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软实力 建设内陆国际大都市
2011-08-15李克勇
李克勇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 430031)
打造国际软实力 建设内陆国际大都市
李克勇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 430031)
一个城市要想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和地位的真正的国际化城市,并发挥持续的国际影响,国际软实力的打造和积累可以说至关重要。目前,重庆在内陆开放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离真正的开放高地还有不小的距离。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已经拥有独特的区位、体制和战略优势,如果能够错位发展,放大优势,探索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内陆开放和国际化发展新路,就完全能够建设成为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大都市。重庆软实力建设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打造开放、包容、和谐、多样、令人向往的人文社会环境。
重庆;国际软实力;国际大都市
一、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大课题:软实力打造
2007年 3月 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重庆未来发展的“314”总体部署,成为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指导思想。
2008年 7月 20日,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指出,要力争用5年时间,将重庆建成我国“内陆开放高地”。
2008年 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这是我国首个内陆保税港区,成为重庆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
2009年 1月 26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重庆要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
2010年 2月 26日,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挂牌成立,这是我国内陆第一个综合保税区。
2010年 5月 7日,国务院批复了重庆“两江新区”总体方案。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把“两江新区”建设成为内陆对外开放的制高点,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第三大开发区,成为西部对外开放的门户。
2011年 3月 2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该规划首次提出要把重庆建设为“国际大都市”。
这些近年来全体重庆人的件件“大事”一次次地强化了重庆在中国开放发展大棋局中的重大战略地位。国家战略意图的实现、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使我们明白: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西部内陆的国际大都市是重庆实现历史跨越的必由之路。
“内陆开放高地”是指在所有远离海岸线、边境线的部分城市中,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处于领先水平的城市[1]。“内陆开放高地”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国际化模式。城市国际化是指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金融、贸易、交通、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活动的辐射力、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冲破国界,走向世界,是与经济全球化共生的一种城市现象。城市的国际化过程,也是一个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增强的过程。
城市的国际竞争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城市国际化竞争力的硬实力指一切物质化的、刚性的、外在的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软实力则指一切非物质的、柔性的、内在的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
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其核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科技力量和基本资源等构成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教育、理念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构成的软实力。在中国,软实力概念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城市软实力。有学者从城市国际公关的角度认为:“城市软实力是反映城市在参与发展和竞争中,建立在社会和谐、城市文化、政府服务、人口素质、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体现为城市文化感召力、环境舒适力、城市凝聚力、科技创新力、区域影响力、参与协调力等的一种特殊力量。”[2]庄德林和陈信康进一步认为:国际大都市的软实力是建立在城市文化、公共管理、人力资本、城市创新力、生活质量、国际沟通等非物质基础之上的,以非强迫方式达到自己期望结果的能力,是城市说服力、导向力、吸引力和同化力的总和[3]。城市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特色、城市形象、城市管理、城市居民素质、城市创新、城市环境及其开放程度[4]。
