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的社会工作发展的思考
2011-08-15周晓焱李精华
周晓焱,李精华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关于党的社会工作发展的思考
周晓焱,李精华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建国以后,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工作重心也逐渐转向了经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社会工作是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做好党的社会工作,其中关键就是从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利益诉求出发,根据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研究当代党的社会工作与传统社会管理、专业社会工作的异同,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党的社会工作发展之路。
建国以来;党的社会工作;社会服务
众所周知,只有在民众的支持下,政党才可能掌握政权。所以,不论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是抽象的人性,政党必须具有足够的社会动员和社会组织能力,必须满足民众的合理需求,扎根于社会才有可能发展壮大。因此,从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层面上看,党的社会工作逐渐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学术界研究的关注问题,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治理体制变革和民主发展等有着重要的联系。许多学者从不同的领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探讨党对社会生活的管理,当前学术界对此问题还有待深入的研究。因此,对党的社会工作加以研究和探讨无疑是一种学术创新的努力。
一、党的社会工作的内涵
社会工作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服务活动,其思想体系非常完善,并以其服务、利他、尊重、平等的理念成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随着北京、上海、济南、大庆等城市党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的建立,党的社会工作日益发展起来。那么,党的社会工作的内涵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历史传统和经验,其未来的政策走向又是什么,这些都是研究党的社会工作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关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工作内涵的研究,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党的社会工作等同于群众工作,认为党的社会工作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党在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朱振瑶,2010)。另一种观点认为党的社会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层面上是指党的全部社会工作实践和对社会工作机构及人员的领导、组织、管理工作,狭义层面上是指党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管理者向社会提供的专业化社会服务以及相关的管理活动(李慧而,2004)。对中国共产党社会工作概念的理解不同,影响着对党的社会工作思想渊源的深入挖掘,影响着对党的社会工作思想和实践的系统梳理,影响着中国共产党未来社会工作的发展走向。党的十七大把社会工作放到了党领导下的社会建设部分,这说明党所领导的社会工作已不仅仅是党领导下的群众工作,更广泛的意义上,它被作为了一种人民福利和社会建设的内容。这就为社会工作发展开拓了更加广泛的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党的社会工作的概念做出科学的界定,这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工作思想的前提。
首先,党的社会工作不同于传统的、强制化的社会管理,它以提供“柔性”服务而非“刚性”管理为其主要工作形式。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认为,社会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一种,社会管理是为了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所实施的各种管理活动,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行政手段,具体表现为强烈的社会控制理念和整齐划一的管理手段。但随着近些年对社会管理认识的深化,我们认为社会管理不仅仅是控制、协调,还包含有大量的个性化公共服务要求。这些认识大大突破了传统上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内涵和外延,以提供公共服务(包含着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的形式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组织进行调整,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因此,面对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社会问题各式各样,社会需求千差万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政府不可能包打天下,包揽所有社会管理事项,需要多元化的治理主体。那些“柔性”的公共服务需求,恰恰是传统“刚性”社会管理的欠缺或空白,而党的社会工作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可以使用“非政府”的力量,以动员、教育、引导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其次,党的社会工作也不同于专业社会工作,其工作内容远非专业社会工作的工作范围能够涵盖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单独一个部分来阐述,把“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及完善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作为重点,“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目标,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要完成这一宏大的社会建设目标,就需要在社会建设领域中有一支强有力的、拥有宏观视角和宏观思维、可持续的社会建设力量,这一角色绝对不是出身于“草根”、还处于为生存而忙碌阶段的民间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可以负担的。因此,随着党由直接社会管理者向引导社会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就有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责任和能力。党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工作,其工作内容必然要突破传统的社会管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关注民生问题,重视弱势群体,强调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主张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并体现出鲜明的党性与社会服务性的新型社会工作形式。因此,党的社会工作扎根社会之关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组织体系要面向社会,活跃于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之中,并不断吸收社会先进的、积极的力量加入到党的组织;二是党的功能体系面向社会,领导社会发展,代表社会利益,表达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大众。
综上所述,政党的社会工作是一个政党、政治集团的公信力、领导力和执行力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动员、号召、组织群众参与完成预期政治目标、社会目标上。与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不同,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工作从内涵上说应以提供“社会动员、社会服务、社会协调和社会管理”为核心内容。党的社会工作要有效使用制度资源、社会资源和管理资源,即党必须以法律规范党的社会工作,通过对政府的政治领导实现对社会宏观调控,以对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干预实现对社会矛盾的缓解。
