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毕淑敏作品中的医学审美

2011-08-15王景艳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毕淑敏医务工作者

王景艳

(滨州医学院,山东烟台 264003)

试析毕淑敏作品中的医学审美

王景艳

(滨州医学院,山东烟台 264003)

在毕淑敏主要作品中,医务工作者被塑造为保障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医学审美的主导性角色,患者及家属被塑造为充分尊重、理性地处理医患关系的主体性角色,医疗环境被塑造为增进医疗效果、保证医护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角色。这些审美形象的塑造,为提升医务工作者的整体形象提供了模本,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了指向,为建设新型的高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场所、方式提供了借鉴。

毕淑敏作品;医学审美;形象塑造

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充溢着美的欣赏、美的体验与美的创造活动,在许多体味医学之美的作家和作品中更是各显特色。被誉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的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其作品中,通过医学审美参透医学的神秘和社会的人生百态。分析和考量毕淑敏主要作品的医学审美,对于指导现实中的各类医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淑敏主要作品中的医学审美

简单地说,医学审美就是发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美的欣赏、美的体验和美的创造。毕淑敏作品中,特别是关于医疗、医学、医患等问题的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医学审美形象,他们从不同角度体现着医学审美这种特殊的审美形式,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并清醒地面对医学领域中所涉及的纷繁复杂的关系和矛盾。

(一)医务工作者始终以保障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自身使命,成为毕淑敏医学审美的主导性角色

在毕淑敏救赎心灵的长篇小说《红处方》[1]中,漂亮、干练、有着强烈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戒毒医院院长简方宁,不顾病人嘴里窜出来的腐臭气,“凑近前,细细查看”病人的喉咙。当病人“脱了衣服,一股恶臭随之溢出,除了他媳妇,别人都不由自主地退后”的时候,“简方宁近前”到底是怎么回事?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召唤她为了病人毫不迟疑地挺身而出。作为医生,简方宁不畏惧死亡,当她尽心竭力地帮助病人庄羽夫妇戒除毒瘾,想挽回他们年轻的生命的时候,却被庄羽蓄意陷害染上了剧毒毒品。她不愿意切除大脑“蓝斑”而过着没有感觉、没有快乐和忧伤的苟延残喘的生活,生命在短时间内发生突变,生命的复杂性让医术高明的医生也无回春之力。经过冷静思索,她最终选择了离去。“我热爱生命,但当我不能以我热爱的方式生存时,我只好远行。”[1]112她从容地安排了自己的死亡,对于未竟的工作,她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一一做了交代;对于亏欠她的丈夫和她亏欠的儿子,她温馨告别;对于病人庄羽送给她的剧毒品“白色和谐”,为了不让它继续害人,她毅然地剪成碎片埋进了废弃工地的土壤中;对于自己,她开了致命的红处方,并为给她送药的护士长鞠了深深的一躬。为了医学事业,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她贡献了自己短暂的一生。简方宁,作为医生是相当出色的,她为病人付出毫不迟疑,是使命美;为保证生命质量从容赴死,是无私美;为未竟的后事周到安排,是人性美。

新体验小说《预约死亡》[2]中,“正在托人,走后门,必要时送礼,争取早一天离开”[2]39的医学院高材生齐大夫,真正工作起来还是很认真地,“我一天笑眯眯的,他们有什么要求我都设法满足”[2]39,他用自己的钱给病人买烟,像服侍自己的双亲一般服侍所有的老人,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詹姆斯博士的欣赏。虽然齐大夫后悔选错职业,但他尽职尽责,精心护卫着那些垂死者,他的善解人意,病人看到他时的破涕为笑,都彰显着医务工作者的使命美,这种美将人道主义精神铺满个体生命的临终舞台。

