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特点与成果的表现形式

2011-08-15周国韬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课例课题案例

周国韬

(长春市教育局,吉林 长春130022)

浅谈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特点与成果的表现形式

周国韬

(长春市教育局,吉林 长春130022)

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必须明确其特点和成果的表现形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目标、方法、成果 (成效)三个方面,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研究报告、教育叙事 (报告)、教育案例和课例。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载体。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中小学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去探索。但是,中小学的课题研究不同于高校与专门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员所开展的研究,其成果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这是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中小学从选择课题的时候开始,就必须明确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特点和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进行有关的设计并积累相关的资料。

一、中小学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与成果表现形式

中小学课题研究中绝大部分应该是校本行动研究,即中小学校为了解决本校所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这是以学校为研究场所,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目标所开展的研究活动。

校本在此一般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为了学校,指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目标。校本强调关注的问题是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二层涵义为在学校中,指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等学校中的人,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实施。第三层涵义是基于学校,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潜力与资源进行研究、培训和课程开发等活动。

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即校本行动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目标、方法、成果(成效)三个方面。

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中小学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常规教育教学工作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一些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就是中小学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在此必须明确的是,中小学所研究的问题是学校和教师面临的培养学生中的实际问题,必须具备针对性。中小学课题研究的另一个目标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小学课题研究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及有关人员,开展课题研究会使中小学教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更新观念与改变行为,即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途径有多种,读书、听专家报告、教师间互助、校际间的交流等途径都会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最重要的途径是由教师合作探究学校中所存在的真实问题。课题研究恰恰是使教师在研究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中小学课题研究的方法是开展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就是行动者,其目的就是改进行动者的行动质量,其研究过程就是自觉地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行动研究引起我国中小学关注已有十几年光景,从严谨的教育科研方法的意义上来分析,行动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实践问题进行的系统研究。虽然学术界对行动研究的内涵有不同的限定,但公认它是一种适合于中小学开展研究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它要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是运用各种科研方法和技术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问题的探索。我国中小学开展行动研究的实践表明,它既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也正是中小学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中小学课题研究的成果(成效)是学生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在中小学开展行动研究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研究报告、教育叙事(报告)、教育案例和课例,此外,可以表现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的材料(如学生的作品、教师的笔记)都可以是成果的表现形式。

所有课题研究都要撰写研究报告。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报告是在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报告研究结果、对有些问题进行讨论并明确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但是,校本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允许调整研究设计,所以在研究报告中要把发展变化的过程与有关的问题都表达清楚。

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要说明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研究的结果、对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讨论、结论及下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校本行动研究来讲,用来表现研究过程的很多材料都是成果的表现形式,研究报告中的有关内容需要用这些材料来证明。教育叙事(报告)、案例和课例就是主要的形式,要根据课题研究的过程从课题开始就进行积累。在整理成果时,研究者可以把研究报告作为整个成果的第一部分,其他表现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的材料作为后面的部分。

关于研究报告已经有很多论述,下面我们分别强调教育叙事(报告)、案例和课例这三种成果表现形式的注意点。

二、整理教育叙事文章 (报告)的注意点

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其过程、成果与成效可以通过教育叙事文章(报告)来表现,即以叙事的形式来记叙研究过程中他们所经历的各种事件与思考,实现对教育问题的探究。这种研究也被称之为教师叙事研究。

教师叙事研究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事件(简称“行”):教师(可以是行为者,也可以是观察者)所亲历的事件;另一个是反思(简称“思”):教师对事件的思考与分析。与之相应,表现教师叙事研究的过程与结果的教育叙事文章(报告)也由上述两个要素构成。

根据教师叙事研究中的事件只是事后的追溯,还是经过事先的思考、分析与设计可将其区分为追溯型叙事和预设型叙事两种类型。

追溯型叙事是教师在事件已经发生之后对其进行的描述和反思,它的实施表现为“行—思”的过程。追溯型叙事可区分为对事件的即时追溯和对以往经历过事件的追溯。在即时追溯中,教师以教后记、日志、听课笔记等形式将发生的事件与所引起的思考、想法随时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叙事文章(报告)。对以往经历过事件的追溯指的是教师围绕着某个主题或问题对曾经历过的相关事件及其思考进行描述所形成的教育叙事文章(报告)。