国际化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广州、北京、天津、南京、武汉、深圳、厦门、大连、青岛以及内陆的西安、成都、昆明等城市,都相继提出了建设“国际大都市”或“国际化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
国际大都市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如城市人中外籍居民达到一定比例;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的影响力;聚集着众多的跨国公司、财团总部或分部、国际经济和政治组织;具有很高的经济开放度,通行国际惯例和国际法规;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具有高效的综合服务功能并形成了完善的中心商务区;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和人文环境;拥有广泛而经常性地开展的国际性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交流活动,或举办各种国际会议的先进设施与能力。这些特征,几乎都与城市国际软实力相关,或本身就是。
城市的硬实力是软实力的物质基础,是“基础设施”,软硬实力相辅相成,应当结合使用。但一个城市要想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和地位的真正的国际化城市 (International City),并发挥持续的国际影响,国际软实力的打造和积累可以说至关重要。重庆要想建成内陆开放高地,成为国际大都市,必须研究和破解国际软实力积累这一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二、城市国际化及软实力建设成绩喜人,但尚存差距
虽然由于独特的国家战略地位,重庆被推上了全国五大中心城市的宝座,走上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道路 (当然,这也是全体重庆人民的主动积极的争取和选择),但客观地说,重庆离真正的开放高地和国际大都市还有不小的距离。
目前,重庆在内陆开放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已有180个国家或地区与重庆建立经贸往来关系。截至 2007年底,重庆已与 19个国际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仅2007年就出访交流考察 26批共 629人次,接待来访团组14批共 160人次。一些国际大企业纷纷来渝发展:世界500强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将重庆列为对日软件外包基地;世界通信业巨头思科也高调入渝,声称要将重庆打造成为全国首个“智能 +互联城市”;新加坡上市公司海皇集团属下的美皇集团 (APL)2010年将上海的业务迁至两江新区,并在此建设其全球服务中心;惠普、富士康等科技企业则落户重庆西永微电园。在国际通道方面,江北国际机场跻身世界百强;成功开通欧亚大陆桥南线。在涉外经济方面,2010年,重庆市进出口总额达 124.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 63亿美元,位列西部各省区市第一位。在国际会议和展览方面,近年来,重庆市先后承办了“AAPP”会议、“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等重大国际会议;举办了“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三峡国际旅游节”、“国际汽车工业展”等国际展览。重庆这几年的跨越式发展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和肯定。在全球外交和财经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美国《外交政策》发布的 2008年国际化城市排名 60个城市中,重庆被评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2010年全球城市指数排名 65个城市中,重庆被称为“中国的明日乐园,中国的芝加哥,代表了世界的未来”。2010年 10月,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发布的“未来 10年发展最快的城市”(19个)排行榜中,中国重庆名列第 2位。在国内,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发起主办的 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中,全国一共有 10个地级以上城市当选,重庆是 4个直辖市中唯一当选的城市。
从纵向上看,重庆城市国际软实力建设的成就确实不小,但与国内外进行横向比较,差距就很明显了。
在国内,重庆与一些发达地区或城市相比,在国际化水平上差距较大。例如,2007年重庆对外开放度为 0.153,远低于江苏和浙江的 1.07、0.739;重庆的进出口总额只相当于江苏的 2.03%、浙江的 4%。2007年重庆实际利用外资 10.9亿美元,仅为江苏的 5%、浙江的 10.5%[5]。至2007年,直辖 10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 45亿美元,同期,京津沪分别达到 356亿美元、311亿美元、536亿美元,深圳和苏州则分别达到了 341亿美元、521亿美元。经济开放度是衡量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由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之和构成。经济开放度、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等指标都表明,重庆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不乐观。重庆是被国家战略确定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通常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对外交往中心,也是国家文明的辐射源[6]。但重庆离这些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
