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11-08-15杨孟武曲新艺
王 浩,杨孟武,曲新艺
(东北石油大学体育部,黑龙江大庆 163318)
近年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高校体育文化作为大学生体育实践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结晶,通过教育教学乃至日常生活的渗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及调节作用。高校体育文化不仅仅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和改善,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起到必要的支持作用。
1 高校体育文化的一般解读
高校体育文化指“在高校学习和生活这一特定的范围内通过体育活动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师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通过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积淀的体育物质、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的文化集群。它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体育精神塑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师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等内容紧密联系,[2]以其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而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文化群落共同组成校园文化群,同时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交织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高校体育文化以体育运动为载体,融入校园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健体、教育和娱乐三大主要功用,又由于其特有环境和受众群体,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点功能。可以通过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的目的。
2 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解析
大学阶段的学生从心理发展水平上说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第三次“断乳期”,即心理断乳期,基本特征表现为:初步的世界观价值观,但仍具可塑性;既骄傲又自卑,有着强烈的对于归属感和被尊敬感的渴望,但耐挫折能力差。生活环境、认识能力和社交范畴的变化都会使其很容易遭受心理不平衡问题的困扰,即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3]而这些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挑战性。社会生存、就业等现实问题带来的压力,生活环境、习惯的和社交范围的不断变化,以及身体和心理发育趋于成熟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都会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心理问题,表现为迷茫、焦虑、怯弱、孤傲、冷漠、暴躁等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骄横孤僻、人际交往障碍、感情上找不到归属感和满足感等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方面障碍而导致的身心发展问题已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社会范围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也正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试图解决这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人们对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作为一个有效途径,已经成为达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兴手段。
3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身体和心理施加影响实现双向调节。从运动生理学角度讲,运动有利于人体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斗志。而身体健康正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维系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健康的心理可以维持人的正常情绪,保持人的正常生理状况,使人适应环境和社会各种变化的刺激。高校通过体育教育、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身体的生长发育,也可以让大学生的心理在身体锻炼中得到成长和历练。
3.1 有助于树立积极人生态度
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作用是培养师生对体育价值理念的认知。如在体育比赛中,一般都有着严格的规范来要求全体运动员、教练员遵守比赛规则,以便使比赛遵循公平、公正、团结友爱的原则;一旦学生在比赛中自觉遵守这些规范,并能理解引申到社会生活中,对他人做到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相互协作,就会有利于社会良性竞争和营造法制的氛围。[4]而我们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更高、更快、更强”,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开拓进取,挑战自我。学生在运动中超越自我,就会体现自我价值,有助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
3.2 有利于调节不良反应情绪
大学生心理趋于发育成熟,但情绪波动仍比较大。通过校园体育学习和运动锻炼,大学生能够得到多样的情绪体验,如以学会体育动作的成就感战胜学习动作时的胆怯,以熟练掌握动作并形成技巧的自信心战胜因动作生疏而萌生的自卑心理,体验运动场上的成功快乐和集体归属感,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在高校体育文化的海洋中畅游,通过每一滴汗水的收获与磨砺,体验着运动文化的喜怒哀乐,并用这些经历学会调节情绪,通过体育排除心中的抑郁,解除心理上的紧张,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愉快情绪。[5]从更高层次理解体育、认知体育、品味运动,进而表里双修,形神兼备。
3.3 有益于培养顽强意志品质
高校体育文化具有实践性和竞争性等特征,一些体育项目还伴有激烈的身体对抗、较大的负荷等,从运动特质性上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运动素质和运动技巧,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品质作为保证[6]。从足球场上关键时分临门一脚、篮球场上决胜一投的压力、乒乓球台上相持的紧张,到田径场上长跑比赛体力透支后的支撑,无论强大的对手、体力透支的疲劳亦或伤病,几乎都是每个参加体育活动者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这些因素都需要内心激发的意志力来克服乃至超越。通过运动中体验困境、克服困难,帮助大学生磨练无坚不摧的意志,树立起积极勇敢的生活态度及成功的渴望。[7]在体育文化传承中经历的艰苦拼搏、疲劳伤痛、紧张激烈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克服种种难关,以备经受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洗礼。
3.4 有效于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
高校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前站,通过体育运动让大学生更多了解社会。高校体育文化活动能给大学生提供适应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和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锻炼机会。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体育运动锻炼、竞赛行为在本质上是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每个人在体育活动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充当了一定的社会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8]校园体育活动与社会活动都需要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互动关系,每个人在体育活动中尊重对手,通过合作与竞争而得到队友、对手的尊重和认可。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社会活动具备的人际关系能力,赢得对手和他人的尊重。从遵守比赛规则角度,遵纪守法、顺应社会规范是社会公民必备的品质。而具有团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的人,也正是具有合格社会公民的品格。这样,正确合理的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培养良好社会公德,养成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的锻炼过程。
4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和参与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树立积极人生态度、调节不良反应情绪、培养顽强意志品质、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从心理上调节不良情绪,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大学生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并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社会化发展的平台,大学生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1]刘志刚.试论高校体育文化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大家,2010(19):127.
[2]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智勇.浅谈大学生的心理断乳问题[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93-95.
[4]谭红.陈中林.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及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09-111.
[5]彭雪涵.论高校体育文化[J]福州大学学报,2004(4):107-111.
[6]张英.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滨州学院学报,2007(3):93-96.
[7]刘铮.滕炜莹.论校园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1(4):43.
[8]兰自力.刘英杰.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19(4).100-102.