预设型叙事指的是教师在分析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的基础上预设出解决方案,并按方案采取有效行动,继而分析其效果和采取下一步行动。预设型叙事的实施所遵循的是行动研究的程序,即先明确“有哪些实践问题需要解决”,然后要回答“应该怎样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即提出解决方案,明确采取什么行动措施将得到什么效果;在行动中要保证“是否按解决方案采取了有效的行动措施”,行动后要分析“所采取的行动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解决问题的情形及还有什么问题。然后,根据其研究进入到下一个循环。它的实施表现为“思—行—思……”的过程或“行—思—行—思……”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并无本质区别。

教师在具体实施预设型叙事时,可以通过教学课例研讨或学生个别问题辅导的过程来进行。课例研讨可分成同课异构和同课多轮的形式。同课异构指同样的教学内容、或同样的教学问题,由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构思进行设计,然后进行研讨交流(思),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行),之后再研讨反思教学的效果与各种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思)。同课多轮是上述过程的延伸,即教师将经过以上过程提出的改进策略再付诸于教学实践,然后再次反思。教师在这种“设计与研讨(思)→执教(行)→研讨(思)→再行动→再反思……”的过程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过程与结果及成效通过教育叙事文章(报告)来表达。学生个别问题辅导的过程与上述课例研讨的过程是一致的。

从开展教师叙事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回溯型叙事和预设型叙事要相互结合,但行动研究指的是通过实施预设型叙事来促进教师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

教育叙事文章(报告)既要有事件,又要有事件所引起的思考,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其事件主要是引起人们思考的成功和失败两类事件,即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事件,在分析和思考事件时我们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事件中的做法会带来什么结果?有些结果已经发生,可以在叙述事件时交代;有些结果尚未发生,需要进行分析。不论结果发生与否,关键是要明确地认识到哪些行为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

第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动和结果?分析教师这样做的理由,或分析所认知到的成败原因。

第三,还应该怎样想怎样做?明确应该调整的观念和行为,预设下一步行为与结果,或明确对今后相关行为事件的启示。

开展教师叙事研究要注意通过研究日志积累资料。研究日志是研究者围绕着研究问题或针对某个主题对所发生的事件(行)与思考(思)进行的定期记录,它是教师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工具之一,构成了课题研究成果的素材,对于形成教育叙事文章(报告)极有价值。

研究日志一般要定期进行(如每天的某个时间),但为了防止遗忘,可以及时地写下备忘录。备忘录往往写在随身所带的记录本上,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事件后,越早写越好;在记下事件之前,不要与任何人讨论,以保证记忆的精确性;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录,能完整记录最好,但可以用缩写符号、片语来简单记录一些重点,事后进行补记。

研究日记的内容可分为描述性记录和解释性记录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与教师叙事研究中的事件与思考是一致的。描述性记录包括对研究活动的说明,教育事件的描述,有关人物的描写(外表、说话与动作的风格),地点的描述,特别是研究者本人言行的记录。描述性记录要注重精确性和关注细节。解释性记录指的是个人的感受、解释、思考、推测、对事件的解说、对研究问题的反思等。解释性记录不能单独构成研究日志,它要依附于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解释性记录可以随着研究者认识的变化而调整或重构。例如,你对某些学生在某次课上不注意听讲现象的分析会在间隔一段时间后有新的看法。解释性记录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你对事件原因的看法,第二个方面是你对你的行动及其结果的分析,第三个是对下一步怎样做的想法。上述方面也就是教育叙事中反思的内容。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督促教师及时撰写研究日记并进行交流。

三、整理教育案例的注意点

教育案例(简称为案例)是发生在教育情境中、含有疑难问题的典型事件。从方法上看,教育案例和课例与教师叙事研究是一致的,既要有事件又要有反思,课例是教育案例中的一类。

首先,案例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事件的描述。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一个的故事,叙述的是故事产生、发展的过程,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其次,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事件。事件还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能够成之为案例的事件必须要包含问题在内,并且也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第三,案例是典型性的事件。除了“问题或疑难情境”这样一个基本要素,作为案例的事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能够从这个事件的解决当中说明、诠释类似事件,要能够给他人带来启示。

第四,案例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与故事也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那就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事件的真实再现。

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的案例,还要具备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所描述的情境必须发生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作为行动研究成果的案例,叙述的是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实例——有典型性意义的问题或疑难情境。如果案例中的故事不是发生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的,与行动研究无关,那么就不能算作是行动研究的成果。