再与国际著名的大都市相比,重庆的差距就更大了。据 2009年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城市软实力排名,北京和上海分列全国前两位。但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等机构共同发布的《2008全球化城市指数》显示,在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和文化体验等 5个维度 24项指标构成的全球 60个国际大都市排名榜上,纽约和伦敦等全球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在所有指标上表现出色,而北京、上海则显现出硬实力出众、软实力落后的鲜明特点[7]。这两个实力最强的城市尚且与国际知名大都市的软实力存在巨大差距,国内包括重庆在内的其他城市的差距更是不言而喻。
重庆在国际软实力上的差距还有:(1)开放意识不强。由于地处内陆山地,长期远离国际市场,重庆各行业、企业、居民等各层面的开放意识还不强,对国际惯例、国际规则、国际观念不够适应。(2)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滞后,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金融、财务、技术、法律、信息、咨询、市场等各项服务体系和市场环境都有待完善,现行部分政策、规章制度与国际惯例、规则不够协调。(3)社会发展国际化程度较低,城市形象不够清晰,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弱。(4)人才队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需求,专业水平高、懂管理、懂法律、熟悉国际市场规则、能用外语工作的高素质涉外人才缺乏,直接制约了重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三、提升重庆国际软实力的 5条建议
重庆地处西部内陆地区,不沿边,不靠海,国际化水平不高。“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是重庆市区域和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全新探索,意义重大,注定会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走向成功的道路也注定不会平坦。
很多人认为,只有沿海或沿边地区才能做好对外开放,然而美国芝加哥和德国汉堡等对外开放成功的案例证明,凭借独特的发展特色,内陆城市也能成为对外开放的高地。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已经拥有独特的区位、体制和战略优势,如果能够错位发展,放大优势,探索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内陆开放和国际化发展新路,就完全能够建设成为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大都市。
薄熙来书记在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只有扩大开放,营造优良的开放环境,才能引进更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有效汇聚并优化配置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先进要素。”这为重庆增强国际软实力指明了方向。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水平和质量。重庆软实力建设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打造开放、包容、和谐、多样、令人向往的人文社会环境。
(一)破除思想禁锢,增强开放意识
在思想上,重庆人作为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的公民,应该敞开胸襟,大胆拥抱外部世界,树立开放的大局意识和方向意识,勇于大开放,善于大开放。要大胆突破“山地意识”和山地文化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树立开放合作意识。要摒弃内陆城市不宜开放、不能开放、难以开放的错误思维方式,摒弃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学习现代思想,培养开放的眼界、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能力和开放的气质,牢牢把握开放的潮流。从实际出发,尊重市情,发挥优势,开放创新,闯出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内陆国际化发展之路。
在信息时代,在全球化时代,在地球变得越来越平坦的今天,地理上的内陆并不是绝对的障碍,它可以通过国际陆港、国际大陆桥、国际航班、信息高速公路等硬件来克服,只有思想上的“内陆”才最难克服。一旦思想的“内陆”为宽阔的“海洋”所取代,那内陆就具有了通达世界任何地方的可能性。内陆城市若能做到胸怀大海,树立一种面向世界的、现代化的、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形成“海洋意识”,一样可以成为“沿海城市”,成为精神和理念上的“沿海城市”,这是一种甚至比有形的“沿海城市”更有后劲和潜质的“后沿海城市”。芝加哥、汉堡、巴黎、柏林、莫斯科、马德里等都是内陆城市,但它们都做到了心中有海、面向大海,所以这并未妨碍它们成为国际化城市。重庆要想建成国际大都市,就必须树立海洋意识,为此就必须打破由来已久的“内陆”心态,树立强烈的国内外开放意识、区域协作意识和外向型发展的意识。要提高市民的国际化意识和水平。从政府到社会媒体要倡导开放、支持开放、维护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提高国际交往能力,增强国际流动性