护工小白也是《预约死亡》中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她年轻漂亮的外表美与“黄而粘的毛茸茸的屎手印,新鲜地扣在壁纸上”[2]31,工作环境之肮脏的强烈对比,连作者这样的资深医务工作者都难以忍受,小白却干的有声有色,毫无怨言。小白的工作性质、待遇及表现同作者看到的“肌肤象鲜嫩的白菜心,泛出莹莹水光。绝无化妆,但无可挑剔的眉宇漆黑如墨,轮廓极为柔和的嘴唇艳红如丹”[2]29形象有着巨大的反差,显示出医务工作者的审美指向是静谧与安宁、善良和对患者的敬畏。

中篇小说《教授的戒指》[3]中,陶教授精心研制出一款精巧的人体生物电流传感器,像光谱似的绘制出人类的思想感情频道,还可以加以精确的定量分析,包括变化轨迹。借助这枚神奇的戒指,可以看出医务工作者美的主导性,他们真切地感受着患者的病痛,分析症状,及时对症下药,给予病人有效的治疗。

(二)患者及家属以对医务工作者的充分尊重、理性地处理医患关系,成为毕淑敏医作品学审美的主体性角色

《预约死亡》中一个美丽的女人得了不治之症。这个女患者深谙安乐死可能会给医院或者院长带来麻烦,所以她很体谅地说:“我不需要您亲手来做这件事。”[2]15但是她又不想在自己的意志走到尽头的时候,活着“除了消耗别人的精力与财富以外,唯一的用处就是感受痛苦”[2]14。患者虽然身患疾病,但她的社会责任感很强烈,为了避免给医生和医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她为自己向医生提出的尽快结束生命而非延长生命的治疗方案做了妥善安排,让读者领略着患者主体的悲壮之美。

同样,小说《血玲珑》[4]中,患者“卜绣文打断了钟先生的话,连她自己也惊讶哪来的这么大的勇气:‘先生,您不必有那么多的顾虑了。我可以在此立下一纸生死文书,表明一切系我们家属的意愿。无论发生怎样的事态,与先生无关。与医院无干。’卜绣文说着,拿起纸笔,唰唰地写开来”[4]123。为了撇清医院和医生的责任,患者毅然承揽了一切责任,患者对社会责任的无私负担,这个形象虽然是病态的,但显示了健康人无法比拟的巾帼之美。

《血玲珑》中卜绣文说:“我懂了。需要我负全部的责任。我不怕。不必和我的丈夫商量,我就可以回答刚才的问题了。这件事,我不会同任何人说的,请你和钟先生放心。从现在开始,我就闭门谢客,找一个稳妥的理由,也不再工作。使所有的朋友都不知道我怀孕这件事。生下孩子,我就交于你们,生死都不再过问。只求你们医好我的早早。至于那个孩子,就当它不是一个人,只是一瓶药好了。就算这一切都空费了心血气力,我也无怨无悔。古人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假若上天真要收了我的早早去,我费了这番心血仍不能挽回她的性命,这孩子也怨不得我把她带到这世上一回了!”[4]125当医生的治疗计划需要患者配合时,患者出于对医生的尊重而鼎立支持,并极力说服和宽慰,使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这个高风险的计划,即使失败了,患者也会“无怨无悔”,绝不会追究医生的责任。正因为有了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尊重和支持,才敦促医生敢于向疑难病症挑战,才推动了医学事业的迅猛发展,患者虽为弱者,但带给我们的震撼之美却是无法超越的。

小说《预约死亡》中患者说:“实在是受不了。医生,从我患病以来,我求过您许多次,但这是我最后一次求您了。我不能让我的所有感官,都成为储藏痛苦的容器。”[2]14患者经过郑重考虑,恳求医生帮助她结束生命。在得到医生的默许后,她如释重负,“谢谢您了,医生!……这是您为我做的最后也是最好的治疗。”[2]16患者虽然希望医生答应她的请求,但她还是给医生留了余地,医生“可以拒绝”,毕竟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患者的出发点是基于对医生的尊重和理解,在死亡这样非常严峻的形势面前,患者尚且能够理性地处理和医生的关系,让我们看到面临死亡,患者带给我们的是较生活安逸者无法理解的美。

