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水开山张元素的脏腑辨证

2011-08-15张轶晖董尚朴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前人证法学派

张轶晖,董尚朴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易水开山张元素的脏腑辨证

张轶晖,董尚朴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探讨易水开山张元素在脏腑辨证方面的创新研究.张元素把脏腑辨证的点面之说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

张元素;脏腑辨证;创新

金元时期是祖国医学史上学术气氛异常活跃,学术传承与创新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也是成效卓著、影响深远的一个时期.尤其是金世宗(史称小尧舜)即位后,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进行改革,鼓励创新,推贤荐能,学术气氛十分活跃,在意识形态和研究风气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又由于北宋后期,医药事业已趋于僵化,保守落后,全无生机,一切统由官办,而官场又很腐败,以致在医学理论上,陈陈相因,“伤寒风冷”之说,笼罩医坛.在医药供应上,成方、成药、和剂局、惠民局,变为商业垄断,医药到此,几溃败不起.直至北方金国兴起,社会环境迅速变化,医学事业,也随之大变.当时北方,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连年干旱,饥荒劳役,疾疫丛生,迫切要求医学事业的发展,籍以卫生保命.过去对病因病机的解释和当时盛行的经方、《局方》等医方已不能适应临床需要,当时一些医家产生了“古方不能尽治今病”的思想.金元医家顺应时代的召唤,本着“改证世俗谬说”之旨,发出革新的主张,形成了以刘完素为代表的河间学派和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

易水学派的学术代表人是河北易州的张元素,因此称为易水学派.主要包括张元素及其弟子李杲、王好古,以及李杲的弟子罗天益.他们是以研究脏腑病机为中心的医学流派.易水医家熟玩经文,深悟经旨,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对经义铺衍发挥,大胆创立新的学说、理论,揭开了中医学术史上璀璨的一幕,有力地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州(今河北易水县)人.生卒年月不详,约稍晚于刘完素.其自幼攻读儒学,因犯庙讳未第.潜心医学二十年,精研《内经》,于理论、临证卓有发明,曾治愈刘完素的伤寒病,名声大噪.终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明代李时珍赞扬其“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兰泉老人张吉甫为易水学派领袖张元素《医学启源》所作的序中记述张元素“其夜梦人柯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见其题曰《内经主治备要》.骇然惊悟,觉心痛,只为凶事也,不敢语人.自是心目洞彻,便为传道轩岐,指挥秦越也”.张氏的医学思想主要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以及间取《华氏中藏经》、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等.张氏著述有:《珍珠囊》、《药注难经》、《医学启源》、《藏府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等书,以《医学启源》、《藏府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为其代表作.

本篇仅探讨易水开山张元素在前贤脏腑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创新研究.

脏腑辨证学说,最早见于《灵枢》中《邪气藏府病形》、《经脉》、《经筋》、《本藏》数篇.至相传华佗所著《中藏经》一书,便将以上诸篇内容综合而成《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凡十一篇[1].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所类列的脏腑虚实病证约数十篇,至北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分析五脏病证,脏腑辨证愈发醒目.

脏腑辨证这一理论,自《内经》直至汉唐一直到宋,诸多医家虽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述和运用,但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张元素重视学习前人学术经验,汲取了前人有关脏腑辨证的阐发,从脏腑虚实寒热标本角度研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反复验证,创新出从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辨证的学说,自此脏腑辨证说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并成为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要言不繁,既系统又有条理.如张氏汲取《中藏经》之说,在《医学启源·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2]中说:“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形证脉气,若非诊切,无由识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此乃良医之大法也.”认为进行脏腑辨证,应先将四诊所得的客观临证资料,分清虚实寒热脉证,然后再确定温凉补泻治法,这种辨治思路仍应用于现代临床.接着,便对人体的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外),分别从每一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演变预后、治疗方药等四个方面,根据《内经》等前人典籍的有关理论,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经验,既系统又条理的加以详细论述.现以心脏辨证为例,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提出心脏的生理功能.如《医学启源·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3]中说:“经曰心者,五脏之尊也,号帝王之称也,与小肠通为表里,神之所舍,又主于血,属火,旺于夏,手少阴太阳是其经也.”这是将心的性质、功能、五行属性、脏腑关联等特征都概括的地反映出来.

其次叙述心的虚实寒热脉证.如《医学启源·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4]中说:“思虑过多则怵惕,怵惕则伤心,心伤则神失,神失则恐惧.……心气实而大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温温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脉左寸口与人迎皆实大者是也.心虚则恐悸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言语战栗,恶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血衄,其脉左寸口虚而微者是也.此心脏寒热虚实,生死逆顺脉证也”这是将心病的病理变化,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明确地加以辨别.

又次指出心病的演变和预后.如《医学启源·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5]中说:“心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又左手脉大,手热腋肿;大甚,胸中满而烦,澹澹大动,面赤目黄也.心病,先心痛,时刻不止,关格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这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从补虚、泻实、温寒、清热几个方面,制定出心病适宜的药和方.如《医学启源·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5]中说:“心苦缓,以五味子之酸收之.心欲软,软以芒硝之咸,补以泽泻之咸,泻以人参、甘草、黄芪之甘.心虚则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母生心火也.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是也.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则导赤散是也.”这是遵从前人用药法则,并结合自己临证经验确定的治则.其它脏腑辨证,亦大概如此.

另外,张元素根据《中藏经》分辨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的主要观点,结合实践经验,制定了“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例如张元素在《医学启源·卷之下·用药备旨》[6]中总结药物的脏腑归属时说:“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泄.”这一段,是张元素脏腑辨证用药体系的重要部分,成为脏腑辨证用药的标准,并对推广贯彻辨证论治的原则起到一定作用.

总之,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在继承前人学术经验的同时,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创新,把脏腑辨证的点面之说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创新出的学术思想成为易水学派的理论基石,同时对当时的理论和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于现在临床,亦极具参考价值.

张元素重视学习前人学术经验,汲取了前人有关脏腑辨证的阐发,创新出从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奠定了易水学派思想的基础.张元素主张先诊切脏腑的虚实寒热脉证,再确定温凉补泻治法,接着,便对人体的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外),分别从每一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演变预后、治疗方药等四个方面,根据《内经》等前人典籍,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经验,既系统又条理的加以详细论述.张元素的“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是脏腑辨证用药的标准,并对推广贯彻脏腑辨证起到一定作用.

〔1〕刘月明.黄帝内经研究大成(节选).张元素对《黄帝内经》脏腑辨证与遣药制方理论的研究.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3,12(3):34-35.

〔2〕〔3〕〔4〕〔5〕〔6〕郑洪新.张元素医学全书.医学启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4,15,15-16,16,48-49.

R2

A

1673-260X(2011)01-0045-02

猜你喜欢

前人证法学派
一道数列不等式题的多种证法
R.Steriner定理的三角证法
打渔人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趣味古文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
三个猜想的另证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