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美素质教育背景比较
2011-08-15许尚立
许尚立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中日美素质教育背景比较
许尚立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在残酷竞争的当今社会,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国都把培养创造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此对中国的素质教育背景以及日本、美国提出的教育改革背景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就中国的素质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人才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曾经说过,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经济要发展,教育必先行,否则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在于要提供适合人才成长的土壤。于是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尝试对教育现状进行改革,而日本、美国的教育改革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中、日、美素质教育背景
(一)中国素质教育的背景
我国理论界对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其说法各有千秋。第一种:中国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德、智、体、艺术、音乐、社交、个人卫生方面的发展以及教育思想,办学政策的改革。第二种: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创”就是用打破常规的方法去思考;“造”就是做,把新想法变成新产品或者新创举[1]。第三种: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2]。第四种: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基础素质为根本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它的提出和兴起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3]。
笔者觉得应该把中国的素质教育放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教育历史发展 、世界教育发展以及“应试教育”发展等古今中外、宏观微观的多重视域中进行考察。可以说中国的素质教育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需,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过程。
中国的素质教育产生于 20世纪 8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所决定的。从教育现状来看: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在“应试教育”盛行之时,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与管理全面纳入“应试”轨道,忽视学生的主题地位,置学生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略了学生多方位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从社会发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文化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20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以 GDP平均每年 9.4%的速度持续增长为标志,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对人才的需求,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不断增长。
教育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和要求教育相应地改变。因为教育在整个社会诸要素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等特质,所以必须对社会的发展需求做出适合的应答。从根本上讲,素质教育是把教育的本体性价值放在第一位,是与后工业化社会、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一种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也是教育永远追求的一种理想和境界。而应试教育则具有工具性价值,在经济不发达生存还是第一位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存在的必然性。教育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向社会需求交上满意的答卷,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否则将成为社会前进的阻碍。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为主的时代后,已步入知识经济主导的新时代,中国社会当然也不例外。今天的中国已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教育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各种类型的高素质人才。面对世界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新形势,21世纪的中国教育必须“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办新教育,办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这个教育要能够培养出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所需要的、适合当今世界发展大趋势的各类高素质的人才,而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不可能再是迄今运行中的学校“应试教育”的“流水线”下生产的“标准件”。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必须是一种新教育,那就是素质教育,可以说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倡导素质教育,可谓与时俱进,大势所趋。我国在 1999年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二)日本的国民素质教育背景
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是没有“素质教育”这个术语的。如果从素质教育的本义去考察和理解,日本的“生存能力”教育与我国的“素质”教育在内涵上具有相似性,当然它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按照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可以把日本的素质教育定义为生存教育。
1872年 (明治 5年)日本政府发布《太政官布告》,明确指出:设立学校的目是教学生以立身出世的本领。布告一开头就指出“人人都要立其身,治其产,兴其业”,因此,就需要“修身、开智、长才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为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明治政府参照当时欧美的教育制度,实施了历史上首次教育改革。设立了大中小学各级学校,并把学校置于国家统一管理之下,形成了一套近代资本主义教育体制。1886年日本实行 3年或 4年小学义务教育制,1908年,又实行了免费 6年小学义务教育制。二战后,这个期限又延长为现在的 9年义务教育制。日本第 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 1996年 7月 19日向文部大臣提交了一份咨询报告 (以下称《报告》),指出要把“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日本 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这和中国的《决定》性质很相似。日本提出“生存能力”培养主要从两个背景来说:国际背景方面日本提出“生存能力”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展望世界未来发展之上的。