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赤峰文化旅游资源

2011-08-15刘丽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赤峰旅游资源

刘丽艳

(赤峰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浅析赤峰文化旅游资源

刘丽艳

(赤峰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所以文化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对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也至关重要,既发展了旅游,也保护了环境,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文化;旅游;文化资源;发展

1 赤峰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首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赤峰市拥有许多历史人文资源,汇集着各种不同时代的文化.从远古文化遗存到辽、金、元、明、清各类遗址以及宗教文化、碑刻岩画到历代的军事战争文化,时间跨度很长,几乎贯穿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北方文化的代表之一.据统计,赤峰市境内的古文化遗址大约有6800处.主要包括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等大量史前文化遗存;巴林左旗等地的上京临璜府、祖州祖陵、召庙、上京南北二塔、木叶山;宁城的辽中京等辽文化遗址,以及元鲁王城、金界豪、清代喀喇沁王府、乌兰布统古战场等.各个朝代的优秀建筑、民俗、工艺、音乐等文化都是发展旅游,提高旅游档次的重要资源.

其次,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突出赤峰历史上二十几个北方民族,语言文字、生活习俗、生产方式一直传承下来的只有蒙古族.蒙古族在赤峰生活了一千多年,从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忽必烈建立元朝,到北元最后一个皇帝林丹汗垮台,历经421年,如果把北魏政权148年计算在内,那么蒙古人建立的政权长达569年,这要比契丹族历经9个皇帝、三足鼎立政权存在218年悠久得多.蒙元时期的版图属世界第一.蒙古族文化遗存多,考古实证资料丰富.元代都城遗址有应昌路的鲁王城(距克旗政府经棚120公里)、北元最后一个都城白城(距阿旗旗府天山镇75公里);王府20处,其中清代喀喇沁亲王府至今保存完好,名扬海内外,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受封的领地几乎包括了赤峰全境.蒙古族文化现实存在明显.蒙古族文化在赤峰地区不但有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而且还是活生生的现实存在.有元以来赤峰蒙古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但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且有了很大发展,并向现代化迈进.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礼习俗、礼仪和葬俗都有了延续和发展.从大文化、大教育体系角度讲,蒙古族文化和教育事业已经构成体系,保存完整,日益发展.

再次,不整合开发问题显著,总体开发层次较低,可游性不强赤峰市历史古迹本身资源等级很高、历史文物价值也很高,但是由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视化的内容相对较少,因此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难度较大.历史文化内涵尚待挖掘.长期以来,把旅游资源的文物价值等同于旅游开发价值,不重视其可游性开发,如忽视开发过程中的形象展示、价值表现、资源组合等开发技巧问题,忽视游客的行为活动规律,把普通游客当成了考古专家或历史专家.缺乏整合,吸引力较弱旅游资源、行业部门、各个地区间缺乏整合.各景区旅游产品开发以资源为导向,形成普遍开发的状况.景区之间缺乏协调与联系,开发建设分工不明,竞争多,协作少,没有在赤峰市类型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发挥联合开发、综合开发的优势,导致产品类型重复,特色不明显.各辅助部门缺乏整合,相互间配合不足,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没有很好的结合,影响了旅游者的满意度和重游率.各地区间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联系不够,各自为政,多足鼎立,缺乏系统开发,随意性较大,缺乏前瞻性,产品开发的起点低,规模小,不能形成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难以延长旅游者逗留时间,旅游市场不稳定,经营结构单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度低,主要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急功近利行为,形成了自然是自然,人文是人文的开发现状,或者是只形成了简单的草原+蒙古包的自然与人文的组合方式.没有从赤峰作为我国北方文化之源的高度去开发和组织自然和人文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现阶段赤峰主要以蒙古风情为主题的观光和休闲旅游,而缺乏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另外还缺乏反应当地资源特色和资源文化底蕴的节事活动.

最后,由于赤峰市处于落后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的整体形象不鲜明,缺乏王牌产品,并且赤峰市的旅游季节较短,旅游旺季仅在夏季.旅游环境超负荷承载现象极为普遍,这不仅使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下降,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既定的管理目标为约束,以一定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系统不发生对旅游地和旅游者的现实利益与未来需求产生不可接受的改变时,该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强度.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作为“中华第一龙的故乡”,大辽国的故都,赤峰市在旅游者心中总体知名度却不高,对于省外乃至国外的旅游者来说还是很陌生的.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发展旅游业,相当长时间内旅游者旅游消费以山水观光旅游为主,近几年生态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类型才得以迅速发展.主观原因是缺乏宣传和整体包装,没有很好的利用和北京的地缘优势及本区的民族优势.