高流动性是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标志。要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交往中心和一座富含流动性的现代化城市。在社会流动上,要加快开放的步伐,大力吸引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各种经济要素聚集重庆,尤其要增加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和涉外部门就业人数比例,提高外籍侨民占本地人口的比重和旅游人数占本地人口的比重;引进国外、境外驻华机构;提高市民运用英语交流的普及率;加强政治、文化、教育、科研等机构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流动性与开放性高度相关,开放性是国际化的重要指标。城市开放性的核心是城市空间的开放性与城市社会的开放性。它们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气质和品位,既决定着其可以吸收、容纳多少经济资本与人力资源,也决定着已获得的各种资源能够发挥多大的使用效率、拓展多大的发展空间,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城市要提高开放性和流动性,就必须反对血缘、地缘、学缘等“亲属结构”。例如,以上海话为中心的上海城市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阿拉上海圈”,严重损害了上海大都市的文化形象与城市魅力,这是地缘关系泛滥的直接表现。语言与交流上的排他性是城市封闭和不开放的象征,也直接降低了城市的国际性与城市社会的开放度[8]。重庆方言承载着重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城市精神,决不能否定其作用和地位,但重庆方言决不能成为一种排他性的语言。当前最急需的是提高市民的普通话水平和外语能力。
国际交往是国际流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从国际交往人口看,世界上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其外籍居民占常住人口比重一般达 5%以上,接待国际游客数量一般在500~1 000万人次左右。从国际机构数量看,国际城市一般拥有众多外交机构、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业机构,是各类国际组织的所在地。目前,国际组织分布列前 10位的城市依次是:巴黎、布鲁塞尔、伦敦、罗马、日内瓦、纽约、华盛顿、斯德哥尔摩、维也纳和哥本哈根,巴黎所驻国际组织机构为世界之最,达 200余个[9]。纽约被誉为“世界之都”,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此外,仅国际非政府组织就有 197个将总部设在纽约。目前,重庆市还没有一个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国际展览和国际体育赛事也是重要的国际交往形式。其中,国际会议作为国际交往和联系的重要形式,因参会人员多、参会成员国籍广泛、参会成员素质层次高等原因而成为各大城市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按国际协会联盟 (U IA)的统计标准,2008年世界 10大会议城市的国际会议举办量都在 100个以上,新加坡更是达到 637个,平均每天举办 1.7个[10]。在这些方面,重庆亟待加强。
(三)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积累国际人力资本
扩大和加快内陆开放,关键在人才。要把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我市开放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西部教育高地”、“西部人力中心”和“西部人才中心”的建设,打破我市国际化人才的瓶颈。要通过引进、培养、培训、锻炼等途径,建设一支由国际化的外语人才、科技人才、公共管理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中介服务人才、金融业人才、创意人才等构成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同时,根据开放型经济的需要,大力加强城镇居民就业培训和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居民的国际素质。
近年来,国内很多地区都非常重视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如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在高级人才队伍建设中加快培养一批基本素质好,具有世界眼光,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熟练掌握外语,具备丰厚的基础知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上海市通过加大教育改革的外向度来加大本土人才国际化的培养力度,探索国际化办学的新模式。四川省人民政府早在 2002年 8月开始就实施涉外经济“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涉外人才队伍。重庆市人事局在向人事部上报的关于围绕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展人事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并明确了“1234”的总体工作思路。建议重庆市还应进一步规划并实施专门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尤其要建立和完善全市国际化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系统;制定在西部地区具有明显比较优势,涵盖国际化人才的结构、评价、流动等维度的人才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以支持引进、培养和锻炼国际化的科技、商务、金融、城市和企业管理等人才;大力发展专业化的国际化人才服务体系,如探索性构建国际化社区、国际教育机构、国际医院,解除国际化人才尤其是外籍人士在居住、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在国际化人才队伍中,外语人才应放在重中之重。在全球化语境下,外语人才是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之一,他们对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作用重大:可以促进区域的国际商务活动和对外交往活动;有利于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推动区域创新;通过外事接待和翻译等服务于当地的外事活动;帮助开展国际传播,促进当地的国际化进程。
