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德育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向研究
2011-08-15杨梅双
杨梅双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当代德育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向研究
杨梅双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学会自律。因此,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加强自律德育逐渐成为德育研究的重点。应明确当代德育由他律到自律转向的应然性,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受教育者个人四个方面共同努力,最终实现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向。
德育;他律;自律;转向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已发生重大变化,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引导受教育者的道德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1 自律与自律德育的解读
自律一词源于希腊语,其含义是法则由自己制定。道德的自律和他律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首创并使用的,康德把规律归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因果规律;另一类是意志或道德的规律。对人类来说,自然界的因果规律是自然立法,是他律;而道德规律是由人类自己确立的,是自律[1]。康德对自律概念的解释消解了道德的宗教基础,高扬了道德的主体性,使人从宗教道德的奴仆变为道德的主人。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将自律的内涵解释为三个方面:自律所依据的“律”应该是社会规范;道德主体应该认同社会规范;道德主体能够持久地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而自律德育就是在受教育者自由意志的前提下,通过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激发其内在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逐步将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自己的内心法则或行为准则,并在生活的实践中,通过反复的锻炼,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能力,逐步生成具有道德自律品格的主体的学校德育。可以看出,自律德育就是教育者的引导性和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的统一。
2 当代德育由他律到自律转向的应然性
社会的发展对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改革,这不仅有现实的要求,也有理论基础的积淀。
1)具有道德自律的思想基础。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道德自律的思想自古以来就有,这些论述都为当今自律德育的提出做了铺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在回答弟子颜渊的提问时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见《论语·颜渊》)这里“由己”就是由自己,而“为仁”是孔子所设的一种具有普遍合理性的道德命令,意思为施行仁爱。“克己复礼”正是孔子道德自律思想的核心内容。除此之外,孔子还注重“内省”,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过错要不断地进行反省,才能提高自己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孟子继承了孔子思想的真谛,他从人的本性出发,指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就为道德自律提供了前提,并在日常生活中去论证善性的真实性。西方的自律思想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著名命题。他认为,拥有了知识也就具有了美德;知识是可教的,美德也是可教的;通过启发引导,让人们自己去探索和思考,从而得出问题的正确结论。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写道:因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2]。这意味着道德价值的根本在于人类的自身,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律。这些理论都包含了道德自律的思想,为自律德育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
2)克服他律德育的弊端。就他律德育而言,教育者一般都是单向地对受教育者提出道德要求的目标,理论教育多于以情育人;对一些违规犯错误的受教育者按照规章制度严肃处理,受教育者看起来表面服从或屈服,实际上从长远来看,得到的主要还是负效应,或者变成“小绵羊”或者成为“混世魔王”[3],这样既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也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张。可见,这种他律德育难以将各种德育知识转化为自律能力和行为,受教育者在实际生活中也很难做到知行统一。因此,应克服他律德育的弊端,注重德育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3)适应德育发展的要求。网络的发展为受教育者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为受教育者开阔视野打开了一扇窗,但同时也给受教育者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问题给德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生活的环境亟须转变德育的观念,如果还用他律性德育限制受教育者的选择或者代替他们选择,片面固执地强调社会本位的德育目标,强行灌输道德规范,是难以造就有自主意识的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在面对道德问题时,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很可能会放纵自我的欲念,偏离道德的轨道。
4)遵循道德发展的规律。德育由他律转向自律应是一个规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儿童品德发展规律。在这个规律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年幼时期由于不成熟和生活经验不足,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很容易越轨,这时他律是不可缺少的;但随着个体自觉程度的提高,就无须用过多的清规戒律来约束他,道德教育的重心就应该偏向于理性启迪,让受教育者拥有道德自律意识来评判自己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并主动完善自己,这样形成的道德信念才能达到持之以恒。
3 自律德育的实施路径
1)社会应营造良好的道德自律环境。当前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道德观念等都在不断变化的新时代。社会多种价值观念与道德模式相互交织在一起,人们面临着种种现实选择的困惑。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个人利益的被肯定,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和遵守公共秩序等社会道德品质有可能被人们所抛弃,社会上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贪污腐败、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也频频出现,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与破坏,人们在道德规范的认同上出现一种惶惑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受教育者的自律道德水平是无法提高的,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加强受教育者的道德自律提供良好的环境,不仅是社会每一个人的义务,也是对于提高下一代道德水平的责任。
2)学校应设置活动性德育课程。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道德价值观念的社会组织,对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更具有指导性,为此,学校应积极开设活动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过程中认识社会生活的真面目,进而参与社会生活改革与创新活动,最终培养受教育者在社会道德环境中具有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的课程,也有人称之为“实践的道德”[4]。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内容包括勤工助学、社会公益活动、班团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让受教育者将自己所学到的德育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是非辨析能力,达到自我反省,并在反复的道德实践中培养高尚情操。
3)家庭应树立良好的榜样。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婴儿在出世后逐步具有社会性,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给子女留下很深的影响。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幼儿的意识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富于模仿的特点,加上生活和心理上对于父母的依赖性,使得父母的言谈举止很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要言教,更要注重身教,身体力行,做自律道德的表率,才能更好地影响和教育孩子。
4)受教育者应强化自我反省。德育自律水平的高低,最终会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的发展上。大量研究成果显示,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过程就是一个由他律转向自律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人的自我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5]。所以,需要受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活动时,要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多对做过的事情有所反省,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完善自己,使各种道德规范内容内化成受教育者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最终达到知和行的统一。
4 结束语
从人类的行为作用方式可以看出,虽然法律能够约束人类的行为,但是,不违法并不一定就守德,因此,应以道德自律为基础。对每个人来说,唤醒道德自觉的意识极其重要,它是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维护社会和集体稳定与团结的方式;同时,也是实现其道德理想,塑造个人在社会中的道德形象,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和有效的方式,以及精神文明的最高实现方式[6]。青少年作为祖国发展的未来,道德自律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培养青少年受教育者的自律品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的自律教育应遵循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发展规律,注重教育模式向个性张扬转变,落实德育的实践性。只有方式的正确,青少年才能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能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中选择正确的方向,从而使学生在道德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地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道德能力与素质[7]。在实施自律德育的同时,要注重将他律德育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达到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状态,真正在自律教育中达到道德美的最高境界。
[1]段慧兰.论道德自律与自律意识的培养[J].湖湘论坛,2003(5):7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
[3]赵树龙.浅谈德育工作的他律与自律[J].宿州师专学报,1999(3):24.
[4]卫东宁.浅谈青少年自律能力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2006(5):63.
[5]曹华,田宏丽.论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J].高校社科动态,2007(3):48.
[6]严燕,陈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影响[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91-93.
[7]张祖华.生活德育视域下大学德育内容和方法的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63-65.
Analysis on the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from Heteronomy to Self-discipline
YANG Mei-shuang
(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s,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91,China)
The ultimat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is to make pedagogue self-discipline.Therefore,continuously to improve the pedagogue's subjective sense and self-discipline consciousness of morality and strengthen the self-discipline of morality gradually becomes the focu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It is necessary to make it clear that the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is changing from heteronomy to self-discipline.The society,school,family and pedagogue should make joint efforts to achieve the moral education changing from heteronomy to self-discipline.
moral education;heteronomy;self-discipline;changing
G 641
A
1672-2434(2011)02-0073-03
2011-03-10
杨梅双(1984-),女,硕士,从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