2 赤峰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2.1 以蒙古族文化为代表的草原文化的历史上来看

赤峰是契丹的发祥地,是辽代的政治经济中心.公元916年,巴林草原的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蒙元时期,赤峰地区的人民继续着游牧的生活方式.从地理位置来看,赤峰位于大兴安岭和燕山山脉的交汇处和内蒙古草原的东北缘,特殊的地理条件使本区草原分布广泛,进而本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草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既在许多方面与中原文化有相同相似的成分,又始终保有独特、迥然的文化内涵和风格.新石器时代,黄河文化以粟作农业为经济基础,长江文化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两者都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而草原文化多以农业兼渔猎业为特色.进入青铜器时代后,草原文化逐渐转向以游牧业为经济基础.由此,在古代中国,形成了三大类型的经济文化区,即北方草原游牧经济文化区,秦岭、淮河以北的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三大经济文化区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同时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草原文化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现当代几个高峰期的发展以及与中原文化的长期碰撞、交流、融合后,今天已经演变成为以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

2.2 从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址来看

从兼具草农耕文明和现代农业文明的北方中原文化来看考古发现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文物分析,这一文化类型是以农耕为主兼及狩猎与采集为生活方式的原始部落,也就是说赤峰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了人类早期农耕文明.而从地理位置来看,赤峰地区处于辽河平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地带,一方面是新兴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北方文化,另一方面是高度成熟的中原文化,二者在这里不断交汇碰撞.使原本意义上作为阻隔的长城,逐渐演变为各民族之间交融的纽带.两种文化逐渐地赤峰地区交融.

2.3 从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完美结合的草原文化来看

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作为两种最基本的经济类型(农耕和游牧),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在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互相撞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最终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凝聚力.草原文化以其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刚劲气质和精神风貌,与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融会,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变革和更新,并长期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受自然环境、气候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古代历史上北方草原先后兴起的民族基本上都以游牧经济为主业.在游牧经济中,草原生态环境、牲畜、人和游牧文化组成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共同体.

3 赤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3.1 历史资源优势

赤峰市历史悠久,是著名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全市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主要有辽上京、中京、祖陵、庆陵、元应昌路等遗址,阴河——百岔河岩画,燕、秦、汉长城和金界壕.史学界称之为:“中国北方文化之源”.考古证明,赤峰地区从有人类活动开始,已经有10000余年的历史和8000年的文明史.是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文化以及辽文化的发源地,从夏朝开始,先后有先商、山戎、东胡、匈奴、乌桓、库莫奚、契丹、女真、蒙古等诸多古代民族在这里游牧渔猎,繁衍生息,给赤峰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迹,目前,全市发现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存共有6800余处,占内蒙古自治区的近一半,其中重要发现达16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共311处,其中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辽上京、辽中京、兴隆洼、大甸子、瓦缸窑、庆陵等7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在这些文化遗存中出土了一大批尚玉、崇龙的彩陶、青铜文物,尤其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玉龙,也是目前中国出土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3.2 地理位置优势

地缘优势赤峰居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之间,是连接关内外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自古就有“京畿门户”、“旱码头”之称.距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秦皇岛等大城市和口岸城市均在500-800公里的范围内,距锦州、承德等仅200多公里.赤峰市的交通状况较内蒙古其他盟市好,从空间距离上分析,相对于呼市和锡林浩特,从北京、承德等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进入赤峰市的交通要更为便利,可谓地利途通.

4 赤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美国著名的旅游专家托马斯·戴维森曾提出,旅游是关系到国民教育、社会进步、生态价值的社会经济综合体系.而赤峰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文化经济”的视野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既可以拉动第三产业,又可彰显文化特色,文化旅游业作将会成为赤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组建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广义的整合是指市场营销层面的整合,此外还涵盖了资源开发层面、旅游管理层面、商品开发层面等多个方面,贯穿了旅游开发管理的各个阶段.达到广义的整合,最直接的办法是在多个区域之上建立一个联合管理机构,以协调地区间的利益分配.可以解决目前很多地区因政府主管共同开发分头管理造成文化旅游管理混乱的问题.