只有全面关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际动向,才有可能让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日本注意到以下国际趋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a:国际化,随着通讯和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各国交流越来越广泛,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国民须具有开放和国际的视野,这要求教育观念和教育行动也须国际化。b:信息化,互联网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向社会提供大量的文字、声音和图像信息,学校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处理和利用这些信息,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也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c:科技快速发展,高科技的魅力无可抗拒,国际化和信息化都来源于科技的推动。教育与科技互动的密切关系早已被各国认识到。教育内部问题:在“轻松宽裕”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此教育目标是针对当前日本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提出的。a:考试竞争非常激烈。由于社会比较偏重学历,很多单位以学历作为工作录用标准,这样就激化了大学升学竞争性,直接给学生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b:教育荒废。从 19世纪 7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生道德行为逐渐不良,旷课、退学、拒绝上学等现象日益增多,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给日本政府带来很大的麻烦。c:学生在轻松宽裕的学习生活方面有所欠缺,对大自然和社会体验不足。学习占据了学生很多时间,学生之间的来往减少,其人际交往能力明显减弱。
(三)美国的国民素质教育背景
美国素质教育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杜威的教育思想。它注重以儿童为教育的起点,以学生为教育的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生长力(创造力)为教育的灵魂,以社会为教育的目的。其实在美国也没有“素质教育”这个说法,但是美国教育的很多做法,尤其是他们极为推崇的通识教育,实质上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
正如在哈佛大学委员会 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所言,美国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美国民主社会的责任者和称职的公民,使接受了通识教育的学生能够做到“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适当地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正是在这样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美国无论其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逐渐形成了注重学生的自由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公民意识、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品德养成等鲜明的特色。美国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人才;二是确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三是致力于培养个性化与多元化人才。美国强调教育的国际化,采用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发表的《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指出,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懂得如何学习,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具有创造性,弄够综合和重视组织信息;具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与人共享知识和学术。”另外一份题为《美国的潜能——人》的研究报告也提出培养人们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造意识,并能不断获得知识,而且有能力不断克服自身的局限。我们国内对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情况介绍的比较多,这就使人产生一种误解,以为美国只是在大学才进行“通识教育”这种形式的素质教育的,其实美国的素质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甚至是幼儿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在当今世界,美国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水平都处于领先地位,它的这个领先地位的获得,和其两百多年来的教育发展历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美国教育为美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美国社会一贯重视的素质教育可谓功不可没。
美国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美国这块特殊的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它在早期曾受了欧洲大陆的教育影响。因为美国它本身是一个由众多崇尚自由的各国移民所组建的国家,其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现实,要求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各自的自由,从而使美国公民在和平共处中学会了宽容异己的民主自由的处事方法,建立起相应的公民社会的社会制度,其民主和自由的社会制度也使自由民主的思想贯穿了整个教育的发展过程,同时它也为美国的素质教育定了一个基调。
二、中国、日本、美国素质教育背景比较
(一)中国与日本素质教育背景的比较
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是日本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模式,这使得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有了更加雄厚的经济与技术资源和坚实的保障。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也有很多重要的举措,但是日本的教育理念缺少中国过于强烈的目的性,其真正内涵应该只是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在教育选拔性方面与中国有很大区别。在学习的目的上,日本教育“对于提高生存常识是必要的”,这点和中国大部分“从学习、考试出发”大不相同。在没有应试目的的前提下,教育更多的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两国都注意到了科技迅猛发展这一国际大背景,针对本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发展目标。但是,从背景分析方面来看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报告分析了其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明确提出了国际化和信息化两大趋势,因而制订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措施,同时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决定》用大段篇章列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和措施,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国际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深入的分析,对全球发展方向的认识有所缺乏,使得素质教育的提出缺少广阔的国际大视野;缺乏对教育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把握,从而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潜力和生命力;缺乏对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回应,也就不能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使得素质教育本身的开放性受到限制。反观我国教育可以发现,对于外界变化做出的反映较为缓慢,日本在这方面则能紧跟世界发展动向,及时在教育中加以反映。如在联系国际化时,提出要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培养日本人的自我意识,培养生存务实能力;在与信息化有关的学校教育中,注意从基础教育起就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学校努力建成适应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新型学校;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强调要有计划地改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导入解决问题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精选教育内容,安排有较大自由度的教学计划,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以及自由度较大的学习形成科学素养。