二、建国以来党的社会工作的传统是发展党的社会工作的重要资源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社会工作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了实现政治动员的需要、推动革命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就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中去完善党的组织、提供社会服务,以实现团结和领导工农群众的目的,从而催生了党的社会工作。在争取革命胜利的大前提下,在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动员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至于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依然把党的组织扩大、政治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的加强作为党的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党包揽国家到公民的一切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伴随着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及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建立,党的社会工作进入了以行政化和半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时期,依靠对权力、资源的垄断和分配实现党对社会生活的刚性管理。
从社会管理上看,据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建中国共产党党委会的决定》和《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决定》,党开始逐渐强调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直接领导,甚至越过、架空、抛开国家权力机关,直接行使行政、司法等公共权力,向非党组织和非党群众发号施令,实行“以党治国”。通过党的组织的广泛建立,使党的基层组织遍布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进而将整个社会纳入到党的组织体系中来,从而形成了以党的基层组织为轴心,以单位为基础,以计划体制为构架的社会整合模式。在农村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公社体制,在城市确立以居民委员会和单位体制为核心的城市管理体制,这种城乡社会管理体制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场所,同时还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部分,具有经济与生产、政治与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的三重功能。这样党就可以通过单位的组织网络、依靠自身的组织架构将自己的影响力渗入到全国的基层组织,并延伸到千家万户。
从社会资源的分配上看,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整体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形成了利用国家的强大政治动员能力和强制性手段控制全部的物质利益、发展的机会及信息资源的制度。人们的全部社会活动,包括满足各种需要都由党来掌握,进而导致社会自主机制的贫弱或缺失。
从社会工作方法上看,作为政权和社会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能实现对整个社会有效领导和有效组织。所以,建国以来党的社会工作呈现出“以政权为依托、以传统群众工作为手段、以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为目标”的“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的特征。而传统的、西方式的专业社会工作是缺乏生存空间的,整个社会对党的高度依附,甚至整个社会都被科层化和政治化,社会、国家对党的制约和互动无法形成。这些传统对于新时期党的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三、现实社会对党的社会工作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行政性、非专业”的党的社会工作模式导致社会过度政治化、社会资源的垄断和工作方式的行政化取向等,越来越不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所以,早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就把党对社会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2006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重要命题;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这为党的社会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市场经济改革使一个独立于单位体制以外的私人生活空间出现并得到发展。首先,党对社会资源垄断的减弱,使个人对国家的依附明显减弱,使社会的组织性结构发生极大分化。其次,非政府民间组织得到不断的发展,其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大大拓展了社会的包容力与多元化格局。最后,随着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公民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逐步觉醒,从而公民利益表达多样化,传统社会管理的“硬控制”能力在减弱。加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健全,党扩大并密切与社会的关系,增强党对社会的影响力、号召力,展现自身良好的政治形象和政治意愿,形成广泛的社会联系网络,对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十分重要。这样,传统的以单位为主体的社会调控模式受到了侵蚀的情况下,怎样有效地开展党的社会工作,就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基础的巩固。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和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在传统的单位体制逐渐解体、党和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的社会控制能力下降、我国专业化社会工作发展还存在制度性和发展性障碍的前提下,社会对党的社会工作的需求、党对自身的社会工作职能由刚性社会管理向软性的社会服务转变的需求更加强烈。
(一)工作内容的转变要求
一是党的社会工作需要有社会动员(思想动员、社会动员和组织动员)的能力。能够广泛联系群众,动员和激发社会活力,有能力利用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及教育等手段在内的多种形式宣传、动员社会,并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为党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党必须深入群众,同群众建立紧密的鱼水关系。因而,党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动员和发挥各级政府组织、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力量,形成共同建设社会、管理社会和服务民众的合力,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
二是党的社会工作必须有满足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社会服务能力。作为执政党不仅要考虑城市社会精英群体,也要考虑城市弱势群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教育、协商、调解等手段和方法,并创造条件以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这并不意味着党组织直接供给某类公共物品或处理某类公共事务,而是成为公共价值的促成者,起到集体行动中的初始行动者的作用,通过党的组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分歧弥合起来。
三是党的社会工作必须有协调社会关系的能力。诸如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在社会转型期表现日益突出,党既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使各阶层各群体都能从改革发展中普遍受益,又必须维护部分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特殊利益,使贫富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控制在可以容忍的限度以内,为此,要建立健全包括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疏导机制在内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机制等综合措施来维护弱势群体生活及生存的基本权利。要在初次分配重效率、再次分配重公平的基础上,从法律、制度、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逐步建立起使社会大多数人得到较大实惠、困难群众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利益格局。