外语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引进来获得。但重庆地处西部内陆,加上气候、饮食、语言、待遇等原因,当前要从海外和我国发达地区大批量引进高素质涉外人才来渝工作还不太现实。为此,可以充分利用重庆本土较为雄厚的外语教育和科研资源,培养留得住、干得好的本土外语人才。重庆市设有西南地区唯一的外语专业高校,其他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大都设有外语院系或开展外语教学。外语专业高校或院系除了应当培养适量的外语教学、科研所需的研究型人才外,还应当大量培养重庆市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涉外人才。可以采用复合专业型、专业方向型、双外语型、主辅修型、外语专业型、外语 +职业资格证书型、国内外联办型等多种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实用人才。
(四)提供优质外语服务,营造国际语言环境
外语经济学把学习外语看成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外语和外语教育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语言环境的多样性、相容性和语言服务的丰富性、相宜性。全方位的、优质的外语服务是国际化城市增强流动性、开放性的重要途径。应将外语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来对待,制定专门的外语规划,系统考虑涉外活动的语言问题,明确有关语言服务的边界,减少涉外活动的语言随意性。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语言服务标准,规范语言服务市场,提高语言服务质量。外语服务主要包括外语培训、咨询、翻译、宣传等方面。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语言已成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欧洲公司日益认识到语言技能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语言培训有助于开展跨国业务,从而纷纷加大投入。一些公司在招募员工时也更为青睐掌握外语的人才[11]。我国的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十分重视领导干部的外语培训,视这项工作如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同等重要来抓,力度大,发展快,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并积极予以落实。要利用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外语培训的积极性。同时,要鼓励企业挖掘内在潜力举办职工外语培训。努力形成政府、企业、教育单位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外语培训投入机制和收益分享机制。
构建完善的外语咨询服务系统。在市级综合服务中心、涉外管理部门和服务单位设立多种语言服务热线、中英双语信息导航系统和查询电话,开设双语旅游服务网站,在各大公园、动物园、旅游景点、博物馆、剧院等地提供免费双语咨询服务,在出租车上安装热线翻译电话。同时,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对各大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展览中心、商业设施、体育场馆、交通干线、高速公路、街道、公交车站、轻轨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及设施的图形、文字路牌标识和双语说明进行设置。外语是决定对外宣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良好的外语咨询服务系统和外语展示系统是展示城市形象、开展“大外宣”所必须的。
开展外语情报收集处理工作,提供外语决策咨询服务。建立权威的协调、咨询机构和提供各国政治、经济情报的信息中心,提供有关对象国的国情研究和分析报告。组织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过硬的专业外语人才队伍,定期从事市政府有关部门下达的研究、翻译任务。实行对外投资“国情咨询预审制”,凡欲进行规模较大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部门和企业,必须事先向审批部门提交对象国的国情概况、当地主要经济法规等材料,以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12]。建立国际、区域和专题科研、信息平台,立足重庆,辐射西南和整个西部地区,提供高质量的外语咨询服务。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和科研单位要利用各自的优势,加强信息调研工作,成为内陆开放的“信息服务中心”。注意搜集有关国家、地区、城市的情况,以及区域经济组织和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与趋势的信息。认真研究境外经营环境、政策环境、项目合作机会、合作伙伴等信息,以及国际资本和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新动向,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决策依据。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如果不重视翻译,不重视各种翻译人才的培养,就很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发展。翻译是在文化多元的大格局中开展国际宣传、彰显区域和城市特色、文化传统、精神特质的重要途径。在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中,翻译几乎涵盖了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内容和文本上,政府文件、通告、科技论文、新闻报道、科普读物、旅游指南、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等各类文本都需要高质量的翻译服务。要激励外语院校、外语院系、科研机构、文化机构和社会上的翻译公司结合重庆市内陆开放的需求,开展高质量和有序的翻译活动。有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国际人才战略中,要注意高级口笔译人才的聚集、培养和储备。