(三)医疗环境以增进医疗效果、保证医护工作顺利进行、帮助患者成为医学审美中的主要角色

《预约死亡》中的医院“口字形的院子,镶玻璃的回廊。几十间病房,奶白色的雾气萦绕其上。一片静谧的院落里……”“屋子里很暖和,强悍的气流冲击着暖气管的内壁,啪啪作响”。这是临终关怀医院的布局,紧凑、安静、温暖,这种环境,让人感到温馨、素朴和洁净,对于那些即将离世的人无疑是最佳的场所,这种人文气息和氛围无疑有利于提高医疗效果,让濒危者安详地走向另一个世界。

《红处方》中的医院是“一处景色优雅的郊外”、“走过茂密的树丛,面前是一座灰色的小楼,周围被铁篱笆包围”、“每一扇窗户都钉着坚固的铁条”、“沉重的铁门微微开启着,好像侧着身子就能通过。当你推动的时候,才发现那条缝隙不过是假象。铁链从里面很艺术地锁住了,非常坚固”、“这座楼房的结构很特殊,从外表看来是完整的一体,但里面分成相互隔绝的两部分——门诊区和病房区。它们之间唯一的通道,又是一扇铁门”、“门诊区很安静,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平日就在这里诊断吸毒病人,预约有关的治疗问题”、“诊室到处都是白色,白色的桌椅,白色的屏风,白色的检查床,白色的登记卡……同一般的医院毫无二致。”这是戒毒医院的所在,静谧、素雅、错落有致、戒备森严,有利于对戒毒病人加强管理,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同时,医院偏离闹市区,远离喧嚣,可以涤荡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让医护人员冷静、严谨、忘我,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

詹姆斯博士继续说:“我们的医院像花园,高大的病房,先进的设备。甚至还有一所幼儿园建在里面,让孩子们的欢笑去冲淡死亡的叹息。我们还有无数的志愿者。大学教授、学生、白领职员、家庭妇女……当然最多是的大学生,组成关怀者大军,完全无偿地为垂危的病人服务,闪烁基督的精神。”这样的临终关怀医院让人感觉不到死亡的恐怖笼罩,生命的气息在这里流动充盈,医护人员和病人感受到的不是压抑和不安,而是人们无私的关爱和真诚。这种优良的医疗环境能够保障医疗工作顺利进行,更好地增进治疗效果。

二、毕淑敏主要作品中医学审美形象塑造的意义

毕淑敏弃医从文的人生经历及小说中大量的对医学审美形象的塑造,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对医院、医生和医患关系的重新审视,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为提升医务工作者的整体形象提供了模本

当代医学正处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转换过程中,新的医学模式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全面发展要求:不仅技术精湛,医德医风高尚,而且善于从多角度审视患者的美和健康问题。小说中塑造的医务工作者大多都是端庄、秀丽、善良、开朗、干练的形象,比如临终关怀医院的院长“身材娇好,但是头发散乱(好的女医生多半不修边幅)”,齐大夫“很开朗的脸形,显出佛相”,护工小白“可我喜欢这儿,喜欢这些快死的人。……跟他们相处,充满静谧与安宁。……我不是可怜这些快死的人,是敬畏他们”,戒毒医院院长简方宁“幽静典雅,有一种震慑人的优美气质”,陶教授“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无论多么扑朔迷离的怪病,只要教授的右手一摸,就能拿出诊断意见。……教授已近老年,技艺愈发炉火纯青”。这些医务工作者既真又善且美,他们以救死扶伤作为己任,有时甚至无暇顾及自己,如不修边幅的女院长,置自己生命于不顾而潜心为病人治病的陶教授等。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种的疾病和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身患某种疾病的完整的人。所以,医务工作者既注重解决病人身体疾病造成的直接痛苦,也帮助他们减轻精神上的痛苦,其中也包括要求心理上的舒适和健全。