四是党的社会工作必须有社会组织的管理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各种非政府民间组织不断涌现出来,它们的出现一方面弥补了我国原有社会服务的不足,满足了社会成员多层次的社会物质文化需求,但另一方面尤其是大量“两新”社会组织、宗教组织等的出现,也分散了原有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正确处理好党和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是对党的社会工作的新要求。
(二)工作方法的转变要求
一是由行政化社会工作向社会服务化社会工作转变,促进社会整合。党实现革命的、传统的社会控制手段和政治运动方式在转型中渐渐失效,个人和各种社会组织的自主性、独立性日益增强。行政化的社会工作是依附于行政管理活动,在改革开放之前尽管作用显著,但是行政化的社会工作在社会多元条件下,简单行政命令式的代价是行政成本的提高。党的活动方式应该适应社会变化,改变过去单一命令式,建构利益引导、制度规范和权威保障的多元复杂社会引导机制,既可以保证社会多样性和社会成员利益的表达诉求,又可以保证社会基础的稳固,防止出现政治经济极化现象和社会裂痕。因此,党必须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以党的社会工作具有职业的服务性、利他性,彰显了以维护社会成员权益、维系社会凝聚力为己任的专业伦理精神,通过自我管理,由此带来社会成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借鉴专业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守则,保证了党的社会工作服务是具有专业知识指导的、规范的、持续的,并使社会服务管理透明化的;重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从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理解个人和社会,注重协调利用社会环境资源,合力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上述特性回避了传统科层制的弊端,从而激发党员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发挥辐射作用。只有改社会管理为社会服务,才能保证社会多元条件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地位前提下,积极促进社会民主建设,才能保证党“在权力达到的范围和权力不能达到的范围保持自己的凝聚力”。
二是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由于市场经济导致的社会成员流动性强、个人差异性大、社会认同感减低、社会挫折感上升等特点,以往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缺乏个性化的党的社会工作难以奏效。而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以平等的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就成为一个重要选择。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作为倾听者、赋能者、赋权者、信息提供者、支持者、建议者,让员工倾诉减压,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危机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心理—社会模式等个案方法为弱势群体提供辅导;小组工作方法,建立志愿者网络或相互援助网络,把有困难或寻求帮助的社会成员与能够提供帮助的社会工作者组成一个小组,或者将类似问题的员工组成一个小组,开展互动活动。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党和社会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各自的独立性,并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在这种关系结构下,党对社会的领导则体现为党对社会的有效动员和整合,使社会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依然能够聚合在党的周围,从而为新时期实现党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奠定了现实基础。
四、党的社会工作发展的建议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全党对科学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除了经济发展之外,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从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利益诉求出发,根据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对党的社会工作的目标、体系、队伍和方法加以完善成为重中之重。
首先,要明确新形势下党的社会工作的目标。党的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党的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应是:当好社会生活中的利益代表,激活党员的社会工作积极性,创新社会工作新的载体。培育党的社会工作体系,密切党与社会、群众的联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资源的统筹。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正当的需求为目标,要防止只注重做弱势群体工作、不联系多数群众的偏向;防止只注意群众物质需求、忽视精神需求的偏向;防止只强调管理、不注重服务的偏向。
其次,要创新党的社会工作体系。党的社会工作对象是社会群众,在工作中要以社区和新型社会组织为载体,充分利用民主自治的机制和多样化的生活内容,开辟党的社会工作的新领域;以党的基层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为核心,形成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网络化社会工作组织结构,使相互孤立的社会组织在不同层面上实现社会协同、力量凝聚,覆盖单位体制内外的领域;以政府为基本依托,推动社会领域相关组织发展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发挥党组织协调、服务的优势,整合、调度各类社会资源,为社会问题的消除提供平台和政治保障。
第三,要加强党的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和改善工作方式方法。一方面,党的社会工作要发挥重要作用,就要善于整合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强的社工队伍。另一方面,党的社会工作中应遵循专业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帮助相关机构和他人发挥其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公正。让接受服务的人有能力服务他人,有机会参与义务工作,不单纯是被动接受服务,从而不断孕育、培养、造就一批批义务工作者去协助党和政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上能为党分忧,下能为人民解愁。
综上所述,发挥党的社会工作的“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社会化运作”优势,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改变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团结社会力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施凯.党的社会工作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罗峰.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对中国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张高陵.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蒯正明,杨新宇.党、国家与社会格局演变60年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陆士桢,洪江荣.当代中国社会工作与党的群众工作[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6]李慧而.重视和加强党的社会工作[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6).
[7]朱振瑶.以党的社会工作强化社区凝聚力[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5).
[8]裘建明.党的社会工作与传统群众工作的异同[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1).
[9]赵贵川.和谐社会视角下党的社会建设与实践[D].西南政法大学,2010.
[10]胡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领导方式转变之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
〔责任编辑:刘金友〕
D267.9
A
1002-2341(2011)03-0016-05
2011-04-18
周晓焱(1978-),男,黑龙江讷河人,讲师,从事社会立法史、公共政策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