其次,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具体每个地区操作中,实行政府主导与市场动作相结合的办法由于旅游资源具有“公开属性”“地域属性”的特点,需要政府对旅游资源的发展进行严格调控.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初始开发之时,为实现整合与开发同行,防止滥开发,更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科学制定规规划.旅游精品线路.

再次,理顺管理体制,深化旅游企业改革.通过改组、改制、控股、资产重组等形式,组建专业化的旅行社集团、旅游饭店集团、旅游汽车公司、导游公司,促进旅游企业向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进而规范旅游的关键环节中介服务部门.规范旅游中介服务从旅游营销的层面,吃、住、行、娱、游、购各个相关产业作为资源整合的对象.

四、实施形象带动战略旅游形象是旅游资源的本体素质及媒体条件在旅游者心目中的综合认知印象.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及其景点、景区的选择,与其在游客心目中是否占据某个“形象阶梯”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果游客来赤峰之前对本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体验过蒙古风情后,多数会探寻历史文化遗迹.本区在发展文化旅游中应精心策划整体形象,这种形象战略,要求赤峰市旅游企业整齐划一,从企业标志、职员服饰、办公用品、符号、公共场所、公共宣传等各方面进行一条龙式的统一形象标志,给旅游者一个整体印象和鲜明个性.在政府主导的旅游对外宣传中,避免传统的景区自然、人文景观的浅表宣传,应认真组织各参展区在挖掘能让旅游者获得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营销卖点的同时,提炼出相关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价值的成分,通过整合和包装,形成各具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从而提升本地区旅游对外宣传的效率和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力.

五、发挥资源群体优势,组建拳头产品赤峰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多,层次多.旅游资源有无特色,是该资源由潜在性转化为商品性的基本标志.旅游特色层次越高,其吸引功能则越大,开发价值也越高.赤峰地区既具有象辽文化、红山文化、草原蒙古族风情这样具有全国以上意义的资源,又拥有众多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景点.但大部分为小型产品,规模不大,且不少为单纯科学旅游型,对广大观光游客缺乏招徕力.应充分认识和利用已开放景区的小型拳头景观,加强合作开发,提高整体形象.抓住资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利用巴林左旗与克旗、喀旗与宁城及赤峰周边的团块优势,推出组合产品以及新型产品.重点打造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古风情文化游、宗教文化游等几大特色拳头产品.

六、要打造打造文化节庆活动.城市文化的特色往往在其文化节庆活动中可以得到彰显,国内不乏成功的范例.如大连的“服装节”,哈尔滨的“冰雪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等等.赤峰作为辽文化的中心,应精心打造一个让游客与市民都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的“辽文化节”,将文化旅游融入城市建设,以文化节庆进行文化营销,从而拉动酒店业、建筑业、休闲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挖掘城市故事.文化名城必须拥有丰富多彩的故事,这是最能吸引游客前来考察观光的动力.韩国的“大长今”,江浙的“白蛇传”,不知吸引了多少游客好奇的目光.

5 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的发展,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中有文化大大提高了旅游的层次,使旅游活动和旅游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所以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旅游文化的开发和保护,积极发现旅游业中存在的的问题,并且认真对待,采取相应的措施,取长补短,开发与保护并重,并在科学的基础上取得经济效益,完善交通、医疗、通讯等设施.处于东北和华北结合部的赤峰市,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原生的少数民族风情,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旅游产品整合可以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又避免了各种地区旅游产品的雷同,进而保护了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使旅游业成为我地区的支柱产业.

〔1〕崔凤军,杨永振.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环境,1997,16(4):47~55.

〔2〕郝卓敏.赤峰旅游业发展现状及优势[J].赤峰学院学刊,2009:135~136.

〔3〕吕君,刘丽梅.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定位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9):85.

〔4〕肖光明,李晓莉.肇庆历史古迹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以肇庆城区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2003(9):6.

〔5〕曾蓓.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旅游经济,2004(9):28.

〔6〕史宝华,苏丽娜.区域旅游资源初始开发的整合构想[J].第三产业,2004(12):67.

〔7〕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原理方法与实践[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75.

F59

A

1673-260X(2011)03-0052-03

猜你喜欢

赤峰旅游资源
赤峰学院学生书法作品
赤峰学院教师书法作品
赤峰家育种猪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