(五)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增强国际影响力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中观维度,包括文学艺术、广播电视以及各种社会性、群众性的娱乐性活动等微观内容。特色鲜明、富有人文精神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国际软实力的内核所在。
城市精神对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传承本土和特色文化,凝聚城市人文精神。重庆城市精神的凝聚有优良的传统和宽厚的基础。重庆文明 3 000年,得名 800年,辟为内陆通商口岸 100年,建市 80年,城市精神的发展始终没有中断过,形成了鲜明的城市文化性格。重庆的文化特征非常明显:居民来源和构成上是移民城市;环境特征上是全国甚至国际少有的巨型山水、码头城市;历史特征上经历“陪都”、“三线建设”重地等战争与国际政治大事件;经济上是重工业城市。现代重庆人奋斗开拓不止,高举起了“红岩精神”和“移民精神”这两面重庆文化的精神大旗。近年来,“唱红打黑”、“五个重庆”等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当代重庆文化的名片。但还需要进一步提炼、探索并培育当代“重庆人精神”的内涵。
吴建民说:“城市,要成为一个世界文化可以汇聚的场所。谦虚、平等、开放、包容,是国际化城市的品格。”[13]未来,重庆城市文化的建设要把握以下几点:价值上要追求文化多元,以开阔的文化胸襟,寻求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和共同繁荣;在文化载体上,扩大大学与研究机构、出版社和刊物、传媒与网络等的数量,提高它们的质量和综合实力;在“出口”上要产出具有国际影响的戏剧、诗歌、小说、学者和学术著作等重磅文化产品。要借鉴国际大都市文化发展的经验,制定产业性文化政策,用于文化产品的生产;制定旅游性文化政策,用以推动城市文化旅游的发展;制定装饰性文化政策,用以美化城市形象,增加城市吸引力。
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战略。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几乎都有非常明确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例如,2004年伦敦市长签署的《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提出了将伦敦建成世界级优秀文化中心的愿景,为此提出了增强伦敦作为世界一流文化城市的地位等 4项文化发展目标,制定了以品牌战略塑造世界文化名城和旅游目的地等 12项文化发展策略[10]。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离发挥国际影响还差得很远。2007年,重庆文化产业总值突破了 100亿元大关,但仅仅是安徽的 1/2,湖南的 1/4,上海的 1/24。重要原因是重庆没有很明确的文化产业战略,没有较强实力的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影视集团、动漫制作基地、国际化的大型广告公司。
要联合相关文化产业单位,发展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高等教育,开设相关文化产业专业,培养一批文化方面的紧缺人才。重点发展数字产业、创新设计产业、动漫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民俗民间艺术产业等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提升重庆市文化产业的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国际大都市一般都拥有发达的文化传媒与创意产业,在某一文化领域具有超强的品牌效应,如伦敦的戏剧、纽约的音乐、东京的动漫、巴黎的时装和香港的电影,均具有世界影响力。重庆要打造自己的文化产业品牌。同时要加强城市文化的宣传和营销。其中,传媒资源的拥有量决定了国际新闻议程设置能力和在全球传播体系中的话语权[14]。纽约和伦敦等国际大都市都拥有发达的传媒与影视业,这不仅可以全方位的推广塑造城市的正面形象,更使得他们在全球城市中具有了超一流的话语权。重庆市的文化建设一定要有国际化传媒、传播、营销的理念,并开展相应的实践。
[1] 王魏,范巧.重庆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问题研究——渊源、软肋与破解路径[J].中国城市化,2009(12).
[2] 孟建,裴增雨.城市软实力与形象战略 [J].国际公关,2009(5).
[3] 庄德林,陈信康.国际大都市软实力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
[4] 徐虹.对提升城市和区域发展软实力的几点思考[J].城市,2010(3).
[5] 丁瑶.内陆地区推进开放型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改革,2008(6).
[6] 王伟.外资与城市发展[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7:32-33.
[7] 王健君.软实力“升位”[J].瞭望,2007(11).
[8] 刘士林.中国城市的国际化必须打破“亲属结构”[J].学术界,2009(4).
[9] 张强,刘江华.广州与若干国际中心城市的竞争力比较[J].城市观察,2009(2).
[10]庄德林,陈信康.国际大都市软实力内涵、塑造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0(4).
[11]王孝存.EL ISE欧洲企业外语使用情况调查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2]陆培勇.构筑外语人才高地迫在眉睫——上海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并举战略的重要举措[J].党政论坛,2001(1).
[13]吴建民.在世界格局中寻找城市的国际化[J].杭州, 2010(5).
[14]李希光.话语权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4).
2011-03-02
李克勇(1959—),男,教授,硕导,四川外语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法国语言文化。
G122
A
1007-7111(2011)03-0001-05
(责任编辑 张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