(二)中国与美国素质教育背景的比较
综观中美素质教育背景可以看出两国都注意到了创新发展这一主题,但是两国教育思想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美国素质教育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生长力(创造力)为教育的灵魂,以社会为教育的目的,而我国素质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素质教育理论,毛泽东同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新人”的理念。美国素质教育主要强调公民素养、个性特质和科学素质。其中对“公民素养”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非常重视,包括怎样做一个合格公民,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怎样自由发展人的个性等;“个性特质”教育就是使学生的不同个性得到发展,它实际上是从个体的理性、需要和能力三个方面来培养受教育者的个性,以达到培养具有“健全、丰富个性的人”的目标。“科学素质”的教育是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协同性学习模式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对而言,我国素质教育较偏重人文教育,即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但近年来,我国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不断地将素质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养成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授受教育观与自治教育观,是中美两国两种根本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授受式教育是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比较保守的教育方式,目前在我国多数学校中广为流行。授受式教育也反映在我国家庭教育上,不少家庭父母过分溺爱家庭的“小皇帝”,一切都由大人包办代替。日本公司举办的国际“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的参赛者大部分是大中学生,分为少年组和公开组。北京 8所高校和 12所中小学的 1 300多名学生参加了比赛,其中大部分都是名牌高校和重点中学的学生。从大赛评审结果来看,两组冠亚军和季军都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赛者获得,北京赛区的设计作品只有一项勉强人围,名列少年组 8个获奖者的最末。而获得少年组国际冠军的学生作品,其对家庭娱乐产品概念的想象力早已超出了地球的范围,专家们称之为“宇宙思维”,其他获国际奖的作品无一不是具有大胆、独特的构思,其技术手段涉及卫星技术、仿生技术等先进领域。可见授受式阻碍了人的巨大潜能发挥,它不仅妨碍了学生开阔视野、开阔思路,而且扼杀了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反观美国的素质教育,美国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利,自由的的人格;他们没有强制和约束,更多的是鼓励、启发和诱导;这就为他们在成长中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挖掘个人潜能,发展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做了很好的素质教育基础。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会发现,教育其实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反映,各国教育的差异其实就体现了不同文化内涵的差异。虽然美国素质教育在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不严。中国的素质教育则正好相反,强调“双基”的掌握,但是常常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
三、推进素质教育的建议
综观中日美素质教育背景,发现由于各种原因,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影响着素质教育效果,致使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的掌握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中日美素质教育各有利蔽,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借鉴日本、美国素质教育思想,可以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日本、美国素质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有:第一,关注社区和家庭的教育作用。学校、家庭和社区要相互合作,共同推进素质教育。日本重视学校之外的社区和家庭这些社会因素对培养学生“生存能力”所能发挥的作用。今后我国要重视社区的教育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实践和现实的机会,使他们能将书本知识应用于现实,在参与活动中发现问题。第二,加强素质教育的分层建设。要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校学有所长,进入社会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和做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第三,加强教育国际化,办学面向市场。“国外的月亮不一定都是圆的”,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国际理解的思想,教育学生对外来文化持有正确的态度,既不要完全崇拜,也不要盲目抵制,要更多地理解别国的文化习惯,学会交流。教学面向市场的同时,务必充分认识到提供教育是政府的义务,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育模式,但不能以市场为主导。
四、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4]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允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解放思想、发挥潜能、创新学习,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极大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既是积极继承、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5]。
[1] 蔡立安,柳夏.从美国的素质教育看中国教育改革的艰巨性[J].中外比较,2003(2).
[2] 李俊勤.日本素质教育的途径及启示[J].当代亚太, 1999(11).
[3] 陈坤.中国素质教育病例分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4).
[4]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5] 庞跃辉.人的全面发展系统与途经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
2011-02-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研究”(08XZX012)。
许尚立(198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社会科学。
G64
A
1007-7111(2011)03-0075-04
(责任编辑 张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