教育所接受,但它里面包涵了丰富的教育哲学,对当今的素质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具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少年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学校教育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出现。因此,家庭教育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将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2]马学良,恰白·次旦平措,佟锦华.藏族文学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3]芦平生,杨兰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藏族人藏族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到拉萨途中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藏族人为何能适应缺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