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与大庆城市发展关系研究

2011-08-15李万鹰

大庆社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石油大学大庆大学

李万鹰

(东北石油大学学校办公室,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大学与大庆城市发展关系研究

李万鹰

(东北石油大学学校办公室,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当今中国正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城市竞相走创新发展之路,而大学作为先进知识和文化的发源地,成了城市的创新之源。城市发展离不开大学的服务和支撑。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大学功能不断转变,不再是远离社会中心的象牙塔,而是逐渐融入城市、依托城市,城市为大学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提供了发展空间和保障。

大学;大庆;关系;研究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大学和城市的交往和结合越来越密切,大学不再是远离社会中心的象牙塔,城市也越来越离不开高校的人才、智力和文化支撑。当前,大庆正在努力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创建北方高科技、现代化大城市,急需人才和科技支撑,由此分析大学与大庆城市发展的关系有其深远意义。

一、从大学的角度分析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一)大学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大庆是一个年轻的工业化城市,城市发展处于关键期,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一路赶超、跨越发展,谋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异军突起,必然需要大学的辅助和支撑。

从拉动消费来看。现在大庆共有6所大学,师生总数近10万人,而粗略估算,2万学生规模的大学,学校每年的运行费大概在2亿元左右(含人员工资津贴、设备购置费等),校园建设费用平均每年按0.2亿元计,每个学生每月的衣、食、住、通讯、网络、交通费、学习费用按每月500元、每年6000元计,2万学生规模的大学全年消费就是1.2亿元。两项相加,2万学生规模的大学共计每年有3.4亿元的直接消费,这些消费基本上发生在所在城市。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取0.7,乘系数3.33,则3.4亿元的直接消费可拉动10亿元的投资与最终消费,从而不难看出,6所大学对城市的GDP贡献和对财政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从带动投资来看。东北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下同)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迁入前,黎明湖周边是一片荒原,从东北石油大学2002年整体搬迁后,迅速带动了该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屋价格也从不到1000元/m2,一路飙升至6000元/m2。同时,大学的陆续进驻,彻底改变了大庆市没有本科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局面。再者,大学的相继落户,极大带动了周边的交通、超市、宾馆、网吧、通讯、餐饮、银行等服务业的发展。各大银行、相关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等都先后落户该地区,把东风新村地区和开发区完整连接在一起,使东城区真正成为一个功能相对齐备、气质形象相对突出的现代化大城区。可见,大学对城市拉动投资、带动开发、提升层次的巨大贡献。

从向所在城市缴纳税费角度来看。据统计,一所万人大学每年向所在城市税务部门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及附加税等各种税费以及向地方政府缴纳的各种规费一般情况下在200万元左右,多的高达500万元,个别高校甚至更高。这些是单指大学本身所缴纳的各种赋税,不包括由大学所衍生的各相关行业及单位所缴纳的税费。

从科研贡献来看。单就东北石油大学而言,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约在2亿元以上,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为油田和城市创造十数亿的价值。据估算,大学科研的投资所能获得的回报是其他投资的7倍左右,因此,很多企业都转移到了大学的周围,刺激了城市的创业,推动了城市工业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招商引资的吸引度。同时,科研能力的提升推动着城市创新能力的增强,大庆市每年的科技研发及创新贡献中,大学都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从提高国际交往水平看。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国内与国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庆市的招商引资,有效增强了大庆市的国际化水平。就东北石油大学而言,每年要接待国外高校及科研院所来访十几次,他们在了解东北石油大学,加强与东北石油大学的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也宣传了大庆市城市建设、城市风貌和投资环境,极大地扩大了大庆市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有利于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同时,东北石油大学也定期派团出访他国,在宣传东北石油大学的同时,也带去了大庆市的城市建设和投资信息,宣传了大庆市的对外开放政策,对大庆市的招商引资及提升国际化都市的形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大学是缓解现代城市发展压力的重要缓冲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高歌猛进”,城市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也日渐显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阻力和瓶颈,而大学在缓解城市发展压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解决就业难题的角度来看。就业是民生之重,也是政府部门最紧要、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根据有关研究和测算,每投资100万元,可增加非农和农业就业人口114人。由于科技对GDP的贡献不断提高和投资增加对就业人口增加的比例不断下降,按每投资100万元,可增加非农和农业就业人口100人计算,2万学生规模的大学的消费,可提供10万个非农和农业就业岗位,按三分之二的比例划分非农和农业就业人口的比例,则可为城市提供4万个就业岗位,有效缓解城市就业难题。