第二个特点是案例所记录的故事需要包含教师在行动过程中的事件与思考,解决疑难问题所采用的方法,以及疑难问题被解决的程度。

整理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要借助标题反映事件的主题。有些教师不给案例定标题,或者标题就叫“案例”,这就没有发挥标题提供信息、反映主题的重要作用。一般地说,案例有两种研究标题的方式:一是用事件定标题,即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二是用主题定标题,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案例的标题。前者展示的事件,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信息;后者反映的主题,能使读者把握事件要说明的是什么。

2.引言。引言主要描述一下事件的大致场景,反映事件可能涉及到的主题。在案例中之所以有“引言”,是因为有些案例篇幅较长,事件以及主题都需详尽阅读和分析后才能把握,引言可以使读者对案例的事件和主题大致有些了解。

3.背景。案例中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的,是依托一定的背景的。在案例的叙述中,对背景的交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案例中问题解决方法得当与否的分析、评判离不开背景,完整地把握事件的原委也离不开背景。背景的叙述可分为两个组成部分:间接背景和直接背景。所谓间接背景是与事件相关但关联程度并不直接的背景。背景的描述极为重要,不同背景下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并且人们在分析案例时,也需要参照背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评论。在直接背景与间接背景的描述上,一般间接背景在前,略写;而直接背景在后,详写。

4.主题。案例区别于一般事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明确的主题意识,是围绕问题来展开的。在论述中,需要讲明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展示问题。在案例撰写的初期阶段,可以较为鲜明地提出问题,直接获得有关问题发生的各种信息;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则逐渐需要将问题与其他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通过分析再确定问题的所在。

5.问题的解决。问题发现以后,解决问题就成了重要的一环。这部分内容需要详尽的描述,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还要涉及到问题解决成效的描述。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案例的主体,对校本行动研究尤为重要,切忌把问题解决简单化、表面化。

6.反思与讨论。问题解决中有哪些体会、启示?问题解决中还发生哪些新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都是这部分要回答的问题。

7.附录。有些案例有“附录”部分,这是对正文中的主题有补充说明作用的材料。例如,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题的案例中,可选取某位或某组学生的作业置于文后作为附录。

四、整理课例的注意点

课例是案例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课例要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教学情境和解决疑难问题的具体方法。

课题研究中的课例不是课堂教学的实录,它要选择带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对解决问题具有启示意义的课堂教学情景进行描述和分析。因此,它往往是为了突出某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片段,以此来开展行动研究,探索课堂教学规律。一般意义上的课例由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他人的评析和自我反思几个部分构成,而课题研究的课例要遵循前面所述的案例的基本要求,集中于问题解决。

从内容上来分析,课题研究的课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题式的,即围绕一定专题(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这类课是按照一定专题开发的,如合作学习专题,探究学习专题,某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某方面心理品质的培养等等。这类课例较好地体现了校本行动研究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另一类是整体性课例,即针对某一节课或某一单元开展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这类课例在中小学比较常见,它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整体性,也有利于人们去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某些问题,但要避免仅是课堂教学的实录,还要防止忽略对问题探究的倾向。

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课例可以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标题。与案例一样,课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事件定标题,突出事件;二是用主题定标题,反映课例的主题。

2.教学背景。关于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学校等教育环境信息。

3.基本教学过程。在观察、记录和实录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描述,可以引用教师和学生的言语,要突出主题与中心思想。

4.建议讨论的问题。研究者可以引导课例学习者讨论问题,即课例作者要突出的中心问题,要求问题系统而具体。

5.教学注释。为使用课例的人员提供指南性的分析,针对课例所提供的背景对一些教学问题(可能是教学法的或学科的)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其基础是理论框架和课堂观察结果以及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后调查的结果。

课例的呈现形式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多媒体的。

文本课例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反映真实的课堂情景以及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它以教育叙事的形式来描述反映教育问题的课堂教学事件。文本课例便于携带和阅读,是目前教师使用得比较多的。

多媒体课例融合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录像、声音、音乐等多种表现方式,它可以形象而直观地表现课堂。在实践中,很多课例已把文本和多媒体结合起来,目前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把文本与多媒体结合起来形成课例并在网络平台上运行。长春市教育局推行的“中小学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行动计划”中的课例就是这样的一种形态。

综上所述,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我们必须明确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特点,必须明确中小学课题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及其注意点,才能保证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

[1]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国枢等.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3]周国韬.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

[4]周国韬.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行动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贺春健]

G40-03

:B

:1671-6531(2011)02-0003-03

2011-01-26

周国韬,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市教育局副局长,教授。

猜你喜欢

课例课题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课例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