(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了指向

医患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和谐的医患关系是获得良好医疗效果的基本保证。正如毕淑敏所言“医院所有的治疗环节中,医生与患者关系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医生的医术,在患者成功医治过程中仅仅占了 25%!而其他 75%的因素都是医生发自内心对患者的关爱与有效沟通!”但是近些年来,医患关系出现了许多不和谐音符,医疗界以医疗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医生对病人缺乏起码的理解和尊重,使得病人丧失了对医院的信任而讳疾忌医。

在另一部小说《拯救乳房》[5]中,毕淑敏让在现实生活中敢怒不敢言的患者通过“心理治疗小组”这个媒介,勇敢抒发内心的恐惧与失落,对医学权威、医生的冷漠、残酷、丑陋、狭隘等进行报复性的批判,还给病人尊严和权利。这些身患癌症的人大多焦虑、惶恐,他们由最初的对治疗小组的疑惧到逐渐接受并喜欢和融为一体,愿意配合医生说出那些令人不快的往事,挖掘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痛楚,撕开那些已经结痂但永远不会愈合的伤口,从而彻底地放下了思想的包袱,成为身有疾患但精神健康的“病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配合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拯救乳房》中谈癌色变的乳腺癌病人很好地配合了医生的治疗方案,化肉体的苦痛为精神的救援,走出了疾病认识的误区,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对医生更加理解、信赖和心存感激,从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了指向。

(三)为建设新型的高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场所、方式提供借鉴

毕淑敏作品中的医院大多以白色为基调,白色意味着圣洁,是医学的颜色,“是有灵魂的颜色”[6],“白色美而不妖,露出隐隐的寒意,从象征意义上安抚了人类焦躁的心灵”[7]。白色总是让人感觉素雅、洁净、庄严,而且与传统的家庭装饰相类似,患者容易接受,同时,医院本身就代表健康,白色的环境使污垢难以隐匿,能更好地保证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远离污染。因此,医院等一些医疗场所的主色调还是应该以白色为主。

当然,不同主治类型的医院布局不尽相同,如《预约死亡》中詹姆斯博士所描绘的他们国家的临终关怀医院,充满了人文关怀,就是比较理想的治疗场所。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刚刚起步,设施配套还不健全,这就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比如,可以对医院进行适当的布置,尽可能宽敞、明亮,种植一些花草树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设置休闲娱乐区,通过开展积极的有意义的活动,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提高身体既能,也可以缓解探视、陪护人员的精神压力。

同时,在一些作品如《拯救乳房》中,根据癌症病人的具体情况,主人公心理学博士程远青不断变换着各种不同的诊疗场所,有时在家里,有时在别墅,有时在学校等,以调适组员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医院的设计、布局可以是多元化的,不一定必须是整齐划一、完全一致的,最好能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治疗的需要布置成不同的样式,让患者在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积极的治疗,从而提升医疗效果。被誉为医圣的希波克拉底更是在他主持的医院里,给病人演奏乐曲,用音乐治疗。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把一些艺术疗法作为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如日本的诗词疗法,德国开办病人图书馆,意大利由医学家和文学家合作成立“诗药有限公司”,英国政府实行“医疗图书馆”计划,还有听觉艺术疗法、视觉艺术疗法、色彩艺术疗法、综合艺术疗法等。这些不同的方式方法,随着医学审美手段逐渐进入了临床实践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它可以调整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调动患者的整体生命节律系统,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增强自身的抵抗力,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疼痛感,达到治疗患者疾病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1] 毕淑敏.红处方[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

[2] 毕淑敏.预约死亡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 毕淑敏.教授的戒指 [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4] 毕淑敏.血玲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5] 毕淑敏.拯救乳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6] 毕淑敏.鲜花手术[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7.

[7] 毕淑敏.千头万绪是多少 [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2011-02-21

王景艳(1976—),女,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

I206

A

1007-7111(2011)03-0066-03

(责任编辑 张佑法)

猜你喜欢

毕淑敏医务工作者
孝心无价
《毕淑敏心灵独白》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毕淑敏:愿你的“生命借记卡”物超所值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