从城市引智的角度看。人才的缺失越来越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权威机构已经论证了21世纪的城市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本,大学在城市发展中具有人才磁铁的作用。一方面,大学培养城市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大学每年也要引进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人才(包括院士、龙江学者、长江学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保障。

(三)大学是提升现代城市形象的重要指标

一个城市的实力强弱,一看硬实力,二看软实力,而大学是这两种力量的综合体。当下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大学的城市会是一个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城市,大学已经成为城市的重要名片。

从精神层面看。大学为城市精神的继承、发展和弘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的旗帜和象征,是大庆引以自豪、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东北石油大学是大庆石油大会战的重要成果之一,从办学之初就是在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支撑和激励下不断前行的,大庆精神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学校特别注重对大庆精神的理论研究工作,校内建有大庆精神研究中心,集中了一批对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研究和宣讲的专家学者,为继承、弘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办学过程也是北大荒精神的集中和生动体现,该大学的迁入,给大庆增加了新的精神元素,使黑土地上的两大文化宝库在大庆这所城市交融共生,使大庆的精神内涵更为丰富和饱满。

从实际效果看。大庆自从有了大学以后,逐渐改变了过去被人戏称为“缺少文化品位的城市”的尴尬局面。无论是奥运火炬传递还是世界大学生冬奥会火炬传递,无论是每年学校组织的“三下乡”还是大庆市大型活动各校大学生的踊跃参与,无论是每年学校开展的各级各类培训班还是各种国际国内大型学术活动的开展,无论是教师等高知群体的迅速增加而带来的周边治安、文明程度的改善还是外教和留学生的增加给城市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异彩纷呈,都极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有效推进了大庆市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几年,大庆相继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魅力城市等国家级荣誉,都从侧面印证了大学对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从城市的角度分析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一)城市是大学的主要生存之所,城市的发展为大学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空间

正如帕森斯所认为的,城市是文明的中心,大学既然是作为高层次的文化机构,就不可能回避这个中心。大庆城市条件的不断改善,筑巢引凤,陆续吸引了几所大学的进驻,同时,大学也正是看到了大庆未来发展的巨大前景和空间,才会选择在大庆立足。大庆“东移北扩”、“围湖建城”等建设战略,逐渐把大学囊括到城市中心,有效改善了学校周边的配套不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同时,大庆的城市转型战略,省委对大庆发展提出的“快些再快些、好些再好些”的殷切期望,大庆市委提出的“全党抓发展,中心抓经济,重点抓项目”的发展举措,都为大学的办学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大学的功能发挥创造了条件和空间。

(二)城市是大学的重要价值载体,城市的发展为大学提供了更多的价值空间

一方面,城市为大学提供更多的创业空间和条件,促进大学不断实现服务社会的价值和功能。大庆创建百年油田的目标,为以石油为主要办学特色的东北石油大学、大庆职业学院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契机;大庆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力发展非油经济,壮大接续产业,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分校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大庆着力提高教育水平,为大庆师范学院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大学在贡献城市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城市的多元文化观和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为大学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平台和载体,从而使大学不再是一个脱离社会的象牙塔,而是一个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联系甚密的社会组织,这样的大学才真正具有大尺度的包容和理解、大尺度的科学观和技术观,才能真正地了解并知晓社会,并为社会变革和改良提供支撑元素。

(三)城市是大学的演练场和课题源,城市的发展为大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科研源泉

一方面,大学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进入社会,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城市为在读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对于在读大学生来说,城市能够给他们实践的舞台和场所,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城市能够不断检验、历练和筛选真正适合这个城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一直在做着严密的市场分析,持续跟踪着城市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导向,根据不断变化的数据信息,大学适时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增强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大庆2008年启动上马的“新华08”项目,是大庆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对大庆乃至全国时时了解世界石油资讯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项目落成后,需要大量既懂计算机又懂石油的“交叉”人才,2010年,新华社就决定招收19名大学毕业生进入大庆“新华08”进行前期的培训和选拔,而如此交叉学科的专门性人才特别稀缺,人才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大庆市委、市政府了解情况后,立即成立了大庆“新华08”人才引入的专门协调机构,大庆的本科以上大学悉数参加,成功搭建了大学与企业的信息沟通平台,为企业人才选聘扩大了基数,为高校人才输送增加了渠道,最终大庆“新华08”选聘到了企业满意的有用人才。

