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1-08-15陈上越徐苏霞李建良黄武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课程体系改革

陈上越,徐苏霞,李建良,黄武平

(宁德师范学院 体育系,福建 宁德 352100)

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陈上越,徐苏霞,李建良,黄武平

(宁德师范学院 体育系,福建 宁德 352100)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已不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要,学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本校特点自主构建体育课程体系.旨在为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启动,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我国高校都在努力建设新体育课程体系,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因为它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直接决定着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整体素质,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落实,在教学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和传统体育课程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体育课程需要达到什么目标、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评价体系的建立、管理体系的构成,这些问题困扰着当前高校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所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势在必行.

1 高校体育的任务及培养目标

1.1 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根本所在.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提高其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体育教学培养目标确定

随着现代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国务院重新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明确提出了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即使大学生除掌握1—2项体育活动的基本技能以外,还应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和鉴赏能力,使之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所以,体育教学的目标除了传授运动技能之外,还应加强大学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

2 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2.1 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从参加体育锻炼中获得乐趣,发展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掌握科学运动方法.新时期新升本科院校体育课程应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加以研究和设计,以保证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各项目内容与任务的全面实施,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使学生发展成完整的人,能有健康的身体,更好地生活和为社会服务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工作和基本思路[3].

2.2 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显示时代性、前瞻性.调查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去体育教学无论从教学的指导思想还是实际上课都自觉不自觉的执行着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受这种思想支配使体育教学长期处于那种新的技术、新的项目、新的健康理念不能及时引入,而过去所学的基本知识又不能及时发挥作用,久而久之出现所学内容、教学手段不断老化,学生上课气氛低沉,缺乏学习积极性的现象.因此应从总体上优化体育课所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较前卫、较现代的内容的追求因素,及时补充修正旧的课程体系来满足大学生不断求知的欲望.(2)突出趣味性,加大可操作性.要从根本上转变体育教育只重技术教育,缺乏体育能力、体育文化、健康知识传授的观念.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内容上一方面要非常注重选择那些有益于激发学习兴趣、有益于健康习惯养成的项目、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提高授课的技巧,增强自身的魅力,以提高体育课的效果.我们反对“技术目的论”,但让学生学习体育技术,是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需要,学习运动知识、技能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须的.(3)注重民族性和地域性.在体育课程体系教材的选择中要依据学校地区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具有民族特点、地域特点的体育项目充实到课程中,丰富教材内容.(4)面向全体学生和照顾特殊性.体育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必须涵盖到学校的不同层次不同的健康群体.要依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我体育意识,学会自学、自练、自检、自测、自评.一个人的体育兴趣、爱好和需要,是随着人的生活经历与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认为“学会一种体育运动项目,可终生受益”,而把体育教育规定得过于单一,势必限制了可持续性发展,这不是终生体育的本意.

2.3 教学模式与教学艺术的有机结合为改革(模式)提供有力保证

体育教学模式是涵盖设计课程、教材选择、规定师生活动形式的体育教学基本框架.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取得最好实效的教学框架,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优效性.而教学艺术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4].体育教师在这个框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创的具有美学价值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等经验类和技术类的因素,具有较强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教师个人才华施展的基本内容.在教学模式的执行中,依据体育教学的开放性,教学传授方式有别于其他学科.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有赖于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艺术的有机结合.教学艺术可以有效地补充教学模式当中因教师个体条件不同所造成的教学语言、示范动作差异等方面的不足.

2.4 课的类型及教学内容的设置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作为人生旅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体育的一些特殊功能也被大学生们挖掘、充实、变异、利用着.因此,如何从观念上,师资力量的配备上,教材的选择上,场地器材的保证上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教学内容是构建模式的基本要素,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首要因素[5].体育课内容首先体现的是运动技术、运动能力的学习.我们不赞成用发展能力去反对学习运动技术.没有运动技术如何去发展能力呢?学习各种运动技术、发展运动能力不仅可以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也是一种体育文化,它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构建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误区主要在于:一是盲目铺陈,不考虑区域特点、学校特色及实际,盲目跟风,特别是新升本科院校认为多开设几种类型或多设置一些项目就是体现“健康第一”;二是重形式的改革[6],没有把社会学生需求与学科内在性质和谐地结合起来,片面强调兴趣;三是全面否定传统教学,以至于学生身体素质得不到实质提高.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体育课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也无法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使学生感到传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单调、乏味,也无法让学生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失去对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我校根据“纲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借鉴兄弟院校的改革经验,从2007年开始采用综合性教学模式.综合性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取之各教学模式的优点进行整合,把大学四个学期的体育课分为三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第一学期是高中生刚步入高校,他们对大学体育教学还不适应.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体育教学,我们采用“三基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体能与掌握一门技能课程为主,传授体育基础知识,按行政班为单位上课,全校统一教学内容、进度和考试标准.通过一个学期的基础课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为第二学期选项课奠定基础,同时也实现了学生从中学体育到大学体育的过度.

第二、三学期采取“两段型教学模式”,这一阶段主要注重学生体育基础和能力提高及体育习惯的培养,打破自然班,让学生网上自主选课.以专项学习和一般、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体,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专项运动竞赛能力、体育文化素养,并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其中必须强调的是,体育部作为教学主管单位在二年级专项课设置上,应严格控制室内项目的开班数量,大力宣传、倡导“阳光运动”的意义[7],尽可能地多开设一些室外运动项目,尤其应重视田径、太极拳、体操等传统项目的开设.

第四学期采用“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开设专项提高课,提高学生运动专项的技术和战术水平,培养学生运动专项能力,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此阶段要求学生在第二、三学期的选项中选一项为专项提高项目.在项目设置上,结合了本校实际(如场地、师资等),尽可能在原有项目课程的基础上,多开设一些新兴项目课程供学生选择,如网球、健美、乒乓球、体育舞蹈、形体操、跆拳道、滑轮等新颖项目.

4 建议

4.1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设置要有体育教育终身化的理念,在培养大学生从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化时,应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是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和社会的人的要求.

4.2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设置要与社会接轨,增加开放性,学校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向社会开放可以影响和优化社会大环境,起到教育的辐射作用,从而使高校和社会形成的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

4.3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设置要有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导向,没有创新意识的体育人才不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1〕陈至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

〔3〕程传银,鲍志宏.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4):10-12.

〔4〕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孙宝柱.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1(6):1.

〔6〕徐元君,等.体育课改方案的新走向[J].体育与科学,2002(9):1.

〔7〕刘雪冰,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体系的新构思[J].体育与科学,2007(4).

G807

A

1673-260X(2011)09-0094-02

宁德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07001)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课程体系改革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改革之路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改革备忘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改革创新(二)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