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贵州独竹漂运动的形成与演变

2011-08-15韩会庆郜红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楠竹黔北赤水

韩会庆,郑 建,郜红娟

(1.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贵阳 550018;2.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 550001)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贵州独竹漂运动的形成与演变

韩会庆1,郑 建1,郜红娟2

(1.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贵阳 550018;2.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 550001)

独竹漂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独竹漂是在贵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民族传统运动在民间出现了式微现象.在大量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较为系统的研究了贵州独竹漂运动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并对贵州独竹漂运动的演变做了一定的思考,以期望对贵州独竹漂运动的保护和发展有所帮助.

文化生态学;独竹漂;形成;演变;贵州

独竹漂是贵州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曾被称为“划楠竹”、“划竹竿”、“独竹竞划”、“独竹舟”等.独竹漂在贵州黔北已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汉晋时期,黔北苗、土家族、汉族等民族就已经掌握了独竹漂运动.文化生态学认为每种体育运动的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文化环境[1].由于贵州黔北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独竹漂运动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下去,成为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 贵州独竹漂运动的文化生态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主要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等.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运动,而最具代表性的是独竹漂.1998年,赤水市复兴镇马鞍山发掘的汉晋时期的古崖墓群中,一座墓穴的石棺壁上,有一幅一人双手持竿立于一独木上的石刻图案.后有诗云:“茅台斜阳映赤水,残照几叶贩酒船.独竹飞流飘然过,纤夫逆行步步难”[2],由此可见,贵州独竹漂运动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1 自然环境

黔北赤水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地形主要为高原峡谷为主,最高处海拔1730米,最低处221米,落差1500米以上.赤水河流域上段处于云贵高原及其斜坡地带,河谷狭窄,下段处于四川盆地边缘山区,河谷相对较宽,两岸间有台地,流速较快,这使人们的通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这为独竹漂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黔北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8.1℃,7月平均气温最高达28℃左右,1月平均气温最低7.9℃左右,降水充沛,年均降雨量1292.3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非常适合竹子的生长,这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环境.因此,人们把竹子作为乘船的工具,从而为贵州独竹漂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2 社会环境

1.2.1 历史

独竹漂约起源于秦汉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时间.当时播州盛产楠木,为最好、最珍贵的建筑木材,被朝廷所专用.当时朝廷派采木官,到刚刚开始被外界所知的播州原始森林赤水、习水一带采办楠木等.过去赤水河不通航运,楠木又很珍贵,遂每一棵木料委派一人或多人运送,到长江边再绑成排或用船运至江南,转运京城.在漫长的运木工作中,人们逐渐习惯站在独木上撑竿运送楠木,并竞争嬉戏、打闹而演变成为一种水上游戏.长期以后,就将这项活动作为民间娱乐游戏的形式固定下来,称为独木漂.到清初,楠竹发展起来,人们发现用竹比用木料更好,遂将独木漂改成了独竹漂[2].

1.2.2 生产生活

贵州省的黔北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众多,人们出行困难.由于黔北赤水地区胜产楠竹、毛竹,因此人们为出行方便,就伐来竹子,将直径比较粗的楠竹制成4至5米长的独竹舟,再手持一根比较细的竹子在水中划行.赤水河畔的楠竹是最好的独竹漂工具,不仅粗细均匀,而且承重量大.一根竹子可承重120斤左右,最多的可承重l50斤.它不仅解决了人们出行的问题,而且成为人们运输货物的重要工具[3],因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人们逐渐掌握了独竹漂这门独特技艺.

2 贵州独竹漂运动的演变

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这些奇特的运载工具已演变为旅游娱乐和竞技用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独竹漂赖以生存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直接导致了植根于历史时期的贵州独竹漂运动受到了严重挑战,独竹漂运动面临着变异的危险.

2.1 独竹漂运动的器具演变

贵州黔北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独竹漂运动开展所需要的器材主要来自当地的竹子,由于楠竹的特点,因此人们多选择楠竹作为独竹漂的工具.然而,随着独竹漂成为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它的标准化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使独竹漂项目在全国广泛开展,政府组织人员进行器材的改变,由原来的楠竹变为纯玻璃纤维编织物,一方面这有利于独竹漂运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也使得独竹漂运动的的地域性特色有所减弱.随着竞技化和娱乐化的进一步推进,这些楠竹制成的独竹漂面临着可能退出历史舞台的局面.

2.2 独竹漂运动的功能由实用性向娱乐性、竞技性转变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贵州独竹漂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因此,独竹漂运动的实用性地位越来越弱,这一方面使部分地区的独竹漂运动呈现出一种式微甚至消失的状态.然而,近年来,随着黔北和贵阳旅游业发展,部分地区独竹漂运动重新走向了大众化之路,人们逐渐开始把独竹漂运动当做一种娱乐性、商品化、竞技化活动,这使独竹漂运动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状态,这对独竹漂运动的保护和开发都有一定的帮助.

3 结论

贵州独竹漂运动的形成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它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存在,并以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劳动对象和交往空间,进而创造出来的民族运动.其中,自然环境在独竹漂运动形成中起了核心作用,它是独竹漂运动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文化环境在独竹漂运动的形成中也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历史因素、生产活动等,它对独竹漂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贵州独竹漂运动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方面这种独竹漂运动的转变适应了社会发展和竞技比赛的需求,但同时也可能引起独竹漂运动的退化和消亡.

〔1〕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贵州省赤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赤水县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3〕周海澜.独竹漂运动的形成、演进与发展对策研究——以贵州赤水开展独竹漂运动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105(1):140-142.

〔4〕徐宏.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竹漂”运动发展现状的研究[J].贵州事师范大学学报,2010,166(5):57-61.

〔5〕赵能秀,吴雅彬.苗族“独竹漂”传统体育文化探源[J].内江科技,2010,11(8):83.

〔6〕李冬奎,王雁.独竹漂运动的传统思维方式及其现代化变革[J].搏击,2010,9(7):76-77.

〔7〕戴红云,王俊奇.我国民族体育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164-165.

〔8〕卢平生.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2):14-16.

〔9〕王俊奇,喻慧荣.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三大因素[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54-57.

G85

A

1673-260X(2011)09-0119-02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ZC061)

猜你喜欢

楠竹黔北赤水
楠竹全冠栽植技术及养护管理
楠竹丰产措施探讨
赤水丹霞冠华夏——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阳光薄荷糖
赤水大瀑布
动人心魄——赤水丹霞地质奇观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赤水情
提高材用楠竹林生产力的技术和措施
黔北乡间——寻觅时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