(四)城市是大学的经济源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主要是说经济不仅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而且也给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地方大学的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二是要有旺盛的教育需求。而这两个基本条件的满足都有赖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地方大学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它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城市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对地方高校提出客观需求。这种需求既有社会方面的,也有个人方面的。城市经济技术含量的提高必然会增加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从而必然会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投入;城市经济技术含量的提高使个人的知识、技能等素质与个体能取得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关系日益紧密,导致接受高等教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需求。大庆的地方财政收入较多,政府能掌握的灵活资金富足,而大庆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又都高度意识到教育对推动大庆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庆市政府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都相对充足并连年增加。

三、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合理模式

鉴于以上对大学与城市关系的分析,借鉴现有大学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理论成果,应建立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合理模式。

(一)建立大学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相衔接的交集模式

随着现代城市管理理念的日益成熟,城市发展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不断科学和细化的城市发展规划就是最好的佐证。大学要想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城市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提出并逐步完善大学的发展规划。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必须囊括教育(包括大学)的支持政策和中长期目标,大学的发展规划中也必须包括与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的定位和实施举措,从而形成两个规划的交集,并通过科学的调整,不断加以修缮,建立起科学运行的交集模式。

(二)建立城市吸纳大学和大学融入城市的互融机制

在过去的几年里,大庆吸纳大学的大手笔和大战略,已经日益显现了其价值和重要性。同样,未来大庆城市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大学源源不断的支持和贡献。在“十二五”时期,大庆还将引入新大学,这其中就涉及到,如何处理新老大学关系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运用政策手段更好地服务和支持大学的问题,如何克服不同大学“入住”大庆“水土不服”的问题等等,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大学和城市的双向互动机制。城市吸纳大学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不能“饥不择食”,如果良莠不齐,短期内看,在数量上政府完成了指标、创造了业绩,但从长远看会增加教育资源耗费,因此,城市吸纳大学要差别对待。同时,大学要更好地融入所在城市,要强化市民意识,不要因条块分割的工作区、住宅区,把人们的意识、理念和情感分化,而要以主人翁的态度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不断完善大学和城市的互融机制。

(三)建立城市政府与大学管理者的联席会议制度

大学和所在城市政府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市长联系高校的较为成熟的畅通渠道,确保了政府和大学的“在线式”联络、“零距离”对接的实现。大庆在这方面的工作有探索和创新,特别是在引进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过程中,市委书记、市长都是亲自抓、全程参与,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一把手都是全程服务,实现了城市吸纳大学和大学整体搬迁的壮举和奇迹。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城市政府和大学的联系,建立由市长或主管副市长、校长或相关副校长牵头,政府和大学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碰头会,确保信息的时时交流、畅通和共享,有效研究和解决城市或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大学和城市的良性发展。

(四)建立城市政策指导为主、大学自主办学的运行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政校分离、管办分离的办学模式,大学办学自主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在政策引导、校地校企联系以及事关大学的重大事宜协调上下功夫、做文章,赋予大学更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为大学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应真正构建好“三个体系”:一是构建好务实型的办学体系。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坚持求真务实,找准职能定位,既面向世界,又面向中国,更面向区域,使贴近发展成为办学体系的特色。二是构建好适用型的培养体系。大学应充分利用城市发展的平台,使本区域成为人才培养的调研基地、实践基地和总结提升基地,把重心放在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创富能力上。三是构建好自律型的考评体系。大学应在认真完成好上级赋予的教育工作任务的同时,经常回头看一看和查一查,大学为城市发展培养了多少人才,这些人才发挥的作用怎么样,对城市发展的贡献率是多少。因此,大学只有在运行体制上保持独立,而在思维上要与城市发展同路,才能更好地激发师生员工的办学积极性,并持续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核心价值。

〔责任编辑:刘金友〕

F291.1

A

1002-2341(2011)03-0129-04

2011-04-25

李万鹰(1969-),男,黑龙江伊春人,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石油大学大庆大学
李大庆
“留白”是个大学问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物外真游》
——高大庆作品欣赏
东北石油大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